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8 8:31:39 來源:
未知
日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公布《關于加強藥品流通行業管理的通知》。
《通知》明確規定:“商務主管部門成為藥品流通行業的管理部門”。醫藥流通領域有了正式的管理部門。而伴隨著新醫改的推進,醫療流通行業的改革迫在眉睫。
去年12月29日,商務部召開了“藥品流通行業管理工作座談會”,就行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聽取了行業協會和企業的意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醫藥商業協會、全國流通企業前三強的代表分別發言。改革“多、小、散、亂”的局面成為行業龍頭共同的呼聲,而中小流通企業卻顯得坐立不安。
醫藥流通“有了組織”
中國醫藥企業協會會長于明德告訴記者,商務部領導非常重視醫藥流通管理,目前已多次找流通企業征求意見。
據參會人員透露,去年12月29日座談會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日前下發的《關于加強藥品流通行業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這份文件首次提出了行業管理的職責分工。
按照分工,商務部管宏觀,負責制定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行業標準和有關政策,配合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提高行業組織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等。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藥品經營企業準入管理,制定藥品質量管理規范并監督實施,組織查處藥品經營的違法違規行為。
于明德表示,“有人管總比沒人管好”,而且商務部更貼近流通的共性。多年來藥品生產、流通一直是在一起管理的,國家成立工信部后,藥品生產作為制造業被納入管理,醫藥流通則成了“沒娘的孩子”。
據了解,此前,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相關處室負責人已經前往安徽調研。調研組就藥品流通領域現狀、企業經營情況,以及藥品供應保障、網絡建設等進行了調研。
改革并非一朝一夕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藥品批發企業1.3萬多家,藥品零售企業36萬多家,從業人員數百萬人。2008年,全國流通領域藥品銷售總額4699億元,基本覆蓋中國每一個角落的市場。
于明德表示,“多、小、散、亂”幾乎可以概括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目前的現狀,需要市場力量推動改革。
而2009年國家推進的現代物流發展等變革措施,已經觸及到國內的醫藥流通企業,未來行業格局必將發生重大變化,行業整體水平必將進一步提升。
從最底層的醫藥代表做到醫藥物流公司區域總監的王芳(化名)告訴記者,醫藥流通行業目前存在嚴重的秩序混亂現象,主要表現在同質化競爭激烈,藥品流通中變相掛靠經營現象嚴重,倒買倒賣增值稅發票泛濫成災。
于明德說,如今醫藥流通行業最需要改革的問題是效率過低,但流通費用過高。而行業的體制上并沒有什么大問題。據估算,現在全國醫藥商業企業費用率大概在7%以上,發達國家只有1%-1.5%。如果能降到國外的水平,整個行業一年可以增加240個億的利潤。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統計,目前中國前三名醫藥商業企業國藥控股、上海醫藥、九州通占醫藥市場銷售額的比重在逐年提升,從2007年的19.2%上升到2008年的20.1%。
而對美國醫藥分銷市場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醫藥分銷的前三位即占到整個醫藥市場95%以上份額,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麥卡森公司和卡迪諾健康有限公司,分別占據全美市場30%以上份額,其中麥卡森公司一年銷售額就達368億美元。
中小流通企業命運叵測
“政策風向一變,我們就措手不及。商務部接管或將更加考慮流通行業發展的共性,那么現代化物流是整個行業的發展主航標,而我們這些偏安于一塊小領地的小型物流企業來說,只能依附于大的物流公司的殘羹冷炙生存。”中山一家小型物流企業的負責人劉強(化名)向記者訴苦。
王芳則表示,“對于我們這種局限于地方市場的醫藥物流企業來說,也只能是尋找一些空隙的市場版圖。一旦政策發生改變,我們又得重新變換市場策略,但實際經營操作更加困難。”
的確,在去年開始實施的新醫改政策中已明確提出,對于基本藥物將采取實行直接配送(一次配送),即藥品從生產企業到終端醫療機構,只允許制定一家配送企業從事該藥品的配送工作。這使得原本處于商業渠道最末端,從事分銷活動的二、三級中小配送商,由于配送的規模和覆蓋范圍有限而在競爭中成為弱者。
緊接著,國家新修訂的《藥品經營管理規范》首次對醫藥流通行業硬件、軟件建設提出新標準,“醫藥商業企業倉儲作業面積不少于15000平方米、自動倉庫堆垛機不少于5臺、高架倉庫總高不低于8米,倉庫恒溫數據24小時不間斷地傳送到國家藥監局的監控系統等。”
九州通集團副總經理牛正乾認為,由于區域性的商業巨頭的配送優勢明顯,這將加速地方分銷業進一步向區域主流商業集中,而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將嚴重縮小,或將引發醫藥商業企業的新一輪洗牌(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
云南昆明滇虹藥業副總經理李從選表示,醫藥商業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今后醫藥商業的發展趨勢是四大市場:高端醫院處方藥配送市場,需要醫院及政府關系;鄉村和城市社區基層醫療市場,這塊市場是政府主導,更需要政府公關;自由競爭的零售市場;鄉鎮級暫時還是未統招統配的一塊市場。
中小流通企業的代表劉強表示,就中山這個市場來說,以前公司還能占據小部分大醫院的份額,這兩年已經逐漸轉入藥店等零售市場和私人診所,以及大型物流公司還沒有涉獵的偏遠鄉村市場。
于明德表示,不論是政府監管還是市場發展,醫藥流通行業向集約化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而目前已明確由商務部主管該行業,使得行業改革和發展更讓人期待。
本報記者 梅勤
鏈接
基本藥物配送規定未出臺
流通業只求廣種薄收
“2009年,衛生部將完成全國30%的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和縣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國家推動基本藥物目錄這一醫改重心立意堅決。
但是,由于政府財政投入不足、部分地區地方財政補助不到位的因素下,使用決策方醫院和醫生普遍缺乏使用基本藥物的動力,制度推行因此減緩,衛生部有關人士承認,原定的2009年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改革目標無法完成,時間將推遲至2010年3月份。
雖然基本藥物目錄延期,但因醫改帶動的醫療流通行業格局調整已經成型。
近期,多家上市醫藥公司出手整合收購:去年12月11日南京醫藥受讓了河南金寶康藥事服務有限公司51%的股權管理交易,前者將通過后者進入河南省基本藥物配送市場的競爭。
12月17日安徽豐原醫藥營銷有限公司擬受讓安徽豐原醫藥經營有限公司所屬全資子公司馬鞍山豐原藥品經營有限公司100%股權。此外,浙江各地醫藥服務龍頭包團組成“共同體”聯合搶占浙江省內醫藥市場。
東方證券分析師李淑花認為,“目前,國家基本藥物采購配送的具體規定沒有正式出臺,估計流通企業只能獲取固定的配送費率,所以只能通過擴大市場,利用規模優勢來對沖利潤的降低。小企業抱團生存、大企業開疆拓土將是流通行業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來源;南方都市報 本報記者 伍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