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7 0:00:00 來源:
未知
1月7日訊日前,《中國醫藥制造業產業安全評估報告(2009-2010年度)》(下稱《報告》)正式出爐。
這一由商務部委托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撰寫的調研《報告》顯示,當前中國醫藥制造業的產業安全度為63.1分,最終得分為“B+”,處于基本安全的狀態,但面臨的各種困難與挑戰依然嚴峻。《報告》認為,隨著大量過期仿制藥的進口,國內制劑企業面臨的沖擊增大。
調研組指出,面對新的產業安全形勢,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醫藥制藥業的任務將主要為提升醫藥制造業國際化水平,促進貿易與科技和產業間的有機結合,并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總體尚處于安全邊緣
《報告》課題組組長、中國醫保商會綜合部主任許銘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醫藥制造業的產業競爭力正在逐年增強,但是產業安全狀況還是面臨著諸多挑戰。
“我國醫藥制造業產業的基礎還是比較薄弱,就是因為產業的核心技術這一競爭力沒有形成,這一核心競爭力的缺失不僅使得外資得以輕易進入,在國際市場中,國內企業在開拓高端市場時,亦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許銘如是說。
記者獲得的《報告》顯示,該報告共分產業基礎、產業競爭力、對外依存度、科學發展等四個一級指標,63.1分是綜合上述指標后得出的分數。
《報告》認為,2004年以來,醫藥制藥業的虧損比例已由28%左右下降到當前的14%,表現出向好的態勢。但產業集中度指標,即龍頭企業產值占比,從2004年的15.2%下降到2008年的10.8%,呈現快速下降趨勢,不過近兩年有企穩跡象。
產業競爭力指標方面,《報告》認為中國制藥企業雖然銷售收入的初始水平僅為美國基準值的15%,但隨著近年來20%以上的高增長率,最新水平已達到美國基準值的30%。
對此,許銘認為,中國制藥行業需要借助當前醫藥經濟每年增長率超過20%的發力期,迎頭趕上,發揮后發優勢,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到更高的層面。
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綜觀《報告》,記者發現,科學發展一級指標下的國際新藥品牌指標最終得分為零分《報告》詳細列出了打出零分的理由,即“中國還沒有在國際上得到認可的真正新藥”。
另外,在產業基礎指標中,行業規模、行業結構、上游行業等指標的得分都相對較高,但是行業價格的得分卻僅有54分。
對此,許銘表示,國際新藥品牌的缺失,實際上凸顯了我國醫藥制造業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他指出“國內創新指標很差,研發投入只占到銷售收入的1%多一點,而全球的平均水平為15%。”
至于行業價格得分低的原因,調研組則認為主要是“國內整個藥品價格的生成機制出現了很多問題”。
“中國醫藥產業基礎從價格的角度來看還存在很多問題,企業如果沒有通過價格的提升來獲取一定的利潤回報,就很難再有足夠、穩定的資金投入到新產品再生產、再研發和人才的培養等方面。
相比之下,國外企業的藥品大多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可以形成價格獨占,由此藥品出廠定價較高,大部分的利潤都由藥品制造商獲得,而藥品流通環節的利潤卻非常薄,這與國內形成非常大的反差。”許銘如是說。
國際化水平偏低
在外貿方面,《報告》則主要以對外依存度這一指標來衡量《報告》顯示,2009年-2010年度,我國醫藥進出口總的依存度為36%,其中出口依存度為22%,進口依存度為14%。進出口整體依存度低于國家整體進出口外貿依存度(44%),這表明中國醫藥制造業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程度還比較低。
《報告》指出,經過多年來的對外開放,外資企業已成為我國醫藥市場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隨著國內外市場界限的逐漸淡化,內外資企業已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方博弈特征。
面對這一形勢,調研組建議企業應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內外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互信,摒棄“零和規則”,倡導走協作、共贏之路。
調研組專家認為,隨著國際上大量的仿制藥過期,國外的仿制藥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因此中國的仿制藥市場將是下一個五年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國內醫藥制藥業須為此做好準備。
“醫藥行業基本上是全方位開放的行業,要使得中國醫藥制造取得快速發展,必須融入到全球的國際競爭合作環境當中去;同時,這些指標也表明我們參與國際競爭還有新的擴展空間。因此,我們需要優化醫藥制造整體進出口依存度,提高出口依存度,加大制劑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同時降低進口依存度,逐步實現進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