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2/2 0:00:00 來源:
未知
2009年的中國風險投資市場,有人歡喜有人憂。這一年,創業板的推出讓深圳創新投資和達晨創投成為最大贏家,前者所投資的項目中有60 家企業符合創業板要求,其中30 多家已申報創業板;這一年,PE市場依然“不差錢”,一直在悶聲發財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NEA在不景氣的美國,依然獲得25億美元的巨額融資;這一年,內地風險投資人都深感投資不易,企業漫天要價,價格泡沫嚴重;這一年,外資創投基金懷念2005年,開始抱怨“外來的和尚”越來越不好念經。
醫改“催漲”醫療投資
“不得不承認,在運作創業板等國內資本市場上我們還缺少一些經驗,但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而運作到國際資本市場上市,我們多年來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NEA中國區總經理蔣曉冬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這也是很多外資系風險投資公司面臨的困境。外資基金投資的本地企業想要在國內上市,除了企業本身符合上市條件外,管理團隊是否擁有強大的本土人脈資源和對資本市場政策的準確把握都事關重要。此前,NEA投資的中芯國際(SMI.N)、展訊通信(SPRD.O)、炬力集成(ACTS.O)都選擇在美國上市,同樣喜歡選擇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的還有美國創投基金紅杉資本,另一家擁有外資背景的華匯通創投的肖經理也表示,由于內地創業板剛剛起步,是否能上市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會先選擇擁有成熟經驗的市場去上市。
醫藥、通訊、消費品和新能源等領域的優秀民企成為外資風投基金投資的重點。據2009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行業調研報告統計,未來一到兩年,外資VC/PE機構將重點關注投資環保及新能源(投票比例79.5%),消費品及服務(74.4%)和醫療健康(69.2%)領域,這些領域同樣受納斯達克的青睞。“前兩年新媒體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熱度已經慢慢過去,隨后是新能源投資,現在是醫藥產業比較熱。”華匯通創投的肖經理表示。
2009年,蔣曉冬投資了南通聯亞藥業和浙江耐司康藥業有限公司兩家醫藥企業。“中小板有將近1/3的企業都是醫藥企業,創業板第一批上市里面也有大量的醫藥企業。”蔣曉冬對醫藥企業的上市前景充滿信心(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
2005年,蔣曉冬和北極光創投基金的鄧鋒搭乘同一趟飛機從美國回到中國,開始了各自的風險投資創業之旅。之后,他們共同投資了紅孩子、展訊通信,連連科技等企業。現在,蔣曉冬說,他們共同看好的還是醫藥產業。“現在投資醫療產業,就像1993年、1994年在中國開始做房地產一樣。”蔣曉冬認為,當年房地產的機遇來自于1998年國家商品房改革,現在的機遇則來自于2009年國家出臺了醫改措施,高達8000億元的醫改投入,讓蔣曉冬看到了機會。
用資產評估取代PE估值
2005年,外資風投基金大舉進入中國,PE/VC市場在內地逐漸火熱。而到了2009年,風投市場“風向”巨變。“現在出去開會,收到名片中有一半是投資公司,很多公司以前都沒聽說過。但這個行業肯定是20%的人賺80%的錢,80%的人基本不賺錢甚至賠錢。”一位多年從事創投行業的外資風投基金投資經理這樣告訴記者。更讓風投基金感到郁悶的是,即使爆發了金融危機,很多企業依然要價很高。5到10倍的PE估值,是目前企業的普遍報價。
“我們投資一個企業,希望在5到7年內能夠有3到5倍的回報,這是我們的目標。”蔣曉冬說,在流動性泛濫的2009年,他們在談判時會盡量避開高估值定價。
浙江耐司康藥業有限公司給蔣曉冬提供了一個另辟蹊徑的機會。這家中外合資企業因為中外股東之間的糾紛,企業被地方國資委托管,蔣曉冬選擇以資產評估方式買入企業百分之百的股權,并對企業進行重組。對南通聯亞藥業,蔣曉冬也采用了資產評估的方式收購大股東股權。
“采用資產評估能避免高溢價,但這樣的重組并購需要機會。耐司康當時是從12家競爭對手手中搶過來的,怎樣把企業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好,非常重要。”蔣曉冬說。
盡管優秀的企業坐地漲價,擺出一副“不差錢”的姿態,但還是有大量的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融資。前述多年從事創投行業的外資風投基金經理告訴記者,4萬億投資砸下去以后,很多大企業都解決了融資問題,但90%的中小企業沒有解決融資問題。
蔣曉冬對此也很有感觸。2008年,他投資了浙江中新力合擔保有限公司,這是浙江省最大的專為中小企業做融資擔保的企業。“民間融資的額度一年有6萬億元到7萬億元,僅浙江一年可能就達到3000億元,規模很大,這也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一條民間通道。”但他認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解決還要依賴更多進行中小企業的信貸和零售銀行業的“商人銀行”,而不是傳統的商業銀行。(來源:中國經營報 米娜)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