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09/12/22 8:23:41 來源:
未知
被稱為“新醫改元年”的2009年即將過去,這一年,公眾對醫療衛生領域感受如何?上周,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9345人參加),43.1%的人表示醫改后看病貴又難的問題有所緩解,43.6%的人感覺“還那樣,沒見好轉”,6.9%的人感覺“更嚴重了”。參與調查的人中,75.6%的人今年去醫院看過病。
2009衛生領域哪些工作最受認可
今年,甲流疫情考驗世界,也考驗中國。
5月11日,中國內地出現首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進行的調查顯示,85.2%公眾滿意中國防控甲型H1N1流感舉措;62.3%的公眾認為,甲型流感是一個契機,會讓更多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41.3%的人表示,在疫情面前,公民的責任感再次提升到一個高度。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流行病學專家黃建始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應對甲流疫情的過程中,政府、衛生系統人員和公眾齊心協力,在保證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大家可能覺得有段時間很平靜,其實我們的工作一直在持續,預防傳染病一點兒也不能松懈。”
11月,全國各地大范圍降溫,甲流病例也隨之增加。專家表示,這是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應對甲流第二波過程中,67.5%的人表示,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要從保護好自己和家庭做起;42.1%的人表示對甲流防控有信心,相信國家有能力應對。
今年醫療衛生領域哪些工作最得到公眾的認可?本次調查中,36.6%的人首選“防控甲流”。其次是“全民醫保逐步落實”,29.8%的人選擇此項。
新醫改方案指出:在3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
河北醫科大學博士生小趙,在河北醫科大學某附屬醫院實習1年了,她覺得今年醫改后,最突出的就是新農合的報銷比例增加了,“原來20%,現在增加到40%,農村人看病劃算多了。”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認為,現在醫保從政府投入、建設速度、老百姓受益方面都做得比較好。城市醫保的對象原先就是城鎮職工,現在本地居民、學生、兒童等都在逐步加進來。
公眾認為今年醫療衛生領域做得比較好的方面還包括:17.8%的人認為是醫療服務水平有所提高;17.1%的人選擇藥費降了;16.8%的人認為是社區醫院開始發揮更大作用。
醫療衛生領域哪些問題急需解決
醫療衛生領域哪些問題急需解決?調查顯示,“看病貴,大病重病擔心看不起”成為首選(64.3%);其次是“醫院流程不以人為本,看個病得樓上樓下跑”(42.2%);排名第三的是“藥品安全,國家得讓老百姓有底”(41.5%)。
在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上,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力求百姓能夠吃上廉價藥、安全藥。11月下旬,發改委、衛生部和人保部聯合發布《改革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醫藥價改由此定調——提高診費,降低藥價。
周子君認為,現在政府是想把藥價當中虛高的成分擠出去,但是藥品生產企業的原料、技術、人工都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降不下來怎么辦?如果一刀切降低藥價,必然通過醫療服務收費來彌補,“結果是背著抱著一樣沉,都是社會和老百姓的負擔。”
北京市上班族劉卓研今年去了兩次醫院。“第一回看頸椎,工作日沒時間,只有等到周末,沒想到5點去協和醫院排隊,已經人滿為患了,6點半開始叫號,不到半小時就沒專家號了。第二回是10月中旬到廣安門中醫院掛專家號,咨詢臺的人告訴我今年的號都沒了,讓我等明年再說。”
“掛號難反映的是大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的緊缺。”周子君說,現在北京、上海等地推行電話、網絡預約掛號,廣受病人好評,“預約掛號解決不了掛專家號難問題,但是如果六七成病人看病都通過預約實現,那么對于改善患者在醫院的就醫環境,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都會大有益處。”
本次調查中,公眾憂心的問題還包括:“掛號難,號販子依然猖獗”(38.6%),“社區醫院不社區,主動服務差”(37.7%),“醫生多點行醫沒見多少行動”(35.0%),“實習醫生管理不善讓人心里沒底”(30.7%),“異地看病報銷難”(29.8%),“醫學院學生對口就業難”(10.6%)等。
對醫改措施的落實,公眾最關心哪些問題?調查中,71.3%的人首選“進一步降低虛高藥價”,59.9%的人選擇“醫保補貼與繳納標準”,54.2%的人認為要“提高社區醫院醫療水平”。接下來依次為:提高公立醫院服務水平(50.3%),擴大醫保藥品報銷范圍和比例(50.8%),異地醫保接續問題(37.7%)等。
公眾對2010醫療領域有何期待
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
周子君認為,我國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人才流動是單方向的,有能力的醫生從農村流向城市,在城市里如果有機會,肯定是去大醫院。“我們希望能夠建立醫務人員雙向流動的醫療服務體系,讓大醫院有資質的醫生到基層行醫。多點執業是一種思路。”
“如果允許一個醫生在社區自己開診的話,既能賺到錢又能滿足社區居民的看病需求。”周子君說,只要小區有條件,政府又允許,那很多病人就可以在小區里看病了。一方面解放了醫生的生產力,另一方面社區居民也可以受益。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11月的調查發現,77.4%的人認為,醫療領域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不均衡,大醫院擠破門,小醫院沒人去。針對這一問題,79.5%的人贊同應當像鼓勵大學生去基層一樣,鼓勵醫學畢業生去社區醫院,從而提高社區醫院的醫療水平。
據了解,現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很多城市的社區醫院,都已為居民建立起了健康檔案,隨時記錄居民的看病用藥、身體健康狀況。銀川市在2008年年初開始推行“簽約醫師”制度,由簽約醫師對參保居民進行疾病診治和健康管理,還可以提供上門服務。
公眾對2010年醫療領域有什么期待?調查中,59.9%的人首選“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52.2%的人表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49.7%的人認為應該“打破醫療資源壟斷”。
接下來還有:實現社區醫院和大醫院的人才交流和互動(40.1%),加強對醫院的監管和審計(39.2%),改革公務員醫療制度、保障醫療衛生公平(35.3%),醫生多點執業推廣到全國(33.2%),民意反饋渠道暢通、采納合理意見(32.5%)。(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 王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