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2/17 0:00:00 來源:
未知
RDPAC認為,以仿制藥作為價格調整的基礎的前提是二者具有相同的質量和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但現實是,原研藥與仿制藥不同,在研發、臨床經驗、藥物警戒、進口原料輔料、管理成本上投入巨大,而仿制藥的開發、生產和上市后在產品質量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遠遠低于原研藥企業。
RDPAC指出,RDPAC共有20家成員、約70個不同劑型規格的化合物在基本藥物目錄上,約占RDPAC原研藥總數的1/3.這批藥品也是RDPAC成員企業的品牌藥支柱,本次對原研藥價格的大幅調整,對部分企業銷售影響很大。
“單純以降價為主導的招標,導致仿制藥品價格不斷下降,我們認為在設計降價幅度時,仿制藥統一價不宜作為原研藥降幅的基礎。如整體行業藥價水平以仿制為參照,最終導致藥價不斷下降,將進一步抑制行業質量管理體系投入,不利于藥品質量提高和整體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期望企業在確保藥品質量方面的努力能夠得到政策的激勵和認可,我們認為這對不斷提高中國藥品的質量,推動中國醫藥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市場,確保百姓用藥安全至關重要。此外,我們建議,對于原研制藥品的價格應采取‘合理評估價差,分步驟、平緩的價格調整’,以避免市場過大震動,影響患者的正常用藥企業投資的信心。”RDPAC相關負責人如是指出。
原研藥和仿制藥價差鐵定縮小
不過,依照國家發改委的思路,RDPAC的部分訴求恐難實現。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處長宋大才11月30日已公開表示,原研藥價格逐步脫離一般藥品的價格體系,主因在于具備單獨定價資格的藥品在此前的數次降價潮中,均得以豁免。有鑒于此,發改委今后將逐步縮小目前原研制和仿制藥品之間的價格差距,新上市的原研藥價格將與仿制藥品價格大致銜接,同時還將考慮區別定價,對有明確認定的質量、有明顯優勢的藥品價格,實行區別定價。
國藥控股運行部高級研究員干榮富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從今年12月1日起外資企業在稅收方面的超國民待遇完全終結這一大背景看,此番發改委調整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價格,向外資和合資原研藥開刀,也是配合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所做的必要的調整。
但干榮富認為,每年20億元的降幅其實不算什么,老百姓的降價感受不會很明顯。此外,鑒于以往每次降價后,都會有替代品種出來,且整個醫藥市場的總量不會因此減少,外加今年部分地方執行的預付制度和三控等措施,實際上對企業已經有了類似的影響,因此國內整個醫藥市場也不會受多大影響。
國產藥將面臨更殘酷競爭
南都記者查詢《通知》附錄中的《部分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價格表》發現,經此次降價后,同規格同劑型的藥品,外資、合資原研藥的價格實際上還是明顯高于國產單獨定價藥品。
而此前,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曾公開呼吁,應完全取消外資、合資藥品在定價方面的超國民待遇。
對此,一位醫藥行業資深專家認為,這說明發改委最終還是承認了外資、合資原研藥的質量優勢,采取了區別定價的做法。
RDPAC認為,以仿制藥作為價格調整的基礎的前提是二者具有相同的質量和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但現實是,原研藥與仿制藥不同,在研發、臨床經驗、藥物警戒、進口原料輔料、管理成本上投入巨大,而仿制藥的開發、生產和上市后在產品質量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遠遠低于原研藥企業。
RDPAC指出,RDPAC共有20家成員、約70個不同劑型規格的化合物在基本藥物目錄上,約占RDPAC原研藥總數的1/3.這批藥品也是RDPAC成員企業的品牌藥支柱,本次對原研藥價格的大幅調整,對部分企業銷售影響很大。
“單純以降價為主導的招標,導致仿制藥品價格不斷下降,我們認為在設計降價幅度時,仿制藥統一價不宜作為原研藥降幅的基礎。如整體行業藥價水平以仿制為參照,最終導致藥價不斷下降,將進一步抑制行業質量管理體系投入,不利于藥品質量提高和整體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期望企業在確保藥品質量方面的努力能夠得到政策的激勵和認可,我們認為這對不斷提高中國藥品的質量,推動中國醫藥企業逐步走向國際市場,確保百姓用藥安全至關重要。此外,我們建議,對于原研制藥品的價格應采取‘合理評估價差,分步驟、平緩的價格調整’,以避免市場過大震動,影響患者的正常用藥企業投資的信心。”RDPAC相關負責人如是指出。
原研藥和仿制藥價差鐵定縮小
不過,依照國家發改委的思路,RDPAC的部分訴求恐難實現。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處長宋大才11月30日已公開表示,原研藥價格逐步脫離一般藥品的價格體系,主因在于具備單獨定價資格的藥品在此前的數次降價潮中,均得以豁免。有鑒于此,發改委今后將逐步縮小目前原研制和仿制藥品之間的價格差距,新上市的原研藥價格將與仿制藥品價格大致銜接,同時還將考慮區別定價,對有明確認定的質量、有明顯優勢的藥品價格,實行區別定價。
國藥控股運行部高級研究員干榮富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表示,從今年12月1日起外資企業在稅收方面的超國民待遇完全終結這一大背景看,此番發改委調整部分單獨定價藥品的價格,向外資和合資原研藥開刀,也是配合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所做的必要的調整。
但干榮富認為,每年20億元的降幅其實不算什么,老百姓的降價感受不會很明顯。此外,鑒于以往每次降價后,都會有替代品種出來,且整個醫藥市場的總量不會因此減少,外加今年部分地方執行的預付制度和三控等措施,實際上對企業已經有了類似的影響,因此國內整個醫藥市場也不會受多大影響。
國產藥將面臨更殘酷競爭
南都記者查詢《通知》附錄中的《部分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價格表》發現,經此次降價后,同規格同劑型的藥品,外資、合資原研藥的價格實際上還是明顯高于國產單獨定價藥品。
而此前,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曾公開呼吁,應完全取消外資、合資藥品在定價方面的超國民待遇。
對此,一位醫藥行業資深專家認為,這說明發改委最終還是承認了外資、合資原研藥的質量優勢,采取了區別定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