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11 0:00:00 來源:
未知
2010年,衛生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行業整合方向以及調整組織結構的具體目標。對于中國醫藥行業并購的現狀和機會,有關機構近日發布的《2010年中國醫藥行業并購機會剖析專題》認為:政策性組合拳的出擊,已成為推動醫藥行業大整合的歷史性機遇。醫藥公司的并購高潮不斷,而“做強做大”是醫藥行業重組并購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持久性主題。
生物制藥備受青睞
生物技術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之一。各新興生物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醫療、農業、生物加工、資源開發利用,并對制藥等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生物制藥業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生產生物藥品的行業,其特點是高盈利、高增長。2009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850億元,同比增長24.6%。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藥品進入醫保目錄,以及國家加快創新藥品研發的步伐,可以預計未來生物制藥業工業總產值將持續上漲。
目前,國家努力通過加大投入來壯大整個生物制藥行業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從而推動生物產業的發展。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將進一步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產業化,促進生物產業集群化和國際化發展。生物制藥的安全標準不斷提高,監管力度也逐步加大,這必將導致整個行業的政策性洗牌加速,行業集中度逐漸提高。隨著生物制藥領域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制藥公司將目光和精力投入到了這個領域,并開始進一步發掘中國生物制藥市場的巨大潛力。
生物制藥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新產品的開發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但是一個成功的產品往往能給投資者帶來巨額的利潤。生物制藥企業在創業階段以創業投資資本為主,隨著企業的發展成熟,普通權益性資本開始增加,達到生產銷售的規模經濟以后,開始吸收債務性資金如企業債券和銀行貸款。
近幾年,全球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為疫苗等產品帶來火熱銷售的同時,也使得生物醫藥產業備受關注,各大創業投資機構紛紛盯緊該領域。2009年,創投對生物醫藥行業頻頻出手,在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動作不斷。接連的投資體現出創業投資機構青睞這個行業,看中了該領域潛在的成長性。
針對生物制藥高投入、高風險、高科技、開發時間長的特點,通過收購可以節約開發投入,降低投資風險,利用現成的科技人員和設備,縮短投資回收期,收購者可以利用被收購企業的市場地位,如現成的行銷網絡,及其與當地客戶及供應商多年以來建立的信用,使企業能馬上在當地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制藥巨頭積極進行多元化發展,紛紛通過并購重組來整合實力,在應對危機的同時也為危機后的運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在全球醫藥行業就出現過一輪波瀾壯闊的并購風潮。2009年7月全球第二大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GSK)獲歐盟委員會批準,以36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獨立制藥公司、美國護膚品公司Stiefel實驗室。該收購使GSK的護膚品業務增加至原有的三倍,并占有全球藥妝市場8%的份額。
2009年11月4日,強生宣布其全球重組計劃。繼2009年4月以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生物技術企業BiParSciences公司、7月收購印度疫苗公司Shantha后,10月1日,賽諾菲-安萬特宣布,將以3.7億歐元(約合5.38億美元)收購開發眼科產品的法國生物技術企業Fovea公司。賽諾菲-安萬特還在繼續尋獵。近10年來全球最大藥品制造商輝瑞制藥共投入2222億美元進行了8次大的并購,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制藥公司。在相繼獲得歐盟、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等有條件的審批通過之后,輝瑞制藥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成功收購惠氏。化學藥老大的輝瑞希望通過并購惠氏來搶占生物制藥的橋頭堡。
醫藥流通期待做強
