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2/21 0:00:00 來源:
未知
公立醫院改革,正在從一個名詞,變成動詞——2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
回望改革的初衷,我們看到,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令中國醫院迎來第一個命運轉折。彼時,“文革”動亂甫定,百端待舉。衛生領域的問題是:一方面,醫院賠本經營,越辦越窮;另一方面,社會“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決策層逐漸淡化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衛生事業“福利性”的定位,提出將其定性為“生產性”。
一轉百轉。此后,政府對醫院“少給錢、給政策”,比如允許醫院對藥品加成一定比例“以藥補醫”、大型設備檢查高于成本定價等,這無異于推動醫院把經濟壓力轉移給患者。
這是一劑猛藥——它有效解決了當時醫院效率低下、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也伏下了后來醫院過于注重經濟利益的線索。
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醫院普遍實行各種或明或暗的承包制,將醫院收入和醫師報酬掛鉤,同時,若干能夠帶來效益的新鮮經驗,諸如點名手術、特殊病房等,開始在醫療系統流傳。
其副作用是,大處方、大檢查等種種不合理創收行為逐漸泛濫,“看病難、看病貴”呼聲強烈。
一些原本無奈執行政策的醫院,在逐漸克服職業使命、自身責任等與生俱來的“心理障礙”后,開始品嘗到這種制度設計的巨大利益。有的醫院,特別是大醫院不但扭虧為盈,甚至展開了“規模競爭”、“豪華競賽”。
人們看到,醫院圈地、蓋樓、進設備,規模越來越大,床位越來越多,“超常規”、“快節奏”、“跨越式”等詞匯成為醫院院長的口頭禪。
人們還看到,醫院的病房建設開始追求“賓館化”,一些特需病房的豪華令人瞠目結舌,甚至一些醫院提出“30年不落后”的建筑目標。
有學者指出,這種“規模競爭”、“豪華競賽”反映出醫院逐利的真實動機,加劇了治理“看病難、看病貴”的難度。
有人評論說,在“發展”的旋律下,醫療,越來越像是一門生意,而且幾乎是一門只有收益、沒有風險的生意。它與住房、教育一道,成為許多人難以支付的“新三座大山”。
于是,有人開始追問醫院的“發展”——發展為了什么?
2006年,中央高層作出回答,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2009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載明,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這意味著,中國公立醫院面臨第二次命運轉折。實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將是此次公立醫院改革的使命。
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調整工程,它涉及醫、藥、保、患、政、企等方面,牽扯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等體制機制痼疾,可謂荊棘密布,風雨多艱。
“一大就富”的醫院邏輯
沒有人能夠預料,醫院規模太大的副作用將會在何時出現。相反,對醫院院長來說,“一大就富”的邏輯卻是觸手可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冉燃
圈地。蓋樓。
中國醫院的擴張風吹動了閻惠中的思緒。
這位廣州軍區聯勤部原研究室研究員對《瞭望》新聞周刊說:“我經常去各地講學,自上世紀末以來,我注意到迅速崛起的醫院大樓越來越多,這漸漸引起我的警覺——這是正常的發展嗎?”
更讓閻惠中困惑的是,就在一座座醫院大樓拔地而起、一些醫院年收入動輒上億的同時,中國國內“看病難、看病貴”的呼聲日益響亮。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原副院長王樹峰少將一直追蹤醫院建設問題。他告訴本刊記者:“當前中國醫院建設存在盲目擴張的現象。如何使醫院的規模跟醫療的需求相適應,已經成為當前醫院建設的核心問題。”
閻惠中直言,中國有些醫院已沉溺于“一大就富”的邏輯——為了更多的收入,就要更快地擴張,有了更多的收入,又推進更快地擴張。“究竟是社會使命重要,還是擴張掙錢重要,這是中國醫院必須作出的抉擇。”
衛生部的態度逐漸明朗:2月4日,在“2010年全國醫療服務監管工作會議”上,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說,醫院評價要摒棄以往偏重設備、規模等硬件設施的考核方法,把評價重點放在護理管理、城鄉對口支援等項目上來,“引導醫療機構改變慣有的思維模式,走以內涵建設為主、內涵和外延相結合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