中國虎網 2009/7/14 13:37:55 來源:
未知
中華傳統醫藥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它不僅維系著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成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獨特燦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兩三個世紀以來,隨著西方文化、宗教、經濟、科技等力量的滲透,西方醫學也逐漸傳入中國,原本一統天下的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沖擊。時至今日,中國醫學界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華傳統醫藥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許多有識之士仍然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地投身岐黃世界,為弘揚中華醫藥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他就是其中的一員,原河北省香河縣氣管炎哮喘醫院院長,現北京豐臺醫星醫院哮喘專科專家、教授,中華中西醫臨床醫學會副會長兼專家委員副主任的孟慶云。年過七旬的他仍在為醫術躬耕于林,櫛風沐雨,幾十年如一日。他以多項專利成果尤其以治療氣管炎哮喘頑癥技術產品(專利號:ZL01104034.3)而聞名于醫界。
漫漫從醫路 壯志凌云
俗話說得好,環境影響人,環境造就人。孟慶云教授就是因為出生于一個良好的醫療世家,才造就了他今天驚人的成就。
1937年,他出生于河北省香河縣的一個中醫世家,其祖父、父親都是當地頗具盛名的中醫。受環境熏陶,耳濡目染,他對中醫的病理、中藥材多有涉獵。在父親的指導下,閱讀了《黃帝內經》、《醫宗金鑒》、《藥性賦》、《傷寒雜病論》等大量古代醫學經典著作,這為他后來從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1年,疼愛自己的姑姑被氣管炎導致的肺心病突然奪去了生命,這給他年幼心靈生成了很大的震動。他向父親表示:要繼承祖業,學好中醫,發誓做個有本事的好醫生,把天下所有的氣管炎哮喘病人都治好。那一年,他僅15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54年,更大的打擊向他襲來,多年懸壺濟世“妙手回春”從死亡線上拯救無數病人的父親卻沒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匆匆離去。17歲的他悲痛令人欲絕,在父親墳前長跪不起,灑淚盟誓。“從來生死兩茫茫,秋雨和淚泣斷腸;孩兒立下凌云志,一腔心血獻岐黃?!?/P>
從此,他接下了父親的“接力棒”,白天背著藥箱奔走于山間村頭,晚上趴在煤油燈下記筆記寫心得,同時翻閱大量醫書一一考究查證。就這樣,他一邊行醫,一邊學習,省吃儉用,艱苦樸素。鄉親們都喜歡這個積極上進、熱情踏實的青年,原因是無論路有多遠,天有多黑,風里來雨里去,他都堅持上門服務為患者行醫送藥。只是人們想不通,憑一技之長并不貧窮的他生活總是那樣樸素,那樣簡單。原來,在他的心里,有更大的愿望,更高的夢想。那就是考大學,辦一所屬于自己的醫院。
功夫不負有心人,靠著勤奮努力,含辛苦讀,他終于考上了大學。1962年大學畢業后在縣里僅有的小型衛生所工作,專攻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50余年來,他一直扎根基層,默默耕耘,從一名小小的赤腳醫生變成了家喻戶曉、患者信賴與稱贊的院長、教授、專家。而今他實現了年輕時的夢想,把僅有兩間房的衛生所變成了現如今設備先進、條件優秀的省重點中醫專科醫院——香河縣氣管炎哮喘醫院。
治療是根本,預防不可少
自古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著這句俗語:“內不治喘、外不治癬”, 意思是說這兩種病極難治愈,特別是哮喘病,更是不易治愈的一種頑癥,也被國際衛生組織稱之為“醫學第五頑癥”。統計數字顯示,全球目前約有3億哮喘病人。新加坡6至7歲的兒童哮喘病病例,在亞洲排名第一。每年,哮喘病人的醫藥花費高達5000萬元。千百年來,不知危害了多少人的健康,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幾乎成了不治之癥。然而,這一“頑癥”在河北省香河縣卻遇到了“克星”——孟慶云院長。聊起此病原因,孟院長如數家珍:
他說,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呼吸系統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秋末冬初發病率最高。上述幾種病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也是普遍存在危害人民健康較甚,目前國內外醫學界專家感到棘手、難以治愈的一種病。有些人把這些病視為小病,不及時治療,往往使病情逐步加重直至喪失勞動能力,病人痛苦一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因此應當引起充分重視。
