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6/29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有媒體稱,新版國家醫保目錄公布前后,至少有三十多種藥品突擊漲價。國家發改委為此決定,緊急啟動新近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藥品的價格核定。
藥品進入醫保目錄,企業將可銷量大增,若按常理藥價本應有所下降,而今實際情況卻正相反,此種銷量越大、價格越高,以及此前更為泛濫的價格越高、銷量越大的離奇現象,只能說明市場存在嚴重扭曲,靠壟斷特權支撐超額利潤的現象長期存在。
矯正扭曲首先需要找準病根。藥價虛高雖然看似企業主導,但其本身并不具備定價能力,原因在于我國制藥企業數量眾多,生產結構大量雷同,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國近5000家制藥廠中,中小企業占三分之二以上,全行業設備利用率不足一半。近乎必然,這種小而散的行業格局決定了制藥企業非但無法攫取超額利潤,真實情況反而是不無辛酸的平均利潤率不足8%,位列全國十二大工業行業倒數第二。
真正有動力并且有能力推動藥價非正常上漲的“幕后真兇”是醫院。專就動力而論,在“以藥養醫”體制下,目前財政投入占醫院總收入的比重已經降至10%以下,與此同時,因傳統體制慣性使然,直接體現醫生人力資本的醫療服務價格始終大大低于實際價值,因此,任何不甘自我淘汰的公立醫院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只能是操控在自己手中的藥品零售。
原本作為無奈之舉的“以藥養醫”選擇性的健忘了兩個重要事實,具體來說就是:其一,醫療行業先天具有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包括極為顯著的信息不對稱、極為剛性的需求價格彈性,以及最小經濟規模所導致的自然壟斷,等等;其二,我國醫療行業后天形成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包括由行業管制所維持的公立醫院一統天下,以及由公費醫療定點制度所形成的市場分割。
先天形成的自然壟斷加上后天形成的行政壟斷,公立醫院輕易成為了藥品市場通吃一切的雙向壟斷者。一方面,由于一手掌握占藥品零售額80%以上的處方藥銷售,公立醫院相對藥品生產企業與批發企業居買方壟斷地位,其結果就是藥價構成中醫院加醫生所得占比高達30%~70%;另一方面,由于一手掌握處方藥的開方權,以及公費醫療的定點資格,公立醫院相對患者居賣方壟斷地位,其結果就是供給誘導需求(也就是俗稱的“大處方”現象)肆無忌憚。
制度扭曲只能通過制度糾偏來矯正。在此之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行政規制要么事倍功半,要么南轅北轍。譬如說,規定藥品銷售過程中醫院進銷差價率(毛利率)不得超過15%,其結果卻反而促使醫院更偏好高價藥;再譬如說,規定同一品種藥物選取三個中標廠家,其結果卻反而方便醫院祛優擇劣。
改革需求強弱決定改革力度大小。眼下,以藥價虛高為主因的“看病貴”已經成為殷殷民意高度貫注的民生焦點,由此,下一步的改革應該并且必然倒逼至問題產生的源頭。我們認為,通過加大財政投入、放松行業準入、調整服務收費等手段,糾纏不清的醫、藥困局終能在市場回歸的過程中,逐步趟出一條造福于民的通途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