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13 0:00:00 來源:
未知
作為制藥行業第一個合資項目,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曾經是行業的一個標桿:第一個引入密閉輸液概念,建成國內第一家符合GMP標準的工廠,在中國企業普遍不知道什么是資產負債的時候,第一個引入計算機控制的會計系統,第一個引入安瓿小針劑型……將近30年過去了,中國的市場環境、醫藥行業的管理體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醫藥產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而在大輸液子行業里,一批國有、民營、合資企業也是突飛猛進:百特來勢洶洶,四川科倫、北京雙鶴紛紛跑馬圈地,中國大冢制藥的近況如何,更值得我們關注
作為中國制藥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從醞釀那天起就傾注了老一輩醫藥人太多的心血,也寄托了老一輩醫藥人學習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發展中國醫藥事業的希望。正因為如此,中國大冢的誕生,吸引了行業廣泛的關注。近30年過去了,我們周圍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每天被海量的各種有用沒用的信息淹沒,這種關注也逐漸淡化。但是,不管世界怎么變化,只要一提到醫藥行業改革開放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中國大冢的名字。
但是,動用最為強大的網絡搜索引擎,能夠找到關于中國大冢的報道始終寥寥無幾,只是在說到中國醫藥行業的改革開放時提到。這家在醫藥行業相當具有知名度的企業,并沒有相應的媒體曝光率。記者多方聯系才得以采訪到中國大冢總經理高海春,并來到位于天津西青的工廠參觀。整個采訪過程給記者的印象是:中國大冢是一個十分安靜平和的企業,作為總經理的高海春始終十分低調,生產現場、辦公現場人不多,大家都安靜地各做各的事情,采訪中間看高海春與部下偶爾的交流也顯得十分的隨意??傊]有想象中外企那種節奏緊張、等級嚴格的氛圍。相反,倒是有一種大家庭的平和感覺。在這種安靜平和中,記者感到中國大冢多年來一直按照自己的價值觀,默默地做自己的事。
“第一做”不求“做第一”
中國大冢年產量只有1億瓶大輸液,占全國70多億瓶的總量只有不到2%的份額,和整個行業相比,中國大冢的發展速度顯得有些遲緩。
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還普遍使用以玻璃瓶為主的開放式輸液方式的時候,國際上已經發展起塑瓶、軟袋等包裝新技術。1984年,中國大冢建成投產,首次將PP塑瓶輸液引入中國,生產出我國第一批塑瓶輸液;2000年,引進聚丙烯共擠膜軟袋輸液,實現制袋、罐裝一體化全密閉生產;2004年,在國內首家引入塑料安瓿包裝小針,大大減少玻璃瓶包裝小針在使用中的安全隱患;21世紀初,在國內首次引入外包裝上雙色印刷技術,后又引進套色印刷技術,增加產品在臨床使用中的識別性,減少給藥差錯。可以說,從合資建廠那一天起,中國大冢一直引領著我國輸液技術的發展,開創了中國安全輸液的歷史。
近幾年來,中國大冢的產品一直供不應求。據高海春介紹,目前,中國大冢年產量只有1億瓶大輸液,占全國70多億瓶的總量只有不到2%的份額,和整個行業相比,中國大冢的發展速度顯得有些遲緩。雖然輸液產品特別是基礎性輸液屬于高投入、低利潤、高風險,受幾次降價影響,再加上為了爭奪市場進行價格戰,一瓶大輸液價格賣不過一瓶礦泉水,企業僅有微利甚至無利,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占據競爭優勢,實現規模效益,這幾年大輸液企業都拼命跑馬圈地,在各地或兼并、或投資建新廠,產能翻番地往上漲。多年來,中國大冢的產能規模也有一定的增長。今年初,公司輸液二期工程也竣工投產,但相對同行的高速擴張,中國大冢似乎裹足不前。對此,高海春解釋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技術上引領行業的發展,這是我們的價值,也是老一輩醫藥人的愿望。中國大冢對自己的定位是:要第一做,但我們并不爭做第一?!备吆4航忉屨f,與口服制劑不同,大輸液產品前期的投入很大,運行費用高,但后期產出的利潤很薄。同時,輸液市場的前景面臨很大不確定性,包括降價的政策風險,原材料、能源漲價,人工成本不斷提高。在這些不確定因素下,如果大規模投入,風險太大。
中國大冢的慢速增長或許與其產品走的一直是高端路線有關,追求的是質的保障而不是量的增長。同樣的規格品種,中國大冢的產品價格比市場同類產品要貴得多,而且一直供不應求,這保證了中國大冢能夠有不錯的利潤回報。從銷售曲線上看,除了1996年由于把上海市場讓給廣東大冢而出現一個低谷外,中國大冢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目前其產品覆蓋全國21個省市的1000多家醫院。高海春表示,公司的優勢在于高標準的產品和高水平的售后服務,保證從工廠生產一直到患者最終使用,產品都是優質的。