上述幾種病雖然困擾著許多人,但并不是不可預防的。只要人們對這些疾病的發病因素,發病機理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和認識,就可以預防。在臨床門診、病房診治這些疾病及搶救危重患者時,我們感到,如果這些病人能做到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至于此?讓病人更多了解一些預防護理知識,做到早防早治,就不至于發展成為肺氣腫、肺心病,就可挽救人的生命。
感冒是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的主要病因。感冒是最常見的病,他與流感難以區別,此病可以起多種疾病,在某種情況下可誘發大病,因此必須積極預防、及時治療。首先介紹防治感冒、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的一般常識。上述疾病在我國甚多,尤其在北方特別嚴重。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的支氣管肺部疾患所造成的,長期困擾病人的健康,也是廣大醫務人員難以解決的難題。長時間反復發作,可導致肺心病、心衰。但患了肺心病,如果治療及時,處理得當,可延長生命,恢復健康。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大多數是由于感冒衍變而來的。因果病情交替發作,得不到合理的醫治,就會逐步發展為肺氣腫、肺心病等,據統計,每到冬季,肺心病的死亡率占各種疾病的10%。
正確的預防措施是:
?。ㄒ唬┦紫确e極預防感冒,控制上呼吸道感染,特別是要避免著涼、受寒,應隨著氣候溫度的變化增減衣服,保持室溫平衡,冬季室內溫度以18至20度為宜,不可過高或過低,或過于干燥,有條件的可使用加濕器。
?。ǘ┻m度參加體育活動,逐步增強體質,多參加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使身體適應氣候變化,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加強耐寒鍛煉,每天用冷水洗臉、擦身,要持之以恒。
(三)預防流感的發生,應注意以下要點:
1.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室內經常開窗通風,常曬被褥,利用紫外線殺死病菌。
2.流感病人和健康人都要戴口罩,減少流感傳播機會,應用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對人群進行接種。
3.用食醋熏蒸法,預防流感發生,即在室內按每立方米空間用2~10毫升食醋熏蒸一小時,進行空氣消毒。
孟教授采用氣管炎哮喘特色方劑加俞穴注射等三合一療法,對長期依賴激素、抗菌素的物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患者療效顯著,已治愈海內外患者4萬余例,他們來自全國各地30多個省市及香港、臺灣等地區,還有美國、日本、菲律賓、瑞典等十幾個國家。
此項目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中國傳統醫藥特色療法推廣項目”,孟教授也被多次獲得“十大優秀發明者”“科技拔尖人才”和“科研重大貢獻獎”稱號。
科學與創新,取勝之法寶
孟家世代行醫,有一些氣管炎的家傳秘方,但還存在一些缺憾,孟院長就結合父親給的祖傳秘方,潛心鉆研,意圖彌補祖傳秘方的不足之處,當時他父親說“這個秘方就不錯了,連我都琢磨不出什么新東西來,你能奈何?”可孟院長卻說:秘方雖不錯,可仍存在某些缺陷與不足,老祖宗的醫術并非天下第一,還需不斷完善,精益求精。于是他開始不斷尋師走訪,博采眾長,匯集百家方,為尋找到能攻克氣管炎、哮喘頑癥的有效良藥不辭勞苦地探索著、奔波著……
孟院長曾談到,自己在大學時期學的是西醫,因為當時還沒有中醫專業。一次自己得了很嚴重的疾病,嘗試了西醫各種診療的方法后,卻被自己在中醫基礎上發明的穴位注射法治好的?,F在看來,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從基礎到臨床,都大異其趣。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往往以西醫的觀點為坐標,去衡量中醫學,論說中醫之短長。有些青年中醫,因此而對中醫失卻信心!不知中醫在幾千年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中華文化的瑰寶——中醫藥學。中醫與西醫同樣是醫學而理論殊途,我國之國策為中西醫并舉,中醫有中醫之特色與特長,中西醫不可偏廢。忽視中醫、丟掉中醫,都是炎黃子孫之罪人。
中醫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基礎醫學,不能認為中醫必須從形態發展,即解剖——生理——病理等等,沿著西醫走過的道路才是科學,才是正途。不錯,中醫也有解剖,而這方面的發展,遠遠不及西醫,但中醫學的發展走著自己獨特的路。中醫發展歷史已數千年,受中華文化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結合醫療實踐,融匯天文地理、氣象時空與人文科學等多學科。至秦漢時期逐步形成《內經》的理論,從而為中醫學建立了系統的理論基礎。在《內經》的基礎上,二千多年來,經無數醫家繼承與發揚,中醫完成了一套能指導實踐、預防與醫療都取得成效的、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偉大貢獻的醫藥學。這是歷史事實,歷史是不能推翻、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醫能在七八十年代,先是針灸走向世界,繼而是中醫藥走向世界,其理安在?主要有一套經得起考驗、并不斷發展的系統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城鄉的醫療條件還比較落后,再加上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廣大農村更是缺醫少藥。但是,艱苦的環境并沒有使孟院長沮喪,而是更激發起他的極大熱情。孟院長說:“分配到基層,心里挺高興的,有工作干,能為父老鄉親們排憂解難很開心?!本瓦@樣,他用大學所學的西醫知識與傳統中醫相結合,開拓創新,勇于實踐,他的醫療理論與實踐在這里不斷轉折、提高、再升華,在這艘汪洋中的簡陋船只上艱難地駛向理想的彼岸。