醫藥流通行業是連接上游醫藥生產企業和下游零售終端的重要環節。醫藥流通企業從上游醫藥生產企業采購藥品,然后再批發給下游的醫藥分銷企業、醫院、藥店等,通過交易差價及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利潤。醫藥流通企業是整個醫藥行業中的重要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發達國家藥品流通市場已比較成熟,批發環節集中度高,“規模化、集約化”特征比較明顯。美國藥品銷售額占世界藥品市場的份額40%以上,但藥品批發商總共只有75家,前三名的市場占有率高達96%;歐盟排在前三位的藥品分銷企業,其市場占有率為65%;法國8家藥品批發企業中,排在前三位的市場份額高達95%;德國僅保留了10個大型藥品批發商,前三名的市場份額達60%~70%;而像丹麥、挪威、瑞典等小國,全國只剩下2~3家醫藥批發企業,集中度很高;日本藥品銷售額占世界藥品市場的12%,該國僅有147家藥品分銷企業,前三名的市場占有率為74%。由于藥品市場的集中度相當高,這些發達國家不僅可以對藥品市場進行非常有效的監管,而且監管成本得以降低。發達國家醫藥市場發展歷史表明,我國醫藥商業領域的集中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間,在未來一段時間,醫藥商業企業競爭的大格局是集中度將大幅提高。
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日本等醫藥大國都歷經了十年的并購整合,其醫藥流通市場集中度大大提高。如日本用十年的時間,將醫藥流通市場集中度從21%提高到了67%;而美國在十年內其醫藥流通市場集中度則提高到了96%。從2002年~2008年我國醫藥商業行業的情況來看,我國醫藥商業行業的集中度正在穩步提高,正走著與美國、日本相似的發展路徑。
未來十年我國醫藥流通市場將步入快速整合階段,市場集中度將顯著提升。目前我國醫藥流通行業正處于較為分散的市場態勢,截至2008年底,我國具備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的醫藥流通企業13,000余家。
近年來,受惠于行業整合,大型醫藥流通企業的市場份額已呈現上升趨勢,市場集中度也不在不斷提升。根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統計資料,2003年~2008年,我國三大醫藥流通企業——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上海市醫藥有限公司和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市場份額已由12.7%增至20%;前十大醫藥流通企業的總市場份額由26.1%增至34.6%,行業集中度已大幅提升。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個數也由6個增至11個;超過20億元的企業個數由17個增至42個,行業規模化也在逐步形成。
研發外包方興未艾
醫藥外包(合同研究組織,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始于歐美,指大型制藥企業將一些非核心的研發環節外包,在提高效率的同時,節省30%~50%的成本。
專業的醫藥研發外包機構由此應運而生,并逐漸形成可觀的市場規模。2009年,世界領先的醫藥研發外包公司如昆泰、科文斯、PPD等,各自的年營收均超過10億美元。中國CRO行業相對年輕,若以2000年藥明康德成立作為該行業元年,則本土CRO企業至今不過擁有十年的歷史。在國際CRO企業的帶動和中國鼓勵新藥研發政策的大環境下,中國CRO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內,中國已涌現出了100多家從事CRO的企業,從事化合物研究外包、原料藥研究外包、制劑臨床前研究外包和臨床研究外包等細分領域的研發外包工作。有關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醫藥研發外包市場規模已上升到約2.6億美元,較之2005年2500萬美元的市場規模足足增長了10余倍,2010年預計增長至4.30億美元。制藥工業正在加速減少傳統的內部研發力量,增加研發外包的比例。
CRO這個年輕的行業在中國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獲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北京亦莊、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形成CRO產業集群。它們更以“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行業特征吸引了創投資本的青睞。如啟明創投投資了臨床試驗CRO泰格;華平、泛大西洋資本、富達亞洲、大華投資、天地基金和富達生物先后投資了藥明康德。2007年,藥明康德在紐交所的成功上市點亮了整個行業的前途。
兼并活躍的小型生物制藥企業已經成為跨國藥企迅速獲得有巨大市場潛力新藥的好辦法,CRO之間的兼并也成為CRO提高研發效率、拓展業務、謀求更大市場份額的有效手段。2009年10月底,全球CRO領域排名前三的PPD公司為增強在華布局,并購了成立于2000年的提供臨床服務的北京依格斯醫療科技公司。依格斯在中國擁有300多名員工,而PPD則在全球范圍內擁有1萬多名員工。同年12月,PPD公司又斥資7700萬美元收購了中國北方最大的CRO之一保諾科技。后者主要從事臨床前研究,可以為PPD的臨床研究提供很好的基礎。一度引起業界巨大轟動的CharlesRiver收購中國最大CRO藥明康德的兼并活動最終由于收購方大股東的反對而中止,前者也因此向藥明康德支付了3000萬美元毀約賠償。
而對中國本土的CRO企業來說,通過并購實現縱向一體化,能延長產業鏈,擴大利潤增長空間。2009年1月,康龍化成通過收購獲得歐洲GLP毒理學服務認證的維通博際(中國),得以將業務從新藥研發前期研究擴展到能夠提供臨床前實驗的所有化學服務,目前其將視線瞄準了利潤率更高的生物試驗環節,表示將拓展相應業務,實現盈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