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3/15 0:00:00 來源:
未知
昨天上午9點,77歲的孟振華老人用輪椅推著老伴,來到海淀區香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身體康復訓練。孟老在作業療法診室做手部穩定性恢復,老伴在對面的物理療法診室做下肢行走訓練。才3個月時間,孟老的右手已經由此前握筆都掉恢復到可以拿毛筆練習書法。
據了解,經過近幾年的規范化改造,本市已成立32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60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2928個村衛生站,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并針對老年病等開展集中康復治療。
■現狀
“家庭醫生”上門服務
“從前,是有什么病找什么科大夫看,現在,醫生、護士免費上門檢查身體狀況,告訴你哪哪該預防了,自個兒心里有譜多了。”家住西城真武廟社區的王大媽在中心全科醫生的指導下,近兩年,高血壓和腰腿疼病情穩定了許多。
據了解,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隸屬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中心副主任丁靜告訴記者,1995年,復興醫院就率先開始嘗試三級醫院下社區,1996年,第一個社區醫療服務站成立。將三級醫院的高精尖端醫療技術合理應用到對社區居民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之中。“對于全科醫學在社區的探索,那時候算得上是雛形。”
現在,中心已為轄區內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每個社區都配備有對口負責的醫師、護士,居民有需求可隨時撥打電話得到上門服務。
中醫按體質指導治療
“您經常覺得上火、頭痛、失眠,與您是偏陽體質有關,你平時得多吃清淡食物,飲食調節對您身體更好。”47歲的張阿姨告訴記者,從前只知道哪里有點不舒服就上醫院開藥,在雙榆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能夠根據個人體質,教你如何保健調養。“看來這病不能光靠吃藥,多預防很重要。”
據了解,雙榆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制前為海淀中醫醫院,屬一級醫院。2001年整體轉制后,發揮中醫特色,開始承擔更多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
中心負責人騫芳告訴記者,由于轄區居民上班族較多,按體質指導居民進行調節的中醫療法尚在試驗階段。許多居民依托藥的觀念較重,對這種飲食、運動治療的方法并不十分接受,“中醫更多講究的是調養,健康的時候多注意保健,病也就沒那么多了。”
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
外語聽說營、乒乓球比賽、卡拉OK……在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室,這是精神病患者幾乎每周都會開展的活動。
參加活動的這些精神病患者都是轄區居民,中心負責人彭大力介紹說,鑒于精神病患者大多內心自閉不愿出門,中心采用這種方式讓他們走出家門,發掘他們各自的長處,“給大家教英語的老師就是其中的患者。”
彭大力告訴記者,去年6月,海淀區精神衛生防治院選定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城市精神疾病患者社區康復試點站,并下派專業醫師進行指導。
據了解,海淀區現登記在冊的精神病患者共有370人,目前接受社區活動治療的近30名患者是病情較穩定的一部分。經過半年嘗試,這種社區精神康復既能減輕患者家庭負擔、又能為政府節省費用的效果逐步凸顯。
■困境
檔案信息化程度低
在對海淀區的幾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走訪中,各中心負責人幾乎都對目前建立的健康檔案喜憂參半。
騫芳告訴記者,2009年,醫院對居民完成了健康檔案的建立,但醫生在日常給居民看病時所用軟件無法與健康檔案軟件相連接,“看完病后,再打開檔案錄入居民看病記錄,工作效率很低。”
海淀區醫管中心負責人劉穎說,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從長遠看是件非常有利的事,但目前信息化水平不高,導致這項工作很難見成效。此外,在社區醫療衛生方面還缺乏科學的統計分析,收集了大量信息,卻沒有專業人員對這些信息加以研究,從而得出針對某一地區居民健康狀況的科學結論和保健方案。
用藥局限大報銷難
家住萬壽路的劉阿姨有腰腿痛的毛病,一直靠藥物在穩定,每次都是女兒從天壇醫院開藥拿回來。聽鄰居介紹后,劉阿姨想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拿藥,卻被告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沒有這種藥,即便進了這種藥,劉阿姨也享受不了醫保報銷。
調查中記者發現,不少居民與劉阿姨有相同的經歷,原本是就近就醫,可買藥還是要去離家較遠的三級醫院。
彭大力告訴記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用的都是政府統一采購零差率藥品,所以居民會感覺便宜,但同時,藥品種類受到一定限制。“時間久了,可能很多居民就不得不舍近求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承擔的職能也就漸漸架空。”
醫務人員水平有限
細心的居民會發現,經過規范化改造后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比從前外觀上更新了,也引進了不少新設備,但醫務人員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尚待提高。
彭大力介紹說,整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僅30多名,所有醫務人員總共100多名,但是要負責萬壽路街道下轄的7萬多名居民基本醫療及公共衛生。
對此,丁靜表示,現在一級醫院在大力推廣全科醫師,但是全科醫師的職責范圍卻沒有一個很好的界定,比如錄入病人資料,上門做基礎體檢,是否可以由專門的人員負責,讓全科醫師從繁瑣的事務中脫離出來,在學科建設本身多花精力去研究,提升職業水平上多下工夫,“這樣的社區醫療隊伍才足以讓百姓信賴。”
■解決
醫學專業人才依賴高校培養
針對以上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市衛生局基層衛生處副處長孫力光。他介紹,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針對社區衛生開始整體配套改革,目前正在對凸顯的問題逐一解決、完善。
兩年內完成信息化推廣
孫力光說,2006年社區醫療機構就已經開始進行信息化建設,但隨著社區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內涵不斷豐富、社區衛生政策的不斷出臺,原有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已經無法適應實際需求(更多新聞來源E路有你)。
2008年,市衛生局通過公開招標開發了新社區衛生信息系統,2009年開始在朝陽、西城、順義等三個區縣的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了試點。現在,這項新信息系統預計兩年內在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成推廣。今后,還將爭取與大醫院以及體檢機構的信息系統相連通。
擴大零差率藥品范圍
為緩解居民看病貴的問題,政府統一采購藥品,并實行零差率銷售。最初公布的零差率藥品品種有312個,2008年底增加到328種。
孫力光說,按照新醫改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設計和我市的實際,預計今年社區衛生機構的零差率藥品種類有望增加,并按照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要求在基層衛生機構統一實施。與此同時,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針對社區衛生機構藥品報銷問題上也會有所調整,取消一些限制。
專業人才缺口待解決
社區衛生改革以來,社區醫務人員短缺的現象日益明顯。2006年開始,本市采用“四個一批”的方法初見成效,即培養一批現有人員成為社區衛生醫務工作者;讓大醫院對口支援部分中級以上醫生到社區衛生機構服務;返聘一批二、三級醫院退休的醫生;招聘部分應屆畢業生到基層工作。
孫力光同時表示,人才問題上,現在高等院校的全科醫學、預防保健等專業缺乏,培養的社區衛生服務專業人員較少,所以高校如果能從源頭上加大培養力度,對社區醫療衛生的發展也將有極大促進作用。(來源:京華時報 記者: 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