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7/27 0:00:00 來源:
未知
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中醫藥教育日益受到重視。而目前,中醫藥教育還存在教學與臨床脫節、中醫傳承和科研創新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因此,中醫藥院校必須在培養模式中保持和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克服套用西醫辦學模式的負面影響,從中西醫學發展規律的差異進行反思,改革中醫藥教育模式。
構建中醫理論課程體系,實施有特色的專業教育
多年來,各界對于中醫藥院校課程體系設置一直未有定論,普遍認同的是要遵從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準確地體現中醫藥學的知識結構體系。中醫藥學科的教育基礎應包含:中醫基礎、中醫專業基礎、中醫臨床基礎、現代醫學基礎、橫向學科基礎、文化基礎等多方面。
中醫藥學的知識結構應包括:學習中國傳統文史哲和自然知識以形成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學習中醫藥的經典醫著以確立中醫藥學的概念和體系;學習中醫藥治療方法等。
在目前中醫藥院校普遍學習西醫基礎課程的現狀下,培養中醫藥學生最重要的莫過于建立中醫藥知識結構,加強中醫藥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考核,加大中醫經典的學習深化,擴大中醫藥傳統文化必修課程的比例。讓學生在學習初期接受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熏陶,牢固地掌握中醫藥理論基礎的辨證論治體系后,再學習必要的西醫知識。使中西思維的碰撞建立在基本理解中醫內涵和確立中醫整體觀的基礎上,學生也會更加客觀深入地看待中西醫診斷思維和治療方法的區別。
在人才培養上,圍繞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要求進行知識構架,努力突出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特色。從這一核心出發,中醫藥教育的發展不應限于一個狹小的專業空間,必須創造有利于優秀中醫藥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構建“實驗+臨床”的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中醫藥院校學生在諸多能力中要加強實踐能力,及跨專業、跨學科的結合能力,追蹤、開拓、占領中醫藥學科技發展前沿的潛在能力和對社會的主動適應能力等。
形成中醫藥專業思想需要一個臨床實踐與理論學習不斷反復的過程。中醫藥教育應以中醫藥知識結構為重點,使學生能透徹地理解中醫最基本的原理,在此基礎上加強中醫藥臨床技能的學習運用能力。應該在學習中醫經典的同時,進行臨床跟診、見習,也就是在貫徹“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學習中醫經典和臨床見習的同步性。
通過臨床典型病例的中醫討論、臨床見習、中醫門診跟診,或者經典與臨床講座等多種形式,讓學術多接觸實際病例,在臨床上培養中醫經典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經典并及時深化理解經典、運用經典的能力。
中醫藥院校在本科教育和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應以中醫學知識基礎為根基,加強中醫學基礎知識訓練,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起,每學期都應組織學生參加以基礎課為主的各類中醫基礎知識競賽,把歷次的考試成績作為進入臨床實習的先決條件,以此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實踐課的比例,因為增加實踐學習時間能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抽象深奧的基礎理論知識。
構建“合格+拓展”培養體系,實施個性化培養
承認學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差異,在保證學生達到“合格”要求的基礎上,實施拓展培養計劃,繼續師承教育,注重傳統文化學習,進一步扎實中醫基礎知識。這樣有利于繼承教師獨特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也是彌補院校教育臨床實踐學習薄弱的重要途徑。
將中醫藥的師承教育和現代中醫藥院校教育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在學生的臨床課和臨床實習中實行導師制,這樣可以使醫有專長的教師培養學有專長的學生。同時可采用多種形式的師承教育,如普及性的師帶徒和高層次的師承教育,既有利于繼承老一輩中醫名家的個人經驗,又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中醫學豐富的理論內涵,把握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臨床經驗,增強對中醫藥的信心。
隨著近年來中醫藥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師承教育的模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可采取“一代帶二代”、“跨學院、跨醫院、跨地區”的模式進行師承。同時,可以試行優秀的中醫藥博士、碩士生輔導本科中醫藥學生的方式,在實踐中檢驗成果,不斷修正培養方法。創新傳統“師帶徒”模式,發揮“集體帶集體”的優勢,師生定時見面,授業解惑,并定期與不同的名老中醫跟診。
構建“平臺+模塊”培養模式,培養科研能力、創新能力
中醫藥的基礎是繼承,但只有創新才能促進中醫藥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中醫藥院校應建立統計學、系統論等理論知識學習平臺,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便于完善中醫學理論體系,但要避免以西醫的思維方式和設計方法進行中醫藥的研究。
在開設各門科研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上,要努力搭建學生科技創新平臺,設立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基金,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各類學術交流,開展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可以通過激勵措施提升學生搞科研的積極性;按專業設置多個科研模塊供學生選擇,讓學生提早跟隨教師了解科研構架、體系,使“平臺”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讓“模塊”體現不同專業學生的分流培養?!捌脚_”與“模塊”相互聯系,逐層遞進。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