默默耕耘后 “鮮花”一片
孟院長帶領弟子潛心鉆研古代醫學,參看祖傳秘方,借鑒現代醫學,研究穴位注射,從生理、病理、藥理、臨床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對肺心病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親身做實驗,對口服藥物親口品嘗,參考了成千上萬的病理,經過無數次的反復實驗,確定無副作用后才讓患者使用,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一套中西合璧、二法合一,以中醫中藥為主,標本兼治,以西醫增加機體免疫力,口服中藥湯劑結合穴位注射的治療方法(此項目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中國傳統醫藥特色療法推廣項目),其療效非常顯著,達到了治愈頑癥的目的。臨床實驗有效率98%、治愈率高達91.3%以上。自90年代初投入診治以來,已收治國內、國外患者數萬例,經回訪調查,療效顯著。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患者都曾經輾轉全國多家醫院,光醫藥費就高達幾萬乃致幾十萬元未曾治愈,并且有些是被醫院判了“死刑”的,經孟院長精心治療后都有了明顯好轉或痊愈,而醫藥費僅僅幾千元至萬元不等。2002年5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交流中心、中國民間傳統醫藥特色療法專家評議組的專家、評委(北京市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李乾構,北京市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郭維琴,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鐘孟良,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鄧成珊)實地考察后一致認為:“應用氣管炎、哮喘專用膠囊1~6號按不同病情使用,并配合腴穴注射、服湯劑三法合一治療氣管炎、哮喘病項目,療效確實,成績顯著,在省內外、京津地區已有相當影響,境外也有求醫者,此項目確已形成特色療法,已具推廣應用價值?!?/P>
幾十年來,孟院長一直從事臨床工作,在實踐中研發了多項專利產品,其研制的“一套治療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的藥物(專利號:ZL01104034.3)”、“一套治療緩解肺心病的藥物(專利號:ZL01104033.5)”、“一套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藥物(專利號:ZL011004035.1)”、“一套治療肺氣腫的藥物(專利號:ZL01104036.X)”、“一套治療支氣管擴張的藥物(專利號:ZL200410009047.0)”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5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一套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研究通過了河北省科技成果鑒定。
通過多年的艱苦耕耘,孟院長攻克了氣管炎哮喘頑癥,聲名鵲起,患者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及香港、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日本、法國、菲律賓、瑞典、泰國、韓國等國家。同時也引起媒體的重視,先是香河縣、廊坊市、河北省的報紙、廣播、電視,后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日報、農民日報、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健康報等中央新聞單位相繼向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2001年8月,原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兩次接見孟院長,進行親切交談,合影留念并題詞:“攻克慢支哮喘、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造福患者”;著名作家丁一為表達愛人治愈后的感激之情題詞:“妙手神醫”;北京天壇醫院黨委書記高曉蘭的母親經孟院長治愈后送錦旗“神醫除病患、真情永不忘”,著名書法家愛新覺羅?啟驤為表達親屬治愈的感激之情為孟院長題詞:“誠之所感、觸處皆通”。孟院長因在治療氣管炎哮喘領域的科研成就多次獲省、市“科學重大貢獻獎”、“科技拔尖人才”、“科技十杰”、和“十大杰出人物”、“白求恩式醫務工作者”等榮譽。
