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11 0:00:00 來源:
未知
從藥物發現、篩選、藥效測試,到藥物靶點研究、藥物臨床安全測評的新藥研發“技術鏈”,首次在成都完成了大整合,并向全市醫藥企業敞開大門。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形勢新機遇報告會上獲悉,西部新藥“發動機”——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獲批落戶成都。安家四川大學的新藥研發平臺,通過政府推動、院地結盟的方式,該平臺將以新藥研發為核心,促成更多“成都造”新藥誕生。
國家平臺落戶成都
新藥開發“技術鏈”大整合
新藥開發,動輒數年,要從最初的藥物篩選等技術鏈上游,走到臨床試驗,最終推廣市場,是個充滿“不確定”的漫長過程,而隨著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落戶成都,這樣的“不確定”將擁有更多“確定”要素,為更多新藥“成都造”創造可能。
“國家平臺落戶成都,對成都乃至西部生物醫藥產業,特別是新藥開發領域,是個極大的推動,相當于暢通了新藥開發技術、人才、設備等產業鏈要素的‘經脈’,更重要的是,設在川大的平臺,走出了院校,實現了與企業的抱團。”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副校長魏于全告訴記者,國家平臺已經形成了從基因發現到藥物研發、中試生產、臨床試驗等關鍵技術的藥物開發完整“技術鏈”,首次實現整合的“技術鏈”,將擔當蓉企新藥開發的“智囊團”、“實驗室”、“人才庫”。
據了解,該平臺“主攻”生物藥和生物治療、化學藥、天然藥的藥物研發關鍵技術創新,已經建立了從基因發現到藥物研發及臨床治療等一整套關鍵技術平臺,并形成了高度整合及相互關聯的“技術鏈”,包括藥物篩選平臺、藥物中試生產平臺、藥效與藥代技術平臺、藥物新靶點研究確認平臺、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和先導化合物優化平臺、合成與分藥物離純化平臺、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平臺,而這些總價值逾2億元的設備,將與蓉企實現設備技術共享。
政府推動院企合作
政策扶持從人才培育破題
“國家新藥平臺的落戶,對成都生物醫藥產業促進極大,我們正在從科技創新項目扶持、平臺扶持等方面,從政府的層面給予更多政策推動,其目的有二,一是提升區域創新創業環境,二是促成國家平臺與本地企業的‘聯姻’,誕生更多成都創造的新藥,由此實現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高端‘轉型’。”昨日,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眼下,市科技局正在籌備將在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平臺,進行分批次掛牌,讓更多資源為我所用,而國家新藥平臺將成為首批掛牌的支持平臺。
據了解,以國家新藥平臺為例,隨著此項工作的啟動,市科技局將創新支持方式,通過技術共享體驗“代金券”的方式,鼓勵國家新藥平臺以及使用新藥平臺的蓉企“聯姻”合作,對新藥平臺資源方、使用方提供資金雙向補貼,真正“盤活”平臺資源,促進區域產業創新。據悉,國家新藥平臺已與康弘、地奧等本地企業實現合作。
據悉,作為推動平臺建設的“首步棋”,市科技局已與四川大學聯合出爐了《關于實施市校企培養制藥工程碩士計劃的暫行辦法》,啟動聯合培養計劃,為我市生物醫藥企業培養制藥工程、生物醫藥工程、生物工程等專業的工程碩士,凡經錄取攻讀該工程碩士的我市生物醫藥企業在職人員,市科技局將給予每人15000元的學費資助。
成都醫藥產業轉型
資源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
昨日,在報告會上,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成都市科技顧問團聯合發布了《成都醫藥企業發展現狀分析研究》報告,該報告提出,成都醫藥企業產業集群,正逐步在由資源驅動型向基于資源優勢的創新驅動型轉型,而這樣的“爬坡”進程,并非一蹴而就。
“中藥材原材料產業已經成為成都的明顯優勢,但是原材料在產業鏈僅屬于觸及生產要素,這只是基礎,不是產業持久的競爭優勢,生物醫藥產業優勢,來源于創新的驅動。”昨日,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蔡劍教授分析,就目前而言,成都本地醫藥產業的技術創新,更多地來自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但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應當更多地在院地合作模式與機制上實現助推與創新,讓更多成果在成都本地實現轉化,“眼下,康弘、地奧等企業做得不錯,關于未來‘打法’,成都應當在提升區域產業集群內不同戰略集團中各個企業自身競爭力的同時,著重推動和扶持有能力的企業,向區域體系內更有競爭力的戰略集團內轉移。”【來源: 成都日報 】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