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6/10 0:00:00 來源:
未知
新版GMP即將公布的信息又一次吊足了制藥企業胃口。
6月9日,健康網總經理吳惠芳表示:“新版GMP確實會在今年7月份推出。經過兩輪的征求意見之后,最終成型的版本在這幾個月沒有大的改動。”6月2日第十屆世界制藥原料中國展上,國家藥監局官員也透露出類似的信息。
7月份也是藥監局規定的最后期限。此前,曾有預計稱今年1月1日將推新版GMP,但由于修改未能按期完成,今年年初時藥監局副局長吳湞就曾指示,上半年必須頒布新版GMP。種種跡象表明,這一次藥監局不會“食言”了。
“這一次的GMP認證,明顯不如上一輪那樣疾風驟雨。”一位業內人士指出,“藥監局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
謹小慎微
新版GMP成文已有多時,藥監局遲遲未發正是為了避免對制藥行業的沖擊。
GMP即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自從1998年國家藥監局成立以來,GMP就成為制藥企業所必備的生產準入條件。GMP主要是對硬件方面的規范,如設備、廠房等須達到一定標準。
新版GMP是從2005年初開始編制的。去年12月底完成最后的修改。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新版標準已經接近歐盟,國內企業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中國醫藥(600056,股吧)競爭力研究課題組主任李磊一直專注于GMP研究,他表示:“本輪GMP改造給全行業帶來的成本增加將達30%。”
北京京豐制藥總經理陳成龍認為:“新版GMP對于凈化、無菌等要求確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如果企業不具備類似設備,確實會增加較多投入,尤其是凈化級別較高的凍干生產線等。”
石藥集團的VC原料藥生產線剛剛通過了美國FDA的現場認證,集團辦公室王玲表示:“GMP認證雖要求較高,但在企業硬件到位的情況下,提前幾天準備資料基本就能通過。即便是飛行檢查,力度和時間限制上都不會太苛責。相對來說國際上的認證會復雜很多。”
陳成龍也不認為會因新版GMP而造成成本攀升:“新的認證更多是在軟件上有高要求,如質量控制、流程跟蹤等。而這部分主要是人力資源的投入。”更多新聞來自E路有你。
此前預估是全行業“僅硬件投入需2000億到3000億元”,然而在6月2日的世界制藥原料展上,安監司官員批駁了這一說法,而表示“投入資金應該在300億到500億元”,同時表示除對注射液等工藝的無菌要求會偏高外,這一金額已經是滿打滿算。
在具體實施中,藥監局也將要求放到最低:新建企業按照新版GMP要求,而老企業將有3年的過渡期進行技改。上述人士表示:“藥監局甚至表示,這3年內生產許可證到期的企業,還是按照老GMP標準審核辦法許可證。”
實質上留給現有企業的觀望空間還很大,王玲表示:“以石藥目前的標準,達標新GMP,只需維持現有生產線即可,沒有必要做大的改動。”
溫柔一刀?
盡管各方都在淡化新一輪GMP給行業帶來的影響,但上一輪認證的陰霾尚歷歷在目。
在前任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指導下,上一輪GMP在2004年7月1日要求強制達標。藥監局在2004年底給出的統計數據表明,當時全國5071家藥品生產企業中, 3731家通過GMP認證,未通過認證1340家企業全部停產。
不過通過那次GMP的企業也是傷痕累累,當時許多小企業負債兩三千萬。李磊估算認為:上一輪GMP全國制藥企業投入總資金為1500億元左右,其中30%來自銀行貸款。
GMP認證還造成一大批國企因無法支付改造費用,不得不進行改制,嘉應制藥(002198,股吧)(002198)便是脫胎于當時改制背景的上市公司。不過也有大批民間資本渾水摸魚,借機進入制藥領域,為此后的藥品質量混亂埋下伏筆。
最著名的就是齊二藥事件的主角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其GMP證書是花10萬元買來的。GMP被戲稱為“Give Money Please”(請付錢)。
事實上,過于超前的標準導致上一輪GMP執行非常不力。李磊就曾直言不諱指出:“上輪GMP事實上是放水的,設定標準過高,行業壓力很大,最后只能通過降低標準來追求認證結果。”
鄭筱萸三項罪名中,其中之一就與GMP認證有關。起訴狀認為,鄭筱萸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和民主程序就推進了GMP,導致國家醫藥管理的混亂,增加了老百姓的用藥風險,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這輪GMP推行過程中,藥監局顯然不想重蹈覆轍。國家藥監局藥品安全監管司官員有言論稱,目前國內近5000多家制藥企業,通過GMP將砍掉500家左右。
健康網總經理吳惠芳透露:“雖然公開的說法是500家,但藥監局會有更多的預期,可能關停規模達到上一輪的水平。基礎好的企業反應當然不強烈,但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沖擊很大。”
中小制藥企業是個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國內年銷售收入不足5000萬元的制藥企業占企業總數的70%以上。以平均每個企業投入1000萬元的技改費用計算,完成GMP認證需要付出這些中小企業一年純利。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GMP在弱化要求同時,新版藥典和工業污水排放等規范實際上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更大。”上千企業將倒在GMP門檻上或許不是虛言。
【作者:王卓銘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