學術先導
有了先進的產品遠遠不夠,理念的進步才是最重要的,中國大冢不斷派出醫藥代表,深入醫院病房,向醫護人員講解開放式輸液產品使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微粒對人體的危害。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冢在率先引進PP塑料瓶輸液后,提出了安全輸液的概念。有了先進的產品遠遠不夠,理念的進步才是最重要的,中國大冢不斷派出醫藥代表,深入醫院病房,向醫護人員講解開放式輸液產品使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微粒對人體的危害。這些藥學院校畢業的大學生是中國第一代醫藥代表,他們用學術的方法使密閉式輸液方式在我國全面普及。
輸液屬于高風險治療手段,這種高風險不光來自產品本身,還來自臨床使用的各個環節。除了在產品標準控制指標上遠遠高于各國藥典,中國大冢還不斷引進先進的輸液包裝技術,推進輸液產品生產技術的革新。高海春介紹說,中國大冢還將大量的精力用于促進臨床安全、合理使用輸液,把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和理念,通過學術會議、研討、著書、參觀、學習以及醫藥代表的臨床推廣等途徑,與同行業共享,推動臨床液體治療方面的革新與發展。這些年來,中國大冢組織、參與、支持編撰了《注射劑的臨床安全與合理應用》、《臨床輸液手冊》、《臨床液體治療》等專業著作;資助進行中西藥注射劑的臨床配伍研究,使臨床配伍由過去的16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400種;幫助醫院建立電子處方審查系統,如果醫生處方中出現輸液的配伍禁忌、用量不合理、重復用藥等問題,該系統會自動提示。此外,中國大冢還長期支持醫院開展輸液安全、合理用藥方面的研究,比如PH值對輸液安全的影響、輸液在不同醫院內部流程中使用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等。這些研究不光有利于大冢產品在臨床上的安全使用,對全面推動臨床安全輸液也作出了貢獻。
用人之長容人之短
高海春調整用人思路,讓在日本當過工廠廠長的日方人員去管理工廠;聘請在歐洲公司工作過的人來擔當市場營銷負責人;聘請在美國公司工作過的人來專門抓品牌和標準;政府事務則委任給中國人。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大冢的很多員工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很多年。那天,記者去中國大冢采訪,路上與來火車站接記者的司機閑聊,得知他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差不多二十多年。他還回憶說:“當初來大冢是辭職下海,冒了風險呢?!辈稍L中又得知,總經理高海春1984年大學畢業就來到大冢,那一年正好中國大冢建成投產。高海春說,公司的高管幾乎都在公司服務了十年、二十年。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記者覺得在中國大冢有一種家的氛圍。
談到企業文化和人力資源,高海春說,中國大冢有自己的理念。他認為人的能力有差別,但差別不會太大,關鍵在于環境。要用人之長容人之短,總經理的職責是創造環境,使每個人都能發揮長處。在中國大冢的理念中,倡導以信賴為準則,以人和求生存,以創新謀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在外部要讓客戶信賴公司的產品;在內部倡導部門與部門之間、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團結協作。而只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才能求發展。最不能容忍的是拉幫結派,謀求小團體的利益。
高海春的用人策略可以說結合了全球幾大經濟體的成功特質。日本的競爭優勢在于低成本高品質,日本人的強項在于現場管理;歐洲的競爭優勢在于市場營銷,歐洲人有很好的營銷理念和思路;美國的強項在于做品牌和做標準,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品牌中美國公司占了六七個;在本地運作,醫藥又是一個受政策影響很大的行業,政府事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結合這些規律,高海春調整用人思路,不再讓日本人來管理營銷,而讓在日本當過工廠廠長的日方人員去做管理工廠的質量和成本的副總;聘請了在歐洲公司工作過的人來擔當市場營銷負責人,希望能帶來歐洲企業的營銷理念和模式;聘請了在美國公司工作過的人來專門抓品牌和標準;政府事務工作當然就委任中國人了。
