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3日,由國藥勵展主辦的第66屆中國國際醫藥原料藥、中間體、包裝、設備交易會和第65屆全國藥品交易會(API China & INTERPHEX China)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同期舉行。在為期3天的展會上,記者了解到,我國原料藥在國際金融危機后已經走出陰影,繼續保持出口增長。同時,由于臨床用藥拉動,換代類原料藥呈現出巨大的潛力。業內認為,去年以來,原材料成本上升對原料藥價格上漲驅動明顯,盡管在本次展會上各企業報價非常謹慎,但是我國原料藥產業已開始進入新一輪上升通道。
臨床用藥帶動新熱點
成本飆升驅動價格上漲
本屆展會上,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化學原料藥生產在國際金融危機后迅速反彈,繼續保持出口增長。在65個重點出口的化學原料藥品種中,83%的品種出口量增長,57%的品種出口價格上漲。但是,受國內制劑招標采購影響,2010年,在抗感染藥物中,青霉素類市場增幅下降了7個百分點,季度環比產量減少15.2%;阿莫西林及其鹽產量環比下降16%;頭孢菌素類環比產量增長83%。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4個頭孢類品種中,頭孢曲松鈉、頭孢呋辛的產量同比有大幅增長,頭孢唑啉產量基本持平,頭孢氨芐在威奇達藥業停產后,下半年華北制藥、帝斯曼淄博制藥補齊市場空缺,產量基本持平……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沈賢姬表示,從總體上看,我國原料藥出口仍呈上升趨勢,但增幅有所回落;國內市場對原料藥的需求則與臨床用藥和基本藥物招標采購密切相關。如輸液和膠囊制劑市場大幅增長對應頭孢菌素類原料藥產量增長。
北京東方比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吳惠芳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市場對原料藥、發展中國家對成品藥物的需求越來越依賴于中國制造;從去年15個出口金額最高的產品看,抗生素和維生素仍占主導地位,有機酸類比重有所下降,生化類比重上升,肝素已確立全球第一原料藥的地位。經過多年的產業調整,中國醫藥商品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生化類成為后起之秀。吳惠芳表示,目前,我國原料藥市場的另一個特點是原料藥、制劑市場聯動,臨床用藥引領原料藥新熱點。“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揚將帶動大宗原料藥價格上漲,近兩年中,原料藥價格上升成為趨勢。同時,傳統大宗原料藥和中間體已無顯著機會,而那些處于偏下游或屬于換代類的原料藥成長趨勢明顯。”
據了解,近年來,受臨床用藥帶動,大環內酯類原料藥呈現需求快速上升趨勢。出口規模已從2005年的不到1000噸上升到了2010年的3200多噸。其下游的“四朵金花”——硫氫酸紅霉素、阿奇霉素、羅紅霉素、克拉霉素都逐漸呈現出規模化產業格局。以硫氫酸紅霉素為代表,由于市場仍存在缺口,成為資本追捧的熱點。
成本飆升驅動價格上漲
4月19日,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暫停玉米深加工企業收購玉米增值稅抵扣政策”,其核心內容是,2011年4月20日~6月30日,納稅人向農業生產者購進玉米深加工生產除飼料產品之外的貨物,不得開具農產品收購發票并計提進項稅額。
看似一個單品種的糧食政策,卻在本屆原料藥展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眾所周知,玉米是發酵類原料藥的主要原料。從1996年開始,我國玉米市場曾連續8年供大于求。近十幾年來我國曾出臺多項有關玉米出口、購銷的政策。其中,《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提高農產品進項稅抵扣率的通知》(財稅[2002]12號)規定,從2002年1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進農業生產者銷售的免稅農業產品的進項稅額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
帝斯曼(中國)抗感染部市場經理曾維表示,通俗一點說,進項稅就是,在企業采購玉米時的發票可以抵扣13%的增值稅。而按照目前的新規定,取消13%進項稅抵扣等于企業在采購玉米時增加了13%的成本。
按照新政策,玉米進項稅取消抵扣期限僅為兩個月,但是業內對玉米及其后市價格、政策普遍迷茫。原因是,國際玉米供給大戶美國,由于天氣原因推遲播種,玉米價格持續走高;國內余糧總水平繼續降低,玉米上市明顯減少,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區一些用糧企業提高玉米收購價格,企業儲備意愿較強。而新糧上市要等到今年9月份,到那時市場供應緊張現狀才能有所緩解。據了解,玉米價格上揚將引發淀粉、芽糖等價格普漲,醫藥行業對這些原料需求巨大。
有業內人士悲觀認為,此次玉米價格大幅波動,也許會成為壓垮以玉米為主要原料的發酵類原料藥、制劑產業的最后一根稻草,并影響青霉素鹽系列及下游中間體、阿莫西林、頭孢類制劑等多個產品的價格走勢。
事實上,長期以來,國內原料藥市場深陷上游原料漲價與下游制劑壓價的雙重“夾擊”。從上游原料方面看,玉米價格波動僅僅是近兩年來原料價格上漲的冰山一角。此前,全球石油價格上漲已帶動下游產品全線漲價,制藥所需的溶酶已從300多元/公斤上漲到近500元/公斤。由于石油價格上漲,從今年5月份開始,國內長途運輸大貨車面臨全線停運……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份,醫藥行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7%。其中,燃料動力類上漲9.8%,化工原料類上漲9.8%……從下游制劑方面來看,隨著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持續推進,各地方基本藥物目錄增補數量增加,國家持續降低基本藥采購價格,基本藥物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眾多中標產品價格徘徊在成本線上下,制劑企業已不能承受上游原料藥提價。
知情人士表示,今年展會上國內原料藥巨頭們討論的重要議題就是原料價格上漲。很明顯,原料藥漲價是大勢所趨,但是下游制劑生產企業又承受不起。一旦原料藥漲價,制劑企業就有可能放棄生產,從而減少原料藥訂單,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相比較而言,原料藥行業內部的擴產、競爭反而變得微不足道了。
新技術改寫競爭格局
“純安頭孢拉定是我們在本次展會上推出的采用綠色酶法技術的新產品。”帝斯曼(中國)繼此前連續推出純安系列頭孢氨芐、頭孢羥氨芐后,在本次展會上又推出了第三個綠色酶法產品。而就在帝斯曼展位的不遠處,本土企業聯邦制藥也在國內首個推出了采用綠色酶法技術生產的阿莫西林。
據了解,采用綠色酶法技術不僅能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環保指標,而且由于純度提高,制劑收率大幅上升,制劑生產成本降低。曾維表示,帝斯曼去年推出頭孢氨芐純安產品后,銷售已增長了一倍。增量部分一方面是補充威奇達停產的市場缺口;另一方面是原有客戶增加訂單,因為孢氨芐純安能幫助制劑企業降低成本。“盡管采用綠色酶法技術比用化學法生產的成本低,但是我們不準備降價,也不想靠低價格去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石藥集團原料藥業務負責人田小亮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多家企業也都申報了采用綠色酶法技術生產的原料藥品種,只是至今還沒有結果,聯邦制藥是第一家通過審批的國內企業。
記者了解到,盡管綠色酶法已成為引領行業進步和未來競爭的焦點,但是在技術層面,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吳惠芳曾經表示,未來中國原料藥市場存在兩大變數,其一是新技術的革命;其二是新產能加入,市場格局改變。而從本屆原料藥展會來看,我國醫藥政策對制劑的影響已經牽扯到上游原料藥。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市場對成本的消化能力也都成為影響原料藥市場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