2002年被評為第三屆“河北省十大優秀發明者”。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發明協會理事長倪志福親自為其頒獎。并被推舉為中華中西醫臨床醫學會副會長,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主任醫師學術年會副理事長,全國民間療法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論文編輯部副主編,《香港中華醫藥報》高級撰稿人,中國科聯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與人才開發中心顧問和研究員,國際醫學博士等。并應邀多次赴歐亞講學,屢獲國際金獎。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中華醫界名人》、《世界優秀醫學專家人才名典》、《中國當代中西醫大詞典》等書。入編衛生部《中國衛生事業與社會發展》,并特邀擔任該書編委。他的論文多次在國際國內大型書刊上發表,其中《自擬四號丸治療肺心病》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和國際優秀成果獎;《自擬六號丸治療哮喘》獲國際成果獎和杰出論文二等獎。2004年,中國古籍出版社、中國當代醫療百科專家專著編委會出版了孟院長專著《獨步醫林》,該書顧問是原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名譽主席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房書亭,向全國發行。2001年經科技部批準,中國中醫研究院主辦的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會,孟院長擔任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及編委,與原衛生部長錢信忠、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姚乃禮、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創會總會長陳釉藝及美國、香港等的世界20名教授同在主席臺上。2002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吳階平為其頒發“全國疑難病癥臨床診療經驗研討一等獎”。2007年4月孟院長被廊坊市衛生局評為廊坊市優秀中醫重點學科帶頭人。2007年6月25日由香港國際中醫人才研究會評審委員會嚴格篩選,孟院長榮獲該會“著名中醫人才專家”稱號,并獲得一次性享受津貼3000元港幣,2007年12月又被《僑星》雜志社評為“全球十大中醫藥人物”。
面對一系列顯著的業績和榮譽,孟院長仍像以前創業時一樣,每天堅持在醫療第一線,日均接診近百余人次。他親自給患者診斷、開處方、在病房查房,為住院患者確定治療方案。全院上上下下,他是最忙最累的一個。在他的心里,當一名醫生,就診就是一項義務與責任。
愛字當頭,又紅又專
孟院長之所以有今天的大成就,得益于他那又紅又專的思想,得益于他熱情善良的品性,在攻克氣管炎哮喘病上開拓創新、吃苦耐勞,在個人思想上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難怪不少人常說,革命戰爭年代是真正影響人思想的年代,培育良好風尚的年代。1963年秋,天津一帶發生了幾十年一遇的大水災,到處一片汪洋,洪水經進入天津市區,形勢十分危急。為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剛剛走出校門的孟院長毫不猶豫地參加了抗洪搶險醫療隊。在他的心里,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最重要。在救護過程中上,戰友曹名林不慎落水,頃刻間就要被洪水吞沒。隨著水流一起一伏、時隱時現,情況十分危險。當時的孟慶云見此情景,毫不猶豫地縱身跳入水中。水大浪急,他拼盡全力搏擊才把戰友托上船。等人們把他拉上船時,他再也堅持不住,昏倒在船楹上,過了很久才把嗆進肚里的水吐出來。
危急時刻見精神,面對生死的考驗,年輕的孟院長沒有退卻,而是勇往直前。在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寧可自己犧牲,也不能讓群眾有半點危險?!边@是黨和政府的囑托,是人民群眾的期望。在這次抗洪搶險過程中,孟慶云飽嘗了艱辛,受到了鍛煉,也經受了一次生與死的考驗。正是許多這樣的考驗培養了他堅毅的性格和又紅又專的思想,數十年如一日實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從抗洪搶險前線回來后,孟院長因過度勞累和感染了甲型肝炎,十幾天不能吃東西,聞到油腥味就嘔吐。領導和同志們擔心他有思想壓力,沒有把病情如實告訴他,可他自己心中有數,偷偷地去看了化驗結果。經過40多天的醫治,病情好轉,但身體十分虛弱。出院時,醫生給他開了三個多月的假條,讓他好好修養恢復,可他只休息20天就上班了。當時肝區仍然時時發生隱痛,經化驗是肝炎后綜合癥,但肝功能正常,不影響工作,所以他一直堅持上班,直到兩年后這隱痛才漸漸消失。
正是靠著一心為民的崇高思想,靠著不怕犧牲、敢挑責任的奉獻精神,他一路風塵,風景一片,甘灑熱血,可敬可畏!
