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7/19 0:00:00 來源:
未知
7月8日,第45屆全國新特
藥品交易會暨第二屆全國健康科技高層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本屆新特藥會的主題是“遠見•未來——匯集藥物創新整體解決方案”。在這次新特藥會上,這一主題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此次新特藥會共有參展企業近千家,聲勢依舊浩大。除了各級
代理商游走于各個展臺間外,在洽談區,在商務區,在各種對接會上,
企業高層研發人員
、研究院所的專家、各路投資人大量出現
,使得新特藥會真正出現了以“新特”為標記的高端和應有的學術氛圍。
“沒有創新
,企業就不會有遠見;沒有遠見
,企業就不會有未來。”一位業內人士這樣指出。
新藥創制取得進展
“‘十一五’期間
,我國
醫藥體系創新將實現三大突破:自主研制的創新藥物走向國際;部分單元技術平臺實現與發達國家互認;整體布局上基本形成國家藥物創新體系。”
在開幕式的大會報告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桑國衛的講話獲得了熱烈的掌聲。
2008年,我國全面吹響了醫藥創新的集結號,將“重大新藥創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
20
20)》中重大科技專項;
2009年5月5日,“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在北京正式啟動實施。
在大會報告中,桑國衛詳細介紹了我國新藥研發的最近進展。他指出,我國研制的基因工程幽門螺桿菌疫苗,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胃病疫苗,也是中國第一個基因工程疫苗,其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該疫苗安全有效,可以提供高于72.1%的保護率;乙肝治療性疫苗目前正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基因工程戊肝疫苗有望在2010年拿到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在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面,截至目前,我國有兩種疫苗被批準進入臨床研究,其中一種已進入二期臨床。此外,我國第一個沙星類創新藥物——鹽酸安妥沙星已于2009年4月20日上市;新型口服廣譜激酶抑制劑AL-3810已完成臨床前研究,國內外同步進行研究開發;新的化學結構實體——新雷帕霉素類似物Y31正在進行全面的臨床前研究;新型乙酰肝素酶抑制劑JG3則擁有國內外自主知識產權。
“新藥研發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良好效果。”桑國衛指出,我國醫藥體系創新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08年~2010年是創新轉型階段,基本形成國家藥物創新體系;2011年~2015年為快速增長階段,新藥研發的主要技術規范基本實現與國際接軌,研發水平顯著提高,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明顯縮小;2016年~2020年為跨越發展階段,新藥研發開發的綜合能力和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藥創制要在若干關鍵技術上力爭取得突破。力爭在藥物緩釋和控釋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幅提高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務必把生物技術產品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藥物、人源化單抗、干細胞技術是國際創新藥物領域的重點方向;力爭在新化合物庫、中藥成分庫、種質資源庫、數據庫的建設以及新化合物的合成與改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中藥安全性以及復方藥物的作用機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桑國衛建議,醫藥企業在現階段應實施“大藥做大,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策略,搶仿44個專利到期的重磅炸彈藥物,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藥物體系和研發技術鏈,“爭取有1~2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培育大園區、大企業和產學研聯盟”。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重大新藥創制在“十一五”期間分兩批已確定970項課題,課題經費為53億元。而數據顯示,國外新藥研發的綜合平均費用是8億~10億美元。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由衷感嘆道:“國家用了不到國外一個新藥研發的資金,卻調動了全民族新藥研發的積極性。”他表示,國家啟動新藥創制專項,也吸引了大量海外學子回國,他們希望為國內新藥研發貢獻力量。
生物園區主動出擊
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隨著新藥創制的熱情高漲,力圖將醫藥創新成果進行產業化、資本化和國際化的一些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和公共服務平臺也開始高調登場。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光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等十幾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亮相新特藥會,且頻繁出現在一個個創新藥物成果對接會上。
