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09/10/20 13:28:46 來源:
未知
“一瓶輸液的價錢不如一瓶礦泉水貴”的現象曾引起社會的關注,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低價競爭正是造成這一反常現象的真實原因。最近
,國內最大的輸液企業四川科倫實業集團聯合了其他幾家優秀的大輸液生產企業、輸液設備制造商和科研院所
,共同召開了大輸液技術創新聯盟籌備會。他們希望成立一個技術創新聯盟
,聯手解決發展中的技術難題
,發展高端產品
,引領行業走出低價經營困境。
行業困境
相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大輸液產量達到75億瓶
(袋),是1998年產量的近4倍。我國人均用輸液產品已經達到并超過發達國家用藥水平。然而,國內輸液產品仍沒有擺脫低附加值的困境,產品結構并不合理:大輸液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普通輸液領域,高端產品如透析液、腸外新型營養液、治療型輸液等品種的產量很少,主要市場被外資企業所把持。近年來,國內輸液行業盡管在包裝材料上實現了升級換代,但是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仍然很低。塑瓶、軟袋包裝產品的價格也大幅下降。去年,隨著國家推行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城鎮社區醫療、“新農合”和醫保廣覆蓋,使大輸液市場需求擴大,
企業經營向好發展,但是,行業發展中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四川科倫實業集團是此次大輸液技術聯盟的主要發起者。該集團副總裁程志鵬表示,我國大輸液行業目前面臨四重困難,都迫切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一是一些大輸液產品質量不穩定,因達不到國家質量要求而停產,企業出現大量閑置品種和閑置設備,市場出現空白;二是非PVC軟包裝材料、丁基膠等輸液包裝材料全部依賴進口,國內包裝材料難以達到要求,導致大輸液產品成本不可控,受制于國外包裝材料;三是國際市場丁基膠價格快速上漲,大輸液產品成本上升,企業微利經營,產品質量受到挑戰;四是新版GMP頒布在即,大輸液生產設備面臨技術改造、更新換代。“輸液行業已經到了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改變經營方向的時候了,這也是順應國家鼓勵技術創新的號召。”程志鵬說。
創新課題
按照國家
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國家將撥款4萬億元人民幣用于扶持企業技術創新。“規劃綱要”明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產學研聯合以市場需求和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為導向。
國家科技部政策
法規司巡視員李新男表示,技術聯盟是目前企業技術創新中蓬勃發展起來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改變了企業單打獨斗的狀況,通過強強聯合實現資源重新配置與共享。技術聯盟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項目不一定大,也可以跨省聯合。
據了解,輸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前已經有了多個意向明確的項目。項目的創新核心在于提高輸液
產品質量,同時也能降低包裝和其他輸液制造成本。許多輸液企業對這些項目有濃厚的興趣。
中國醫藥設備工程協會秘書長顧維軍表示,輸液行業在技術創新領域可做的事情很多,比如一些已經停產的品種,不是品種本身不好或者沒有市場,而是國家提高質量標準后,達不到標準要求而停產。這類產品幾乎每個企業都有,如果哪個企業能夠突破技術難題,就等于獨占了某個市場。再比如,國內的輸液產品一直在低端市場徘徊,能否通過技術進步在高端市場爭得一席之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
健康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有基礎輸液的強大基礎,能否在沖洗液市場逐年上升的情況下,在沖洗液領域有所建樹?
據程志鵬介紹,國內的阿奇霉素注射液是因國家質量標準提高后達不到要求而停產的,碳酸氫鈉是由于技術不過關而停產,天津天安藥業的氨基酸輸液產品也是由于灌裝技術指標達不到要求而停產多年。大輸液行業急需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
輸液行業的資深專家安茂發說,大輸液行業的技術創新靠一家企業根本不可能完成,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輸液企業參與,還要有設備生產企業和包裝材料生產企業參與,任何一個創新成果都是通過生產流程來實現的。
據一些輸液企業反映,國內目前生產的一些制藥設備因為各種原因嚴重制約著大輸液的生產和質量管理,我國制藥設備生產起步較晚,專業生產制藥設備的企業不多,缺乏行業標準,生產的設備都是“大路貨”,缺乏輸液企業所需要的特定的生產條件。盡管那些特定的設備國外有賣,但是價格昂貴,國內企業大多承受不了,所以企業只能選擇放棄一些品種的生產。
價值取向
技術創新聯盟一出現就受到了行業的普遍歡迎。然而,技術聯盟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平臺,同時也應該創造收益。而收益如何體現公平則成為困擾技術聯盟良性
、可持續發展的難題。
一家輸液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企業投入資金進行技術創新,肯定希望通過產業化合理收回成本。新藥上市有保護期,我們也希望創新項目在一定時間內實現市場保護和獨占,否則創新的投入和產出不能抵消,只是‘為他人做嫁衣’,創新的動力就會不足。因此我們希望設備供應商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定向供應設備。”
東莞佳鴻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總裁李偉宏對此不能認同。他表示,從生產企業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后設備定向供應能夠短期實現市場保護,但是從設備生產企業來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在技術創新中設備生產企業也投入了資金,在國內仿制速度很快的前提下,創新設備供應商也希望在大量仿制到來前收回投入。如果僅僅定向供應聯盟內部生產企業,設備供應商是收不回成本的。
事實上,國家對于技術創新聯盟有專門的“參考資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議書》,其中對聯盟成員的責任
、義務
、利益分割等都有詳細的規定。作為一種新生事物,聯盟的形式是現階段技術創新的可行之路,但運行過程中的問題還有待探索。
“從最早出現的采購聯盟來看,利益是聯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聯盟最后可能產生產權資本的重新組合,這對產業的集約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說。而技術創新聯盟的責
、權
、利又比單純的采購聯盟要復雜得多。
“有一點是不容懷疑的,就是優秀的制藥企業已經在強強聯合,試圖開辟藍海,并推動產業升級。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來看,市場高度競爭所帶來的技術創新是產業集中的主要推動力。美國只有3家大型輸液企業,這些企業都擁有整個產業鏈,輸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已經開始了輸液產業鏈的整合,不管這種整合的路程有多遠,開始走才是最重要的。”顧維軍說。
據悉,目前大輸液技術創新聯盟已有二十幾家意向參與單位,這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究創新聯盟的合約文件,探討溝通聯盟的責權利等問題,預計今年年底聯盟將正式簽約成立。
(記者 方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