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2/31 0:00:00 來源:
未知
今年初,就有不少業內專家指出,今后十年,將是中國醫藥產業的“黃金十年”。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主要基于以下三大原因:一是從經濟形勢來分析,中國目前屬于增速較快的新興經濟實體,GDP的穩定增長,為政府增加醫藥衛生投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世界醫藥市場逐漸走向平衡發展,中國市場機遇多多;二是從政策層面來研究,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擴大醫療保障范圍和深度、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政策的實施,對行業來說,都是重大利好;三是從消費需求來看,老齡化社會來臨、人民改善生活質量需求增長,以及自我藥療水平的提高等,都成為醫藥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回望2010,“黃金十年”之元年即將逝去。有數據顯示,2010年1~8月,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為7708.38億元,同比增長25.23%,增幅比2009年同期增加7.84個百分點。預計2010年我國藥品市場規模將達到7556億元,同比增長22%;2010年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將累計完成13059億元,同比增長約25%。伴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醫藥行業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我們將2010年稱為中國醫藥產業的“價值發現年”。
年度回眸
利好政策頻頻出臺
跨國藥企競相投資
醫藥政策是影響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2010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促進行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年初召開的2010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2010年是全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2010年衛生工作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為衛生系統的中心工作,積極推進衛生事業科學發展。
2月,衛生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5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我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正式啟動。該《指導意見》不但選出16個城市作為國家聯系指導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地區,而且明確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9項主要內容,提出了公立醫院改革要堅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提高公立醫院運行效率,努力讓群眾看好病。
在醫療保障方面,今年我國城鎮職工醫保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得到了解決。如將破產關閉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退休人員納入醫保范圍。我國城鎮居民醫保覆蓋人數進一步增加,大學生參保全面提速。至5月底,我國城鎮醫保參保人數就已達到4.1億人,提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目前,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從制度上實現了對全體國民的全覆蓋,參保人數已超過12.5億人。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利用政府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的契機,大幅度提高了其統籌區內參保者的醫保待遇水平,使參保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60%以上,每年度內醫保報銷最高封頂線提高到當地相應群體年收入的6倍以上。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9版藥典——2010年版《中國藥典》從10月1日起正式執行。這標志著國家藥品標準提高行動計劃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新版藥典不僅收載品種增加了40%以上,而且對70%的原有標準進行了完善或者提高,這意味著對上市藥品質量控制要求越來越嚴格。
11月,工信部、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認為,醫藥行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保持了快速的發展勢頭,我國已成為世界醫藥生產大國。然而,我國醫藥行業發展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一問題急需解決。該《指導意見》還提出了醫藥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即產品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組織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和出口結構調整,并強調鼓勵創新,要在科研立項、經費補助、產品價格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措施。
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該《意見》的實施有助于消除阻礙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障礙,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從而吸引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會長白慧良認為,目前我國醫藥政策,無論是在促進市場規模擴大,還是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方面,都有著明確的導向,為我國醫藥行業發展提供了極佳的機遇。
跨國藥企競相投資
根據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其38家會員公司中,有70%以上的企業在中國設立了生產廠,工廠數量達到47家;有15家企業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研發中心的建設逐步成為跨國藥企在華的投資重點。據RDPAC總裁劉貞賢介紹,截至目前,會員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額達近200億元人民幣。其中,67億元投資在研究開發方面。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在北京,都有大型跨國藥企在做研究開發。
