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1 0:00:00 來源:
未知
衛生部專家接受本報專訪,權威解讀“禁止微博診療”——
醫生微博,謹防140字“副作用”
“江蘇微博醫生”、“揚子微博名醫團”、“金陵微博名醫團”、“解放軍八一醫院108名專家團”……據記者對新浪、騰訊微博的統計,目前省和南京市醫療機構中副高以上醫生開設微博的有400多人,粉絲超過5萬人。
然而,從1月11日起,許多媒體刊登的“一句話新聞”——“衛生部禁止醫務人員微博診療”,在這些“微博醫生”心中激起波瀾,并成為春節期間的“微話題”。記者發現,近20多天來,一些原本互動熱烈的醫生微博明顯沉寂了,有的則“只談春晚、不談病事”,讓咨詢的網民一頭霧水。
“這個禁令出臺的背景是什么?醫生微博難免涉及診療話題,邊界在哪?業余時間吃辛受苦開微博,會不會吃力不討好?”揚子微博名醫團成員、網名“查醫生”的省人民醫院甲狀腺外科副主任醫師查小明發出一串疑問。
解鈴還需系鈴人。昨日,記者撥通了衛生部新聞辦公室的電話。
首次定位“傳播知識不診療”
“‘禁止微博診療’這個說法,源自1月10日衛生部新年首場新聞發布會,我們的原話是‘不能’而非‘禁止’。其實,當時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回答得很清楚?赡苊襟w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國衛生十大新聞’發布上,對后面提問環節涉及的醫生微博問題,報道得有點簡略。”該新聞辦同志向記者還原了現場問答——
有記者提問:不少醫療機構和醫生都在網上開微博和病人互動,在促進交流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風險,如涉及病人的隱私或者激化醫療糾紛等,衛生部是否注意到了這樣的趨勢?
鄧海華回答:2011年是微博大發展的年代,包括許多衛生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都在探索利用微博傳播衛生政策和醫學科普知識,對于加強衛生部門和群眾的溝通,特別是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就醫知識,起到了很好作用。對微博還是要加強規范和管理,我們的觀點還是以傳播知識為主,不能通過微博來進行診療活動。真正看病,必須到正規醫療機構去就醫。
可見,衛生部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設微博是充分肯定和鼓勵的,并首次給予“傳播知識不診療”的明確定位。這也預示“微博看病”、“網上診療”等流行說法的終結。
“微博診療”為何不可取
集醫生、官員、博主于一身的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助理、主任醫師田向陽,微博粉絲8.3萬。他在回復本報記者采訪的郵件中說,醫生微博相當于“導醫小姐”,而不是“主治醫師”,衛生部的規定就是防止兩者職責混淆、微博醫生“越位”。
他總結微博診療“不靠譜”的三條理由:從醫師執業規則看,醫生對病人的診療,必須是面對面的信息溝通過程。借助任何間接的傳播媒介“隔空看病”,都不屬于合法的診療,也無權作出處方行為。
從人體結構和疾病的復雜表現看,一種疾病,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癥狀;同一種疾病,在不同人身上,會表現為不同的癥狀;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現為相同的癥狀。而患者,往往根據自己的感覺主訴,很多時候描述得并不確切。僅依據“一面之詞”,醫生很難得出正確判斷。
從診療的科學要求看,診療是身心合一的綜合行為,醫生不僅要詢問病人的癥狀,觀察其體態、顏色、氣味、精神狀態,還要觸摸出現癥狀的部位,必要時需借助醫療
儀器、設備進行檢測檢驗,會診分析。通過微博診療,既不負責任,也不可行。
“衛生部的規定是對醫生的保護。”擁有1.2萬名粉絲、網名“江南醫者”的南京中大
醫院中醫內科主任王長松說,微博作為開放的交流平臺,難免魚龍混雜。他的一位外地同事,經不住病人苦苦哀求,開出一張“微處方”?梢粋月后,病人找上門來,說“按方子下藥,病吃重了”,非要他賠錢不可,鬧得不可開交。“只建議、不診療,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田向陽提醒,醫生對診療活動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如果“網上看病”造成不良后果,即便動機再好,法律也不會因為你使用的是微博,而網開一面。
同樣,網上不診療對患者權益也起到保護作用。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吳超教授說,曾有游醫借助微博,“隱身”推銷
藥品、器械和保健品,牟利騙財,讓患者雪上加霜。
如何減少醫生微博“副作用”
“醫生在微博上講話,要慎之又慎。”擁有6.3萬粉絲的中國醫學科學院
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鐘教授對本報記者說,由于醫患地位不對等,醫生的片言只語,往往成為病人的金科玉律。“有些年輕醫生,有愛心、少經驗,常在微博上直抒己見或草率判斷,易使自己和患者陷入被動!
這位曾經的大夫現身說法,建議醫生微博要掌握“四不”技巧:一是只介紹疾病預防和養生保健知識,不看病開藥方;二是涉及病癥判斷,要列舉出多種病發可能,供患者了解,不主觀臆斷;三是涉及用藥,只說這一類疾病的常規用藥,不直接推薦某一種藥;四是涉及開藥方,堅決拒絕,不能心軟!霸儆校f一說錯話,要及時更正,誠懇道歉,不能強詞奪理,敗壞醫德。”
“不要大包大攬,只當患者就醫的指路人”——這是擁有3800名粉絲、網名“李田好大夫”的南京胸科醫院呼吸二科主任李田的經驗之談。醫者父母心,醫生不能為自己和醫院的功利去“經營微博”,違背為患者服務的初衷。
他說,當遇到患者咨詢時,我會推薦多家特色醫院供其自主選擇,不搞“近水樓臺”。遇到哮喘病患者,一般推薦去省人民醫院;遇到肺重癥感染者,一般推薦去南京軍區總院;遇到肺間質纖化患者,一般推薦去南京鼓樓醫院;遇到肺結核、肺癌患者,才推薦試試本院!岸偟耐扑]原則是,就近診治”。
省人民醫院兒童心臟外科主任顧海濤提醒,醫生微博應增強隱私保護意識,切勿公開披露患者的姓名、病史、病情等醫療、家庭信息,避免侵權。
“媒體不應夸大和渲染醫生微博的功效!碧锵蜿柡驮姴患s而同地說,醫生微博說到底只是健康咨詢、醫患溝通的一種便捷工具,而非治病的靈丹圣手。有病,還得上醫院、看醫生,不必對醫生微博抱太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