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利潤下降難以避免
在意見稿中,將生產企業銷售利潤率改成以類型劃分,比如化學藥有效成分創新為18%,相當于過去三類新藥的最高銷售利潤率。
此次,意見稿對中藥的傾斜明顯。從意見稿中可以得知,中藥的銷售利潤率最高,生物藥其次,化學藥最低,依次分別高出2~3個百分點。
盡管如此,國泰君安分析師易鏡明還是看好醫藥,不過在行業估值較高的背景下,政策疑云有待時間消化,因此短期內醫藥行業可能將繼續調整,時間可能達到2~3個月。
賀平鴿亦認為:“藥價調整是行業常態,與日益擴容的市場相比,即使存在短期陣痛,增勢仍不變。新醫改僅僅一年,已經顯著拉動了基層強勁的消費需求。”
可以說,增長才是醫藥行業的主旋律。她告誡投資者,不要因此而迷失戰略性主流投資方向。
除此之外,在管理辦法中,明確限定了“政府指導價”藥品“從出廠到零售之間的價格差額”,而且留下的加價空間很小,這樣對很多
代理模式企業的盈利影響很大。
王晞認為,此次政策的出臺,可能會加速醫藥流通領域的整合進程,大型醫藥商業企業的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但利潤率的下降仍然不可避免。與之相關的國藥股份(600511)、一致藥業(000028)將迎來一系列的變局。
這是自2008年股市進入熊市后,醫藥股迎來的最重的打擊,而一直具有抗壓性能的醫藥股,也終于保不住另類地位。
多家分析機構人士表示,因為新藥管還未正式出臺,對藥企的具體影響還無法完全判斷;明顯的是,與2000年版相比,此次執行力度肯定會加大。
而參與真正執行監管,不再只是藥監局,工商管理部門也將參與其中,主要是從企業增值稅方面介入。此項如果真正執行,將讓藥企灰色利潤告別“隱遁無形”。
成本核實難題
那么明顯對于靠規模占據優勢的企業,可能將告別長陽,迎來長陰。而行業內也將因此迎來重組。
在政策能夠如實執行的前題下,短期內醫藥企業利潤水平將不同程度的降低,一些中小企業甚至會面臨生存的壓力,可能會引發行業洗牌。
長期來看,該政策將促使醫藥企業加大產業升級的力度,爭取仿制藥出口,避免受到國內藥品價格的制約。
因此,研發能力強的優質企業的競爭力有望得到提升。比如,恒瑞醫藥(600276)堅持多年的仿制藥創新,使其有機會獲得超量收益。
新藥管的關鍵在于執行。在賀平鴿看來,最關鍵的問題在于:誰來一一核實“5000多家工業企業+13000多家批發企業+13萬家零售企業,無數藥品品規”的成本數據?
可能新藥管只是表達了監管層的終極調控方向和目標,當然如果醫藥行業已經實現高度集中了,巨型醫藥企業能達到這樣的利潤率和差價率,仍然算得上好企業。
現下中國藥企遍地重生,在新藥管背景下,將迎來“以大吃小”和“以創新代替仿制”的大趨勢,重組潮醞釀其中。
近期,經過一系列并購重組,國藥集團、華潤集團、新上藥集團3家座次排定,重新排座后的行業大佬浮出水面,近期國家要求在國內形成幾個醫藥領袖集團的設想正在初步實現。但醫藥業內的整合還遠遠沒有塵埃落定。未來醫藥行業整合、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趨勢。
安邦咨詢分析師邊晨光認為,制藥企業所受影響相對較小,流通企業則沖擊較大。未來1年,我國1.6萬家醫藥企業或將減少一半。
邊晨光指出,醫藥產業將主要出現兼并重組、強強聯合的趨勢,行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專業化、細分化趨勢也將愈發明顯,擁有自主研發能力及創新度高的企業將逐漸成為主流,而一些小企業可能會在未來10年里消失不見。
無論如何,此次意見稿出臺,是否執行徹底,才是關鍵;如果不能執行,就會遭遇2000年版藥改一樣的狀況,無法改變大部分藥企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