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8/21 0:00:00 來源:
未知
從醫20多年醫生:新效藥自主定價藥企瘋狂造仿制藥 醫院要追求業績任何監管防線都會破
廣州一位從醫20多年的外科醫生徐先生,看了本報昨天A10 版《廉價藥短缺誰之過?》的報道后,深有感觸。他特意致電本報并向記者報料:現在很多醫院都有經營業績考核,醫生開藥首先想的不是病人而是怎樣完成業績,“這種風氣下,想當個開便宜藥的好醫生難啊!不可能為了給病人省錢,讓自己飯碗不保吧。”他還向記者披露了一些醫院內部關于藥價的不為人知的秘密,并對本報昨天報道的衛生部對遏制廉價藥短缺作出的幾項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記者黃佩
業績分包到科室
不完成指標,一年警告,第二年換崗
徐醫生說,GDP攀比之風,在醫療行業同樣存在,“熱情”程度甚至到了講業績高于為病人著想的地步。
他還向記者列舉了廣州多家醫院對經營業績的要求,比如他所在的醫院每年領導制訂業績年遞增10%的目標,然后把這個目標層層分解到每個科室,每個科室都帶著經營任務來給患者看病,比如分解到住院部,可能細致到人均出院費用多少錢,三甲大醫院高的兩萬多,其他幾千到一兩萬不等,有一家知名的醫院還規定,一個床位多少錢,如果管理病床的醫生不能完成指標,一年警告,第二年換崗。
“醫院領導要升官、下面各級要升職,業績都是響當當的理由。醫院醫生都帶著這樣的經營壓力來給病人看病,他開出的處方怎能做到廉價,不開高價藥他能完成任務嗎?是為病人著想還是保自己的飯碗?每個醫生心里都有桿秤。”該醫生談起這個問題義憤填膺。
藥廠轉產高價藥太易 “新藥”多是高價藥 療效又難量化
“廉價藥沒有消失而是隱身了,穿了‘馬甲’變成了另一種高價藥。比如,在我們科室里一個藥品剛上市的時候是片劑,過段時間這個藥的針劑就出來了,再過段時間膠囊又出來了,花樣層出不窮,價格也日漸增高,但療效卻都差不多。”徐醫生說。
另外,根據我國的藥品定價政策,無論進口的、進口分裝的還是國產的,如果國內市場上同種藥品是由多家企業生產的,只要其中一家企業認為其產品的質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明顯優于或治療周期、治療費用明顯低于其他企業同種藥品就可以申請單獨定價。由于我國對新特藥的定義比較寬泛, 審批政策寬松,使得藥企能夠很容易地通過開發新藥來規避政府的價格管制,目前這一政策成為藥企普遍采用的一種規避價格管制、抬高藥價的工具。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指出,事實上很多所謂的“新藥”,大部分是原有品種過了專利保護期的仿制藥,藥企通過改變劑型、改變規格、添加少數無關緊要的成分等辦法來開發成所謂的“新藥”,然后重新定價為高價藥品。但其質量與療效到底優過同類產品多少,卻很難用量化的數據表示,也很難在價格上有一定的可比性。
新舊藥價格相差十幾倍 這些藥降價 那些藥升價
這些申請自主定價的藥品因不受價格管制,多數是企業到物價部門備案就可以想賣什么價就賣什么價,往往價格虛高得厲害。正是因為廉價藥與同類的自主定價藥品之間巨大的差價也使得追求業績的醫生主動放棄廉價藥。
比如阿青霉素,已經是上市多年的老藥了。同樣是6片一盒的阿奇霉素片,國家發改委給美國輝瑞公司生產的最高零售價高達80.6元一盒,但給上海現代制藥的最高零售價才14.2元,價格相差5倍。“而這還不是最典型的例子,還有很多同樣的藥品政府定價相差幾十倍的呢。醫生更容易受高價藥的誘惑。但如果同樣藥物尤其是上市多年的老藥價格能夠一致些,至少差別不要這么大,也許廉價藥的生存空間就大很多。”徐醫生說。
“廉價藥基本都是列入國家基本用藥目錄里的藥品,從2003 年以來,這些藥品已降過20多次價,本來,這個初衷非常好,就是控制藥價虛高,但實際情況怎樣呢?不降反升,因為,這些藥價降了,其他藥品的價格定高了,醫生都開高價藥去了,患者依舊沒得實惠。”
據悉,最近兩三年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新藥審批上嚴格很多,國家發改委對簡單更改劑型或規格的藥品在價格制定上也開始實行差比價,但是以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醫院盈利致制度扭曲 國家一年補貼只夠運營一個月
針對國家衛生部提出今年將在60%基層醫院強推價格低廉的基本藥物,徐醫生表示,這個制度的初衷非常好,但執行的時候必須與獎懲制度和醫院對基本藥物使用的比例相結合才會有效果,否則,用藥的情況千差萬別,該不該用這個藥,怎么用、什么時候用很難一刀切,如此,也就給醫生不首選基本藥物留下借口。
徐醫生還表示,同樣道理,加強臨床路徑的制定,對某種疾病從診斷、治療、用藥方面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這也是很好的,但是管理監督的人力成本上和技術上都有很大的難度,治療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談到政府補助那點,徐醫生說,“太少了,一年的補助只夠其所在醫院一個月的運營。其他的都得醫院自己搞定,至于取消藥品加成,那更是管得了醫院,管不了醫生,雖然醫院不以賣藥賺錢,但同類藥品這么多,醫生選擇哪一個很大程度上還是看回扣的多少。”
徐醫生最后表示,非常期待醫療改革取得成效,但同時擔憂:只要醫院要盈利、追求業績的大環境不改變,無論監管部門構筑的防線如何堅固,最終還是會守不住。
2000元藥品加價最高135元封頂
本報訊 (記者葉平生 通訊員岳佳綜)從下月起,廣東將同時推出2項價格新政,對實行政府指導價的藥品及需要患者自費打的二類疫苗,價格管理機制由目前只控制最終價格的“一控”模式,改為控制最高零售價、流通差率、實際供貨價的“三控”模式,并在藥品流通領域對低價藥給予高差率、高價藥實行低差率的差別流通差率管理,以實現對藥品價格的全程監管,從而達到降低醫藥費用,減輕群眾負擔的目的。其中,單價2000元以上的藥品醫院加價最高不得超過135元。這是記者昨天從廣東省物價局獲得的消息。據悉,這兩項醫藥價格新政將從今年9月1日起正式執行,有效期暫定為2年。
新政規定,對單價不同的藥品,將分10元、40元、200元、600元、2000元及2000元以上等6個檔次,實行差別差價率管理,高價藥實行低差價、低價藥實行高差價。其中,每瓶/支標價2000元以下的藥,批發環節累計加價不得超過8%~30%,零售環節醫院加價不得超過8%~25%,零售藥店加價率不得超過8%和35%;而2000元以上的藥,批發環節配送費率差價、累計費率差價和零售環節的醫院和零售藥店加價均實行定額封頂價,分別為53元、175元、135元和184.5元。
醫藥界人士表示,藥品定價實施“三控”管理之后,尤其是對批發環節流通差價率和累計差價率實行上限控制后,將有利于減少藥品配送過程中的轉手次數,從而有助于壓縮藥品流通環節不合理的營銷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