蒼生大醫 蕩氣回腸
古人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醫之大者,救死扶傷”。從事中醫工作幾十年來,孟院長正是堅持這樣的準則,以仁為本、以德為先、廉潔行醫,在擔任醫院領導期間,顯示了卓越的領導能力,僅幾年時間就把一個條件很差的鄉鎮衛生院變成為省重點中醫專科醫院,2008年成為國家級重點中醫專科醫院。同時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廉潔自律,弘揚正氣,杜絕“吃、拿、卡、要”,拒收患者紅包或禮品。對經濟確有困難者,減免治療期間的費用,有的患者送紅包,他總是婉言謝絕或以各種方式退還患者,用孟院長的話說:“看好病是我應盡的義務,收患者紅包則是我的恥辱?!背浞直憩F了一個中醫者“蒼生大醫”的崇高風范。他還表示:“一生當中有兩大快事,一是眾多患者病情減輕了、好轉了、治好了;另一是醫院發展了、進步了、規模擴大了。”自古以來“內不治喘”的斷言被他改寫,昔日破爛不堪的鄉鎮衛生所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規模的省級重點??漆t院。
正是靠著對生命的熱愛,靠著對事業的不斷追求,靠著心中那份博愛那份大愛,他為中國的醫學事業濃墨重彩了一筆,也為自己的人生描繪出了絢麗燦爛的風景。
輝煌的成就中飽含了孟院長大半生的心血。此時此刻的他確實內心充滿了幸福,但他并沒有滿足,他還要做人生最后的一博。為落實科學發展觀,2008年10月13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負責同志約見北京市中醫藥醫政處負責同志,商議審批一所北京氣管炎哮喘治療中心,其由孟院長主辦,這無疑是廣大氣管炎哮喘病患者的福音。
移師醫星,再創輝煌
近日,北京豐臺醫星醫院擬在建院20周年之際,為孟教授舉辦一次為期一個月(1月20日-2月20日)的“孟慶云治哮50年成就成果展”,也拉開了孟慶云教授正式在該院接診全國哮喘病患者的序幕。
孟教授告訴也記者,隨著“孟氏特色中醫療法”日漸被大眾關注,接診人數越來越多,因此選擇了北京豐臺醫星醫院作為他們的推廣中心,同時他們落戶醫星醫院主要是因為醫星醫院的雄厚實力和治療環境。他也相信,借助醫星醫院的實力和誠信度,會為更多的哮喘病患者創造更好的治療環境和條件,也便于向全世界的患者推廣“孟氏特色中醫療法”,此次的“孟慶云治哮50年成就成果展”就是一次向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哮喘病患者推廣的好機會。
此次展覽由哮喘病教育展、哮喘病現狀展、孟慶云圖片故事展、50年榮譽展4個模塊組成,以詳細文字和圖片及珍貴的榮譽獎杯和錦旗為主,生動形象地展示孟慶云教授在行醫50年間為哮喘病疾病治療上做出的突出貢獻和輝煌成就,并通過哮喘病的知識介紹教育患者了解和重視哮喘病,給哮喘病患者如何防治哮喘病提供了一系列的依據和指導。也成為為哮喘病患者推廣哮喘病治療的“好技術”重要展示窗口,此展向市民免費開放,市民可自由參觀。
新環境,新氣象。我們相信并期待著,孟院長將用他高超的醫術繼續造福廣大患者,實現他“蒼生大醫”的人生夙愿,用他的專利,用他不老的傳奇,敘寫著從醫的執著與快樂,并為繼承發展祖國傳統中醫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望著他那矯健的步伐,爽朗的笑容,讓我們默默祝賀醫藥新發明的誕生,祝福孟慶云教授在從醫的道路上續放新的人生光彩!再創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