張江藥谷是我國最早的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園區,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新藥研發數量最多的園區之一。張江同時具有下列特點:以美國、歐盟為目標的國際新藥研發注冊最多,國內外CRO集聚度最高,承接研發外包任務最多。以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為例,張江就獲立項91項。
“張江藥谷下一步是放大新藥研發的優勢,實現新藥研發的產業化、國際化和資本化。”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總公司總經理王蘭忠說。也因此,王蘭忠在新特藥會上的活動排得特別滿。僅7月8日下午,他在一個小時之內參加了兩個論壇活動,都是進行張江藥谷的推介。“上個推介剛結束,就有十幾個項目想進到張江——待會兒又是三撥人等著深入溝通。”王蘭忠說。
新生源醫藥集團是一家新藥研發第三方服務平臺化企業。在此次新特藥會上,除了企業特裝以外,他們還在展館內開辟了三個專區,分別用以展示所吸納的近300個新藥項目,提供資本與項目的對接,以及專業人才的招聘。而此次新特藥會上一個又一個創新藥物成果對接專場的開設,則來自該公司和主辦方國藥勵展的共同構想。新生源醫藥集團首席戰略官蔭俊指出,之所以要努力促成新藥項目與園區的對接,主要是看到園區對于新藥創制的意義。“新藥研發要想獲得成功,必須整合最好的資源,形成最快的通路,打造最好的投融資平臺。這只有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才能做好。換句話說,新藥創制一定是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
蔭俊指出,事實證明,科學家靠單打獨斗無法實現新藥成果的產業化;而國內制藥企業的現狀又使得獨立的產品研發存在困難——數據顯示, 2009年我國醫藥上市公司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為17.7億元,平均利潤僅為1.4億元。相形之下,各個生物醫藥園區不僅能夠提供綜合的、產業聚集的環境,還可以為企業研發提供各項扶持政策、產業配套資金和專業的團隊服務。“新藥研發大部分是停滯在臨床前研究這一部分。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錢。各種風投、創投和私募都傾向于投資拿到臨床批文的新藥項目,尤其是一期臨床證實沒有安全性問題的項目。但是一旦研發項目被帶進園區,園區和地方都會按照國撥研發經費的比例給予配套資金,以上海為例,這些資金都是1∶1配套。這就解決了新藥項目拿臨床批文之前基礎研究所需費用。”
北京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主任溫震也出現在新特藥會上。面對臺下懷揣新藥研發項目的專家,他詳細講解了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新藥產業化扶持政策、新藥產業化技術支持體系。他表示,園區是吸引項目、培育項目的最佳平臺。
研發資本有效對接
資本的力量不容忽視。在國藥勵展搭建的這個新特藥展示平臺上,國內新藥創制的熱情也吸引著眾多投資人出入其間,多個投融資論壇和對接會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隨著我國醫藥行業快速增長以及國內研發熱情的高漲,醫藥已經成為VC
/PE
(風投
/私募)投資的熱點。據中國風險投資網統計,近兩年,我國醫療健康行業歷史性地超越IT行業,成為VC投資最熱門的行業。首批
創業板上市的28家公司中,醫藥行業就占據了6個席位。華潤、中信等行業外的產業資本也紛紛加大對醫藥的投入。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曉暢也指出,在此過程中,本土創投迅速崛起,項目數首次超過外資創投,國內VC
/PE開始呈現專業化趨勢。
中華投融資促進會會長姒亭佑坦言,風投對于新藥研發有著一定的興趣。獲得創投的新藥通過審批上市的速度快了將近3倍,而創投也往往在其中獲得豐厚的利潤。以10年前進入市場的新藥為例,1美元的創投投資,累計回報超過750美元。
但是資本逐利的本質也決定了風投不可能對所有新藥項目都有實質性投入。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負責人董秋明表示,對于早期項目,他的關注點首先是技術含量高,要求一定要有所創新;其次是該產品未來的市場足夠大;最后是團隊要足夠優秀。
IDG資本投資顧問
(北京)有限公司投資經理張岱則更看重團隊素質和能力。她希望自己所投資的團隊能夠對行業大多數領域比較了解,對市場
、產業鏈有著較深的了解。“到底是賭賽道還是賭賽手,每家風投公司都會有自己的選擇。所謂賭賽道,就是看好某個行業;而賭賽手,則是挑企業,挑團隊。我相信,一個行業都會有幾家領軍企業,這些領軍企業一定會有一個優秀的領軍人。”張岱說。
創投不是賭博,創投不是慈善事業。不管投資人如何投資項目,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看重產出。對于新藥研發,風投介入得越早,風險越大。投資人的這一說法,多少令亟待資金幫助的新藥研發人員失望。
對此,曼哈頓資本管理咨詢公司總裁王進指出,中國新藥研發未必都要走從A到Z的形式,可以通過類似購買
、合作等方式獲得。他建議,國內需要建立天使投資
、風險投資
、PE合作群,政府資金也應多為產業資本做配套和引導,要改變重資產和平臺的做法,應投資于人,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多層次融資渠道對于新藥研發至關重要。”一位業內人士稱。
(記者 胡芳)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