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09/12/25 8:37:02 來源:
未知
從四月份開始的藥品陽光采購,到年底已經進入了尾聲,入網藥品終于進入系統。
這項立志于惠民的工程,從2007年操作以來風雨不斷,2009年依然如此,在“海選”的過程中,依然為一些中小藥企積下了哀怨。參與招投標的4萬余個品規的藥品,并未能全部如愿地進入國有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采購系統。
“這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營業收入和企業發展。辛辛苦苦開發的‘新藥’,眼睜睜地不能上市銷售。”某藥企銷售經理張儉(化名)手里拿著一大疊的藥品名單說。一旦掛網投標不成,藥品無法市場化,將造成巨大浪費。
廣東藥品“陽光采購”總額超250億
據數據統計,2009年度,參與廣東醫藥陽光采購報名的藥品生產企業共有2900多家,報名藥品品規數約41000個。
廣東自2007年起在全國率先開創醫療機構藥品“陽光采購”模式,并實行掛網限價、競價辦法,成效顯著,然而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爭吵的聲音卻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事實上,廣東2009年的醫藥招標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擴展了藥企進入的份額和廣度———參與采購的醫院數量上升,以縣級以上醫院為主的采購主體,今年第一次擴展到全省所有社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參與的醫療機構總數增加到兩三千家,采購總額也增加了30億元左右,達到250億。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醫藥招投標是眾多藥企能夠獲得一份年度穩定訂單的重要渠道。“我們使出渾身解數進入采購系統,之后把精力放到OTC藥品的營銷上。”張儉說。
事實的確如此,記者獲得的一份藥品銷售額前200名的名單中,在銷售金額一欄中,可以看出國營醫院采購額在藥企的總銷售額所占比重很大。如藥品編碼為11000XXA的一家合資藥企的瑞士產處方藥,銷售金額近600萬元,而這家藥企進入銷售前50名的就有5個單品藥物,總銷售額達兩千余萬元。在銷售額前幾名的國內幾家藥企中,單個品種的藥品銷售,也達到500余萬元。
“我們承認這些藥物的確是優質藥物,但也給我們很多誘惑,幾百億的盤子對中小企業來說,在使用的過程中就是撒胡椒面,我們也能感受到美好的味道。”一家年銷售額只有5億元左右的藥品制造商告訴記者。
令人不解的是,藥品銷售額前200名中中標價與正常價格竟是天壤之別,中標價高出五六倍的現象比比皆是,同類型藥品差距竟可以達到數十倍之多。
數據顯示,國內藥品的平均降幅在40%,外資藥品降幅僅5%左右。降價的主要靶標,還是落在國內醫藥產業上。據統計,在銷售數量上進口合資藥雖然僅占15.2%,但利潤卻占整個醫藥行業利潤的34%.
“抗議”與解釋
據了解,廣東2009年醫藥招投標的確扼殺了一批低價藥產品,投標成功的藥品品質有所提高。然而,依然有一些在2009年被國家批準的新藥沒有入圍。
藥企抱怨的不僅僅是投標價格,一些藥企采取貍貓換太子的手法:比如,某種注射液僅僅是加配了一種預充式的配置,就搖身一變,價格大漲。以倍數翻番,進入采購系統。在2008年,這種做法也有跡可尋:北京某藥廠生產的復方甘草酸膠囊1.4元/粒,僅僅從片劑改為膠囊,價格就比原裝進口的日本品種還貴,進口藥為1.26元/片。
基于“招”、“投”之間的矛盾,2009年11月11日,陽光采購工程負責官員和藥企進行了一次坦率的溝通。盡管一些藥企堅持說“這是我們去吵架。”面對廣東醫藥招標負責機構官員的解釋,一些藥企認為,專家組在短短的數分鐘里,對一些“知名度不高、質量好的新藥”,實行“秒殺”,畫下生死線感到不公。“我們為了進入系統,已經將價格壓得很低,但專家毫不猶豫再砍10%,我們只有放棄競標。”一個來自中原地區的藥企負責人對記者說。
藥企認為,采購中心指定專家建議價格太低嚴重損害了生產商的利益;但陽光采購負責機構認為,專家組在進行議價時已完全依照公平公正的合法程序,而且認為這個定價代表了更多市民群眾的利益。
11月9日公示招投標信息表明,除一部分新藥外,多達1207種藥品的價格都有所下降。對此,官方的解釋是數萬個藥品批件,專家們的確不可能都了解,“但專家給出的專家建議價格甚至已低于生產經營的成本。”
不僅僅是中小企業,大型醫藥巨頭也需要發言,據了解,云南白藥申請上調價格的就有7個產品,在他們提供的文字資料上這樣寫著:“在11月9日公示的人機對話信息中,專家給予的建議價格過低,鑒于我公司當前所面臨的實際困難,確實難以接受專家的建議價格”,事實上,同樣的糾紛也已經在2008年7月28日發生過,當時就有藥企集體“抗議”陽光采購。
據了解,某藥企的鹽酸氨溴索緩釋膠囊,第一次人機對話專家建議價0.8元,第二次建議價則為2元。某種藥物人機第一次對話定價0.8元,在企業自辯和申請后的第三天,該藥在人機二次對話中,被確認為2元。
“這的確令人奇怪,不論是0.8元或者是2元,只要給我一個合適的理由我都接受結果,我們更需要的是透明,目前預審價格不公開,即使給2元的掛網價格,我們也并不感到喜悅。”一位已經獲得了實惠的藥企老總如是說。
據藥企反映,由于掛網藥品眾多,在60分鐘之內就有幾十個產品被專家組審議。“一些新藥也在這種急就章中被糊里糊涂地撂下馬來。”
藥企和項目主導方的摩擦持續
據了解,我國相關機構在2009年只批準了8個一類新藥,二類新藥是空白,各種類別合計,2009年共批準新藥一百余個。
在此次參標的2萬多個品規里,最后入網一萬多個品規,在記者看到的掛網產品銷售額前200名藥品名單中,前50名產品,一半是國外產品,其生產商大部分都是財大氣粗的國際巨頭藥企。
廣東醫藥陽光采購工程在全國首發以來,對虛胖藥價的遏制、甄選優良藥進入采購系統,促進藥企自我創新上作出了貢獻。但是這個龐大的工程里,數年間一直出現的藥企和項目主導方的摩擦正在昭示醫藥招投標工程尚有改進的空間。
業內專家的反對意見認為,中小企業的藥品掛網被阻未必是好事,“同樣的藥品藥效,低價和高價共同入網,在使用過程中依然存在選擇的問題。比如:是用72元一粒的藥給患者,還是用10元一粒同樣藥效的藥給患者呢?”
數據
2008年
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品陽光采購報名企業和產品均比2007年略有減少,其中報名藥品品規47000多個,比往年減少5000多個。
2008年共有2848家藥品生產企業成功報名,比往年減少了239家。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占總報名企業的94.87%,進口藥品總代理企業則有146家。
2009年
數據顯示,陽光采購半年,共有約41000個藥品品規進行了網上報名;最終入圍的品規有29300多個,占報價品規總數的75%,平均總降價率約為20%,取得了顯著成效。
廣東省衛生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報名參加采購的藥品生產企業共有2900多家,總體情況與去年持平。(來源:南方都市報 本報記者 江華 實習生 范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