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8/3 0:00:00 來源:
未知
本報北京訊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主任張學敏科研團隊在腫瘤生長和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發現了腫瘤細胞周期調控的關鍵因子和新機制,為腫瘤靶向治療研究提供了新的靶標分子。此項研究工作已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因子19.5)雜志正式接受并在線發表。
眾所周知,癌癥作為一類惡性腫瘤,是由人體內正常細胞演變而來的。癌細胞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脫離人體的正常束縛和調控后,會無止境地增生;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會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最后迅速導致人體臟器功能嚴重受損,直至死亡。
在大量實驗與臨床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細胞周期調控紊亂是腫瘤的特征之一,并提示腫瘤的發生可能是周期調控異常的結果。細胞周期調控機制是在相關基因的精密調控下,根據一定的規則和節奏運行的,并決定細胞的生長、分裂和死亡。目前,針對細胞周期的抗腫瘤藥物,例如秋水仙素和紫杉醇等,均缺乏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存在毒副作用大和容易產生耐藥等缺點,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困難。因此,發現腫瘤細胞特異的細胞周期調控因子,將為腫瘤分子靶向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973”計劃等項目資助下,張學敏研究員等課題組通過對大量臨床腫瘤標本的免疫組化分析,發現CUEDC2在多種腫瘤組織中高表達,并能引起細胞非整倍體染色體的產生,最終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性。進一步研究證明,CUEDC2蛋白質在有絲分裂期發生了CDK1激酶催化的磷酸化,進而促進紡錘體檢查點的及時關閉和APC/C泛素化E3酶的有效激活,啟動有絲分裂進入后期。該項研究還深入揭示了CUEDC2蛋白質通過促進紡錘體檢查點蛋白質復合物Mad2與APC/C復合物的解離,釋放APC/C的酶活性,闡明了紡錘體檢查點適時關閉的全新機制。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大量不同腫瘤中都異常高表達的CUEDC2蛋白質,導致了紡錘體檢查點的過早關閉和APC/C的提前激活,從而造成多倍體等基因組不穩定性發生和腫瘤形成。CUEDC2蛋白質的這種生物學功能使得它可能成為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一個理想新靶標,并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高效、特異及低毒的抗腫瘤藥物。 (吳志軍 沈基飛)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