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2 0:00:00 來源:
未知
藥店,顧名思義是賣藥品的。幾千年來,中國的藥店一直沿用傳統的經營模式,無數的藥界精英前仆后繼,為我國藥店的發展推波助瀾,但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日新月異的經營理念,藥品零售
企業如何在日益白熱化的藥品“價格戰”、“人才戰”、“專業戰”等諸多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無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于未來幾年
藥店將以什么模式生存?筆者認為,開辦OTC藥店有難得之優勢,就此略述己見,互為交流。
高盈利,低投入
無可厚非,藥店生存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盈利”,我國傳統藥店經營模式的實質性變化是通過藥品超市、大賣場等形式出現的所謂平價藥店,說穿了就是要打“價格戰”。這些藥店企圖通過降價來吸引更多的顧客,但實際結果是:別的競爭者會跟進降價,造成薄利但不多銷;藥品不是日用品,絕大部分價格彈性不高,促銷意義不大;“價格戰”和平價超市、大賣場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傳統藥店賴以生存的高毛利、低流量模式,導致藥店毛利進一步下降。
因此,藥店經營者不得不考慮通過其他途徑以“彌補”藥品“價格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藥店兼賣計生用品、保健品、日用品、化妝品,甚至食品。粗略地算一下,目前,大多數藥店處方藥的銷售額僅占盈利的10%左右,而所要付出的成本卻占最大比例,藥店盈利主要來自非藥品,這也是藥店主動推銷涉嫌非藥品冒充藥品的保健品的緣故,亦可為保健品經營市場的盛行和混亂找到合理緣由。
由此來看,初涉藥品行業、資金尚不充裕的一般藥品經營者可以考慮優先開辦OTC藥店,其啟動資本有限,尤其是在無專業人才保證的情況下可以安全經營,藥品安全風險低,運營成本低,同樣可以在經營好乙類非處方藥的同時,依賴經營非藥品達到利潤的最大化。同樣的盈利,資本投入卻有天壤之別,何樂而不為呢?這樣一來,投入資本有限,即使將來因其他原因造成經營不善,也不至于有太大損失,“車小好調頭”,就是這個道理。
不“造”處方,規范經營
眾所周知,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對藥品實行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保證公眾用藥安全。但就處方藥管理方面,藥品零售企業銷售處方藥必須憑醫師開具的處方銷售,僅此一點,藥店為自己“叫屈喊冤”之聲從未間斷。
盡管作為藥品經營者,他們都明白國家作這一要求的初衷是對的,是考慮藥品行業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的長久大計。但事實卻是,醫療機構為防止“跑方”即處方外流而絞盡腦汁,到現在電子處方問世,醫生開具的處方能流到患者手上并憑之到藥店購藥的,實在是寥寥無幾。試問:全國大中小城市有幾成藥店能達到憑處方銷售處方藥的要求?與其讓藥店為了逃避監管而故意“造假”、“編纂”處方,還不如壓根兒就不經營處方藥,規范經營,合法經營。就這一點而言,開辦OTC藥店有其獨到優勢。
無需配備執業藥師
筆者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執業藥師注冊網絡服務平臺”做一大概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累計有17萬人取得執業藥師資格,但注冊的執業藥師僅7萬左右,如以歐美國家的相關標準,每800~1500人就配1名執業藥師計算,我國還存在約100萬的巨大缺口;截至2009年底,我國零售藥店數量約為38.8萬家,截至2010年底,藥店數量已近40萬家,藥店執業藥師缺口數量至少在20萬以上。
拿河南來說,截至2010年底,累計有1.2萬人取得執業藥師資格,其中注冊在醫療機構的3800余人,注冊在藥品生產和批發企業的4100余人,已經占去執業藥師數量的多半,而河南全省藥店數量為3萬多家,試問余下的4000余執業藥師如何滿足3萬多家藥店的需求?除了數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外,還存在嚴重的分布不均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領域分布不均衡和區域分布不均衡,從領域需求來看,對執業藥師需求量最迫切的應該是零售藥店,而目前執業藥師主要集中在藥品生產企業,直接面對廣大患者的藥品零售企業執業藥師數量嚴重不足;從區域分布來看,目前我國執業藥師主要分布在東部發達地區。由此,我們不難明白,為什么會出現諸多執業藥師求掛證、諸多藥店求租證這一個全國普遍現象了,而執業藥師歷來受重視度不夠和待遇不高的“尷尬”社會地位和價值也由此衍生,可謂藥師之悲哀、行業之悲哀。