高海春表示,中國大冢雖然是中日合資公司,但雙方股東都很開明,對管理層非常信任,不強求一定要按照中國醫藥集團或者日本大冢的模式來管理企業,“日本的模式照搬到中國來也會水土不服的?!敝袊筅W叩氖前凑者m合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的發展模式。
30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環境和經濟實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觀念也和當初不可同日而語,高海春說,中國大冢的價值觀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要引領和促進輸液行業的發展。在中日雙方共同經營中國大冢20多年后,2009年10月13日,合作雙方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明確了中國大冢未來發展規劃及相關事項。據了解,中國大冢的發展規劃將并入中國醫藥集團的整體發展計劃,將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促進銷售一體化。中方將為中國大冢爭取更多政策和支持,日方將不斷向中國大冢輸入新產品和技術。
相對同行的高速擴張,中國大冢似乎裹足不前。對此,高海春解釋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技術上引領行業的發展,這是我們的價值,也是老一輩醫藥人的愿望。中國大冢對自己的定位是:要第一做,但我們并不爭做第一?!?/P>
合資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最直接的是帶來了好的產品、好的技術、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模式。
鏈接
首食“螃蟹”者
駐京記者 李瑤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從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醫藥行業在國際合作方面是走在比較前面的行業,特別是生產型企業開放得比較早。改革初期,前后成立了5家合資制藥企業:中日合資的天津中國大冢、中美合資的上海施貴寶、中瑞合資的無錫華瑞、中比合資的西安楊森及華納(蘇州膠囊)。這5家醫藥行業的合資試點企業可謂是首食“螃蟹”者。作為這第一批企業中的第一個,中國大冢的建成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當年做合資所碰到的困難在今天看來是不容易理解的。”當時在國家醫藥管理局外事局負責國際技術交流工作的唐韻琪回憶起往事有很多感慨。
什么都是第一次!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經濟活動所必需的法律尚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在碰到沒有法律依據可循的時候就只能把問題上交中央有關部門進行協調和解決。
據唐韻琪回憶,在與日方開始接觸、有合資建廠想法的時候,中國第一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尚未頒布,無法可依。盡管有法律專家、經濟專家,但一般都缺乏國際交流合作的實際操作經驗。同時,由于歷史原因,改革初期與日本接觸承擔的壓力更是特別大。
幸運的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在1979年7月頒布了,法律明文允許:“公司、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或個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共同舉辦合營企業?!?/P>
中日間的合作經過了多輪談判磋商,1980年2月,國家醫藥管理局和天津市革命委員會向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外商投資管理委員會提出合資計劃。同年,正式簽約,拉開了合資的序幕。第二年,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時任國家醫藥管理局外事辦公室主任的林棟兼任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這種既是政府官員又是企業經營者的存在,如今看來很奇怪,也難于理解,但它是當時政治背景下的特殊產物。 (來源: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