10月,美國輝瑞公司與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簽訂合作協議,宣布輝瑞武漢研發中心正式成立。該研發中心將為包括從Ⅰ期臨床試驗到Ⅳ期臨床試驗在內的諸多輝瑞全球臨床藥物研發項目提供支持。到2012年底,輝瑞武漢研發中心的員工數量將增加至200人。
11月12日,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宣布,未來5年,該公司計劃投資1億美元擴建其位于北京的研發中心。新研發中心建成后,規模將是現在的兩倍,研發人員將增加到200人,成為諾和諾德丹麥總部之外的最大研發中心,也是跨國藥企在華設立的最大研發中心。
跨國藥企除了增加中國研發中心的投入外,其中國研發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內容也逐漸從非核心研究向創新藥物核心研究轉化。究其原因,輝瑞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全球研發總裁邁克•道斯頓坦言,創新藥物研發越來越困難,目前開發一種創新藥物的平均投入至少是20億美元。對企業而言,研發成本壓力陡增,且新藥研發風險巨大。中國擁有一流的研發人才、豐富的疾病資源,通過優勢嫁接,中國研發中心在新藥研發上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除了投資中國研發中心外,跨國藥企也大大推進了并購中國本土企業的進程。11月,賽諾菲-安萬特宣布以5.206億美元(約合34.73億元人民幣)收購中國藥品生產商兼分銷商美華太陽石集團公司。此后不久,美國禮來制藥公司全球新興市場總裁戴柏豪在滬透露,禮來正準備在中國市場展開收購。禮來亞洲風險投資基金在中國已投資5家公司,涉及生物醫藥、醫藥商業和物流。戴柏豪表示,針對中國市場,禮來不排除在戰略領域并購本土企業。禮來已成立了一個專門針對中國企業的并購團隊。
跨國企業掌握著較多的高端處方藥資源,出于完善產品線的目的,本土特色OTC企業和產品有潛力的生物藥企業將成為其并購的關注點。除了豐富完善產品線外,拓展銷售渠道是跨國藥企并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總裁潘大為曾告訴記者,中國本土制藥企業在二、三線城市和城市社區及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中具備渠道優勢,因而可能成為跨國制藥企業在并購中青睞的目標。
2010年,跨國制藥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紛紛提升其中國分公司的地位。從1月1日開始,拜耳先靈醫藥中國正式升級為獨立區域,直接向總部報告;9月,諾和諾德公司宣布,由于中國糖尿病市場迅猛發展和全球業務戰略需要,諾和諾德大中華區將從2011年1月1日起升級為獨立大區,直接向丹麥總部匯報。中國醫藥市場的價值和潛力已逐步被跨國藥企認知。
本土企業特色彰顯
統計數據分析顯示,2010年1~8月,我國醫藥制造業整體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25.69%、34.71%,利潤率同比提高0.64個百分點,行業整體盈利能力進一步增強。中藥飲片和生物制藥是增長最為迅速的子行業,中藥飲片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了36.75%、64.72%;生物制藥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了30.73%、50.46%。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占比最大的子行業,同時也是處方藥占主體的化學制劑行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22.81%、26.07%,這顯示出在終端需求強勁增長推動下,化學處方藥行業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
《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優勢企業實施跨地區、跨所有制的收購兼并和聯合重組,促進品種、技術、渠道等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同時,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形成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格局。
2010年,中國本土的醫藥企業已經呈現出“大而全”、“小而精”的兩極分化趨勢。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認為:“十二五”期間,制藥工業的重點任務將主抓產業升級與占領制高點:傳統制藥產業將主抓升級,而新興生物醫藥產業將占領制高點。
作為“大而全”的典范,繼成功重組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后,國藥集團于4月吸納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以650億元年銷售額穩居中國醫藥行業榜首。
7月,華潤和北京市政府簽署重組北藥的協議,并以年銷售收入337億元超越新上藥集團,成為提供醫藥研發、生產、批發、配送、零售連鎖和醫院分銷服務的醫藥集團,排名行業第二。
而以3月9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證所恢復上市交易為標志,在國內醫藥行業備受矚目的上藥集團、上實集團重大資產重組項目順利完成。目前,新上藥已成為集聚上海實業集團、上海醫藥集團核心醫藥資產和業務的整體上市平臺,形成了包括研發、制造和分銷零售全產業鏈業務集團。
與此同時,一些具有特色的本土醫藥企業也在2010年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武漢光谷人福生物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涂榮華介紹說,8月,該集團成立武漢光谷人福生物有限責任公司,以促進在研產品產業化。目前,其4個心血管領域的基因藥、基因工程藥已投入過億元,正處于不同的研發和產業化階段。
2010年醫藥產業的另一大亮點值得關注:醫藥產業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外資本的追捧,產業投融資高潮迭起。11月2日,全國最大醫藥流通民營企業(在全國醫藥商業企業中排名第三)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創造了上交所IPO以來市盈率65倍的新高。12月,在南昌舉辦的全國藥交會期間,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波指出,截至9月底,共有39家醫藥公司本年度通過國內或海外上市,而去年全年只有3家,這些公司背后是資本市場的推動。從今年初到11月底,滬深300指數下跌9.85%,醫藥股指數上漲42.03%,醫藥股平均指數跑贏大盤51.88%,可以看出,資本市場對醫藥行業是多么青睞。而且眾多資金在重倉配置醫藥股,也想和醫藥產業一樣來分享“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