執業藥師存在的問題眾多,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為了不助長執業藥師這種“多頭掛靠、空頭掛靠”的有名無實之“怪”現象,逐步緩和藥師隊伍緊張之現狀,開辦OTC藥店為最好出路。
減輕監管壓力
我國藥品監管部門成立僅十余年,基層執法隊伍相對薄弱,監管任務卻從未減輕。比如藥店之間為打“價格戰”不惜鋌而走險偷稅漏稅,為逃避監管和稅收從非法渠道購進藥品,甚至有些藥店為了壓縮成本而銷售假劣藥品;處方藥不憑處方銷售直接造成抗生素濫用;執業藥師嚴重不足導致藥店質量負責人形同虛設,無法保證零售環節藥品的質量安全,隱患重重……
這些無疑會加重監管任務,提高執法成本。因此,相對于OTC藥店來說,其規模小,藥品安全系數低,只需配備經過上崗培訓的專業人員即可,相對其他藥店來說便于監管。
模式因地制宜
或許開辦0TC藥店因其局限性而為諸多藥品經營者所不屑,但藥品大賣場能否長久地做大、做強呢?據調查,平價藥品超市、大賣場的目標消費群大部分是用藥量較大的老年人,對他們來說,便宜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方便、品種、服務都是次要的,他們有許多閑暇時間、購物目標明確、以退休金為生而不會沖動購買。當一個城市開辦第一家這類藥店時,他們幾乎傾城出動,場面非常龐大、熱鬧。開第二家店時,頭幾天的促銷會吸引他們出動。如果以后兩家店的價格差不多,勢必會分流一部分顧客。有業內人士認為,平價藥品超市、大賣場是嘩眾取寵,有誤導消費之嫌,因為藥品不同于一般日用品,不可隨意消費,囤積久了還會過期。因此,藥店經營的長久盈利和形成氣候,與最初的投入成本沒有任何關系,而在于藥店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定位,也就是說,藥店不管以什么方式生存,首先要突破專業藥店的誤區,打破自身局限性。
近幾年,多元化經營已經為藥店改變定位打下了基礎,關鍵是要打破舊觀念,找準目標人群,了解他們的需求。如果將藥店定位為零售店,它的形式可以有便利店、超市、婦女用品店、辦公區職業人士商店、大賣場等等;經營的品種可以有藥品、食品、
化妝品、日用品、熟食、快餐等。藥店選擇什么樣的贏利模式很難一概而論,要視整個醫藥行業的規模、各種制度和管理體系以及當地的其他零售業態發展而定。
比如說美國,一般連鎖藥店營業額中有60%來自
藥品,來自健康用品和日用品的營業額不到40%,因為美國采用
醫藥分離的醫療管理制度,絕大部分處方藥通過藥店分發到消費者手中,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藥品市場;
加拿大連鎖藥店的營業額中有40%來自藥品,50%多來自日用品,加拿大也采用醫藥分離的管理制度,但因其整個醫藥市場的規模有限,連鎖藥店的經營品種和營業額比重偏向日用品;日本連鎖藥店藥品所占的比例更少,其連鎖藥店經營模式更偏重于日用品。
同理,國內藥店在不同地區或城市的發展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北京的藥品消費高,藥店相對較少,開幾家平價藥品超市,應該說還是有贏利空間的。但是,如果在藥店林立的廣州開藥品大賣場,贏利的空間就不大。上海的超市和便利店比較發達,藥店經營日用品就要和這些零售業態進行競爭,難度比較大。但如果放在便利店不發達的鄭州,藥店經營日用品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綜觀業內各方看法,未來幾年內,現有的傳統藥店、社區便利藥店、平價藥品超市或大賣場仍會存在,但在不同城市或不同區域會有調整,并且優勝劣汰。至于藥店如何定位?說白了,就是藥品銷售額占多少比例的問題,不管是占80%、50%還是30%,都有不同的消費人群,藥店可以先充分評估自己的競爭對手,然后認清自身的優勢在哪里,就可以解決好定位問題。屆時,不管是專業藥房還是超市,找準定位就會有市場。
時下,在諸多條件限制、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考慮開辦OTC藥店還是不錯的選擇,符合藥店發展之新模式,一旦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相信,OTC藥店定能成其獨特氣候。(作者:吳化科牛曼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