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4 0:00:00 來源:
未知
在眾多有關中國企業激蕩30年的文字中,我們特別欣賞柳傳志的這段話:“30年的中國企業剩下的已經不多了,被淘汰的要么是適應不了環境,要么是在管理方面出了問題。現在能找到的、說話有一席之地的,都是花了很大的力氣,在研究真正的企業管理、企業運行規律,我覺得這才是人間正道。”
從醫藥行業內部來看,研究真正的企業管理、運行規律的企業,委實不多。中國醫藥行業充斥著大量缺乏戰略定位、商業模式趨于雷同,又缺乏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不難預見,隨著新醫改對醫藥市場的洗牌,以及在醫藥行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集中度上升的過程中,大量的企業會被整合淘汰。
形勢很嚴峻,沉浮與枯榮之間、輝煌與毀滅之間,沒有中間狀態。
戰略大多缺乏個性
營銷專家董繼業指出,縱觀中國的制藥業,戰略雷同成為企業的通病。“現在企業的戰略,大都差不多,要么是發展生物制藥,或者把現在的品種排排類,分成幾大類,然后提出涵蓋幾大類的發展方向。于是大家的戰略看上去竟然差不多,根本沒有自己的個性特征。”
董繼業認為,企業戰略要有本企業的個性特征,也就是要有差異化。他舉例說,天士力是中藥現代化的代表;恒瑞制藥則傾力發展抗腫瘤藥品;長春金賽才是本土生物制藥的先鋒。“差異化的戰略定位使這些企業方向明確,從而從眾多制藥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而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醫藥市場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些都將改變企業的發展。今后市場會出現哪些變化?國內外資公司和本土企業在做些什么?這些變化中哪些代表著未來的趨勢?以上都是有待求解的問題。
“在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只有正確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才能有機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企業。”IMS中國區總監方芳在其“新歷史時期中國制藥企業的戰略選擇”報告中如是說。
北京醫藥集團董事長衛華誠在第22屆全國醫藥信息發布會上亦頗帶危機感地說: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醫藥企業要回到市場的原點來重新思考客戶到底是誰。
“對很多企業來說,一個全方面參與的戰略對贏得新興市場至關重要。”安永遠東區醫藥行業主管合伙人黎永光認為,中國醫藥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以新的行動推動企業戰略的轉型,通過開發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市場,醫藥行業將有機會帶來一場變革。”
找準市場坐標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醫藥市場增長的引擎。2008~2013年,中國對全球醫藥市場增長的貢獻累計會超過400億美元。
眼下,業界普遍達成這樣的共識——作為全球醫藥市場的超級新星,未來10年,中國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據S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預測,未來10年,中國藥品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20%,到2019年將達到40188億元。
方芳指出,中國未來市場的潛力及方向已經清晰,國際醫藥巨頭在華的策略也很明顯,利益相關方的變化在政策導向下也很明確。
作為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最終執行者,本土企業如何應對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市場變革,最終實現發展?
“我們可以根據市場需要的迫切性來進行劃分,也就是從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和創新的成熟度兩個方向區分。”方芳指出,比如腫瘤、艾滋病、風濕性關節炎等用藥沒有被滿足的市場需求非常大,但是從創新的成熟度來講,這些領域還不成熟。所以,一旦決定進入這些領域,企業就選擇了未來發展的道路。在需求低、研發也比較成熟的領域,包括計生用品等,今后更多地需要走快消品的營銷路線;而成熟度和需求度這兩條線交叉的中間類型,則潛力不大,包括戒煙藥、改善睡眠藥、潰瘍控制藥物等市場。
在這些領域中,一些大型藥廠將來可能覆蓋非常廣的領域;而中等規模的專業公司或生物制品公司會走高風險的道路,專注于市場需求方面;還有一部分就是仿制藥公司專注于走量,做完全的普藥。
所以,企業要清楚市場需求和可以滿足的科技發展成熟度,才能選擇自己所要進入的市場,再決定如何達成這些目標。
尋找轉型方向
定好戰略與選擇市場之后,就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
2010年3月底,安永發布的2010年全球醫藥產業年度發展報告《轉型:采用新商業模式來求取成功》指出:在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全球大型制藥企業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盡快實施企業轉型的迫切性。
報告指出,藥企高管們都認同醫藥行業面臨巨大的轉變——新科學、新產品、新服務、新客戶、新地域、新法律法規和利益相關者的期待——制藥企業正致力于采用最有效的商業模式應對這些改變。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些高管們正在研究具有戰略性、可持續性的成本優化方案,不再一味地依賴于短期削減費用卻危害長期發展計劃的成本控制措施。
關鍵舉措因企業規模而異。對于規模較大的企業,振興研發是其最重要的轉型舉措,重組市場推廣和銷售被列為其次。中等規模企業認為優化成本和加強研發同樣重要。
四大商業模式
現在中國醫藥企業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四種:資本驅動型、研發驅動型、規模領先型、成本控制型。
復星醫藥是典型的資本驅動型,其于1998年進入這個行業,到2008年,10年時間,達到銷售收入37億、凈利潤將近7個億的水準。而2009年國藥控股的在港IPO,又使占有國藥控股49%股份的復星醫藥大賺了一筆。復星正試圖在產業鏈上做相對完整的布局,目前已進入中成藥、化學制藥、生物制藥、醫療器械、醫藥商業和醫療服務領域。
而恒瑞醫藥、先聲藥業、齊魯制藥、麗珠醫藥、天士力制藥、康緣藥業、山東綠葉制藥就是典型的研發驅動型,他們的研發策略比較靈活,既有自主研發,也有合作研發,以及產品為導向的并購式研發。
規模領先型企業多見于央企與地方國企,如國藥集團、新上藥、南京醫藥、廣藥集團、華北制藥、石藥集團等。
在行業整合與新醫改的過程中,規模領先型企業既有并購中小企業的先決優勢,也有在激烈競爭中的市場準入優勢。這類企業將是推動行業結構調整與產業集中度提高的主力軍。
當然,最多的還是成本控制型的普藥企業,這類企業在新醫改政策及市場環境中很被動,必須通過轉型其他商業模式或者選擇被并購,才能生存發展下去。
另外還有一種是特色細分型,如科倫藥業、譽衡藥業、海普瑞等等。這類企業戰略定位比較清晰,未來將構成醫藥行業一股活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