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14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張先生剛剛把他在北京市唐家嶺村的藥店轉手,因為“常用藥不掙錢,不常用的藥又不好賣,藥店的利潤很少”。國家醫保政策的出臺,讓他感覺藥店越來越難做了。
這也是不少同行的共同感受。“此次醫改方案在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實行藥品"零加價"銷售,價格的壓力可能會給零售藥店行業帶來一場"陣痛"。”海王星辰連鎖藥店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中國零售藥品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瀚認為,零售藥店雖然仍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新醫改政策將進一步加劇藥店零售行業的并購整合。
零售藥店面臨“邊緣化”
新醫改方案的參與制定者、北師大教授顧昕曾表示,新醫改方案中,藥店沒有明確的定位,藥店行業被這次新醫改徹底地“邊緣化”。藥店面臨兩大利空:一是國家將大力推進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并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保體系;二是改革藥品加成政策,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
吳瀚指出,截至2009年,藥品零售產業規模已超過1300億元,占藥品整體終端市場的26%以上,其中處方藥占比近40%。2006和2007年,零售藥店的數量增長較快,平均增速達20%以上,受奧運監控嚴格的影響,2008年度增長率只有18%,2009年上半年增長達到了19.8%,但是受新醫改的影響,預計2009年度的增長率和2008年度持平或者略低。
“新醫改政策對我們影響很大。”百姓緣大藥房董事長吳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2009年8月,作為醫改政策試點省份,廣東省在廣州市開始率先推行新醫改政策,凡參加廣州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醫療保險及外來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全部被納入普通門診醫療費用統籌范圍,300元封頂。在指定的基層醫療機構治療,醫保報銷65%,其他醫院報銷50%。
醫保的重點一項是“保大病”,因為大病的風險個人難以承受,對于以小病為主的普通門診,其保障主要還是靠個人、家庭。而廣東省的新政則讓普通門診達到了相當的報銷比例。如果按50%計算,300元的報銷比例實際可以覆蓋的門診支付是600元。根據對廣州市普通門診統計數據的分析,在合理治療的情況下,目前在大醫院普通門診每診次費用約為150元,在小醫院不超過80元。一般參保人群每月平均就醫為2.4次左右。300元的封頂,加上個人賬戶的積累,可以滿足80%以上的門診報銷需要。
這一政策推出之后,立即就對廣州市的藥店銷售產生了直接影響。根據中國零售藥品發展中心的統計,去年8月份和9月份,廣州市藥店的平均門店銷售額下降了15%左右,社區藥店和平價店受到的沖擊更大,整體銷售額下降了25%左右。
老百姓大藥房品牌部負責人王黎表示,廣州市新政推行以來,他們廣州市分店的銷售額下降20%以上。
北京通州一家藥店的經營者任先生則對未來充滿了樂觀,他認為從藥價來看,即使是實行零差價,藥店的價格和醫院的價格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新醫改的政策不會對藥店產生太大的影響。
吳瀚表示,在兩三年時間內,醫改新政將對藥店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不足以使零售藥店的處境發生逆轉。基本藥物目錄覆蓋的藥品范圍有限,藥店的價格仍有一定的價格優勢。另外,2009年初步統計全國藥店有將近38萬家,相對只有3萬多家的醫療機構而言,藥店仍然有相當大的網點優勢。
中國藥店門店過多、密度過大一直是行業發展的痼疾,業內普遍認為平均一個門店針對人數應為7000~8000人,但是目前一個門店針對消費者平均只有3000人。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行業整體毛利的下降,并購、收購也將成為連鎖藥店進行洗牌和向外擴張的常用手段(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
此次新醫改推出后,價格的沖擊將使規模較小的藥店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連鎖藥店則相對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王黎表示,2009年10月和11月,廣東省藥店平均毛利下降20%,但老百姓大藥房借助在其他省份的擴張,整體的毛利卻實現了同比和環比增長。
醫保藥店進入難
新醫保政策推行后,由于購買的藥品可以報銷,業內普遍認為醫保藥店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
吳瀚表示,申請醫保藥店,各省政策不一,這給藥店尤其是跨區域發展的連鎖藥店造成了很大困惑。
而醫保零售藥店也是兩頭受擠。同樣是銷售基本藥物,醫療機構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零售藥店卻無法補貼。作為醫保藥店,如果想通過銷售藥妝等得到補償的話,管理部門又不允許醫保藥店銷售藥品以外的東西。
“醫改的核心是醫藥分家,但是現在社區醫院都去建藥房,怎么醫藥分開?”吳斌表示,社區醫療機構如果能夠和現有的藥店合作,可以減少這方面資源的重復浪費。
藥店或走多元化道路
中國藥品零售發展研究中心的統計也表明,經過兩個月的沖擊后,廣州市的零售藥店迅速改變了經營方法,一些反應較快的藥店的銷售量又回到了正常狀態。
同時,價格大戰的大旗重新又被舉起。中智藥業集團(連鎖)顧問代航指出,隨著基本藥物目錄的實施,業內將會再次掀起一輪價格戰。
但價格戰一直是藥店之間進行競爭的利器,由于行業集中度低,藥店作為零售終端向工業企業的議價能力比較弱,再加上房租的不斷上漲,藥店毛利一直在下降。
北京通州的任先生表示,他投資藥店之前,聽說藥店的整體毛利率為60%,但是從現在的經營情況來看,他的整體毛利率只有20%左右,折合每天的凈利只有十幾元到幾十元,還不如北京一個普通打工者賺得多。
中國零售藥品發展研究中心對藥店連鎖百強的統計表明,其平均毛利率也只有28%左右。
安邦咨詢醫藥行業分析員邊晨光表示,低價競爭是一個藥店很好的經營模式,但是藥店要生存不可能無休止打價格戰。多元化道路或是一個可行的出路,可以借鑒日本和美國的經驗(如銷售藥妝產品等)。日本藥店的多元化比較普遍,銷售都非常好,但由于藥妝這個概念在中國比較新,消費者仍將商場作為購買化妝品的首選地。【作者: 黃志偉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