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25 0:00:00 來源:
未知
不久前,在湖北舉行的一款糜蛋白酶的經典老藥競標中,上海第一生化藥業公司(以下簡稱“一生化”)報出了2.93元的低價,其對手雙鶴藥業報價2.94元,長春天誠報價3.3元。而這款藥的市場零售價是3.8元。有參與招標人士對媒體表示,上述價格已接近企業的成本價,不過,現在必須硬著頭皮把價格降下來,以滿足專家組的心理預期。
目前,已有若干省份開始進行基本藥物招標,大型醫藥集團并未因為其“資質”而搶得先機,相反,已呈現“節節敗退”的情況。
資質優良藥企的出局,可能會降低藥物的品質,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令業內人士擔憂。
價格低到“不可思議”
目前,不少省市的基本藥物招標采用“雙信封”制,即企業投遞第一信封——“技術標”,招標方根據企業的規模、信譽、資質來打分;第二信封——“商務標”,通過技術標入圍的企業,再各自報上價格。采取這種方式旨在遵循“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要真正充分體現這一原則還充滿挑戰。
現實情況是,國內大型制藥企業的產品中標率集體下挫。
從市場了解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大型醫藥公司的中標率已從原來的90%降到了5%,即原先投標100個品種,90種中標,變為現在的5種中標。
以某大型醫藥公司為例,該公司在安徽投標127種,中標7種;在山東投標相同品種,也只中標7種。“很多產品的價格已低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相關企業的高管表示。
以某省的普通輸液價格為例,中標價僅為0.77元。“你到超市里面隨便選一瓶250毫升的液體,只要是液體,不管是水、醬油還是醋,都不可能低到這個價格,那你還敢往身體里打嗎?”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表示。
“價低者得”的情況導致很多企業為了爭取某個省的市場份額而不得不虧本銷售。而不愿如此的企業則只能出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據我們了解,很多‘中標’企業一時報出的低價,后來自己也生產不出來,結果導致中標后也不履行,很多藥品就此斷貨。”
事實上,低價藥斷貨的情況從去年年底就在國內不少省份出現。一些常見的品種,如板藍根顆粒,中標價僅0.11元/袋。包括全國最大的板藍根生產廠家白云山等生產品牌板藍根顆粒的廠家,均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1分錢壓倒一個大企業
眾多大型藥企折戟藥品招標,導致很多藥品從市場上消失。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安徽模式”下,醫藥衛生領域已經出現了兩種極端情況,一方面基層醫生因為藥價太便宜,不愿“開”基本藥物;另一方面由于中標價格過低,基本藥物也很難找到供應企業。
此前,國家發改委就經典老藥在市場消失的話題,組織行業內的關鍵企業開會商討對策。據悉,由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誼”)生產的主治青光眼的老藥乙酰唑胺已經斷貨。其價格從12元一度被發改委調整至17元,調價讓生產該藥品的信誼看到了恢復生產的希望。
“我們原先的原料從北京雙鶴采購,可是雙鶴由于成本的關系不再生產原料,我們決定從國外進口。”信誼核算發現,該品采用進口原料后,制造成本為20元。
不過很快,隨著發改委將該藥的價格從17元又調回12元,信誼正在進行的進口原料藥注冊申請也隨即中止。
自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以來,僅信誼旗下就有十多種老藥退出市場,停止生產。事實上,國產經典藥品的缺失,等于將這一市場拱手讓給外資企業,其產品價格平均為國產品價格的5倍~10倍。
“現在包括山東、四川、黑龍江等省的招標文件中都明確表示,招標價格將參照之前招標的省份來制定,要比前面低,這種‘越招越低’的情況讓企業生產難以為繼。”于明德表示。
以復方丹參片為例,某省60片裝的中標價格為0.95元,而“藥材網”上根據國家藥典公布的原料采購價格就為2.95元,這還未計算人工、房租、水電、稅收。“超低價”才能中標讓經典老藥的市場前景十分暗淡。
于明德指著中國地圖對媒體表示,從北向南數,中國市場數得著的大型醫藥集團,幾乎都在眼下的基本藥物招標采購中栽了跟頭,包括哈藥、東北制藥、石藥、華北制藥、北藥、新華制藥、上藥、康恩貝、廣藥等。“商務標博弈中,往往1分錢壓倒一個大企業。”于明德強調。
多管齊下方能治本
去年,為規范藥品招標采購,衛生部64號文、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規范基本藥物省級集中(招標)采購的56號文,提出了“雙信封和帶量招標”的新模式。
一位醫藥企業高管表示,在實施新的招標模式的過程中必須解除諸多瓶頸,如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傾向下,一些地方“歧視性”的招標規則加重了省外投標企業的負擔;中標價格差異過大,原研、首仿、單獨定價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引起的中標價格差距達到幾倍甚至更多,以至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等等。
此外,還須努力探索充分體現“質量優先、價格合理”原則的有效方法,提高質量保證體系完善、質量內控標準較高的藥企的中標率,以保證藥品質量和安全。
“國家對于品牌藥企應該有差異化的定價政策,現在僅按照原研、首仿和仿制來劃分,過于籠統。”信誼的一位高管表示。
其實,競標如此激烈,也與我國制藥行業目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有關。根據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的統計,2009年制藥工業銷售額前十強企業占醫藥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14%,百強企業為42.2%。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有的品種竟有50多家企業可以生產。
從招標政策實施的效果來看,大型制藥企業并未因競爭的加劇而變得更為強大。事實上,隨著在各地招標采購中的“失利”,大型制藥企業正在經歷陣痛。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國家僅在項目層面進行管控尚顯不夠,“應細化醫藥行業扶優做強的政策,如提高準入門檻,明確項目發展指導目錄,對于品牌藥,在招標、醫保、定價等方向給予傾斜,同時鼓勵優勢企業提高藥品標準等”。
去年11月,工信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共同制定的《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基本藥物銷量前20位企業所占市場份額應達到80%以上。“美國實現這個目標用了80年,我覺得中國實現這個目標,起碼要用20年。”一位醫藥行業資深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