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2/20 0:00:00 來源:
未知
如何撬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橄欖型社會”的著力點?如何構筑“低收入走向中等收入者”的通道?如何平衡“靠分配還是靠創造來造就中等收入者”的關系?
面對這一系列事關收入分配改革之題,早在2003年就提出“壯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廣東中山市小欖鎮,給出了一份自我探索的答案: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關鍵,在于“創業至上、利益向下”。即創業成為培育中等收入者的源泉;利益向下,合理分配社會財富。
雖然小欖鎮仍存在“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人利益不均等”、社會保障水平仍然較低等諸多問題,但探索已收到成效:目前全鎮中等收入者比重達到了88%,比8年前提高了17個百分點,同時成為了“全國文明村鎮”、“廣東鎮域發展質量之首”。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評價說,小欖鎮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是“珠三角”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結構合理的典型代表。
一枚小“橄欖”
在小欖鎮采訪,《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的一個感受是“老板多,想當老板的人更多”。全鎮不論老少,平均每10個人就擁有一家工商企業,平均每年新增工商企業1000家左右。另一個感受是消費旺。小欖名為鎮,可記者感覺到這是更像是一個地級城市:大型商場、五星級酒店生意興隆,三甲醫院設施齊全,所有中小學校都是廣東省一類學校。
小欖鎮黨委書記彭志輝介紹道,小欖鎮黨委政府上世紀末注意到社會結構失衡將會制約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2003年起明確提出“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主要目標就是培育壯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設“橄欖型”社會。
彭志輝對本刊記者說,小欖鎮2010年地方生產總值178.7億元,稅收總額31.5億元。目前全鎮“固定資產加流動資產達50萬~500萬元,年家庭收入5萬~50萬元”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到了戶籍人口的88%,即使算上外來人口,全鎮的中等收入者比重也超過了50%,初步形成了“橄欖型”的社會結構。
本刊記者在小欖鎮采訪期間,當地正在舉行一個美術書法攝影聯展,展區內人頭攢動,不少人都是一家老小一起來看展出。小欖鎮黨委委員袁展儀說,小欖鎮文化生活豐富,居民有著強烈的文化生活消費需求。
在這里還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志愿者隊伍。小欖鎮文明辦副主任黃明介紹,近年來小欖鎮的志愿者隊伍蓬勃發展,目前全鎮有志愿者隊伍75支共1.5萬人,形成了涵蓋社區、部門、學校、企業和青年組織等志愿服務體系累計為社會提供志愿服務40萬小時。
在廣東省社科院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鄭梓楨看來,義工的大量出現和文化生活的勃興,都是“橄欖型”社會的重要標志;它表明了當地群眾公民意識和社會參與感大大增強,成為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
社會結構的合理往往與經濟結構密切相關。汪一洋近期曾在小欖鎮調研,他說,小欖鎮“橄欖型”社會的形成,首先在于經濟快速發展并充滿活力,做大了社會財富“蛋糕”。只有持續創富,才能不斷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僅靠分配,分不出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創業至上”激情
小欖鎮創業氛圍之濃給本刊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要當企業主,不要當地主”,這是當地人常說的一句話。在小欖鎮,那些僅靠收取房屋租金度日的人常常被人看不起,而努力創業的人,不論最終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得到社會的尊重。一項調查顯示,小欖鎮目前18~45周歲的年輕人中,接近60%有創業意愿。
據統計,小欖鎮現有人口32萬(外來人口16萬)、工商企業約3萬戶(本地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綜合記者的觀察了解和當地干部的介紹,小欖鎮鼓勵創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盡可能營造創業環境,出臺鼓勵創業的政策,使小欖人永葆創富激情;二是保護草根階層的創業空間,培育草根階層的市場競爭力,防止外來大企業過多地占用創業資源。
在小欖鎮,創業者可享受到多項鼓勵政策。小欖鎮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信用擔保公司專門設立了創業貸款項目,為創業者提供低息貸款;全鎮15個社區分別都拿出300萬~500萬元,扶持轄區有創業愿望的居民;工商、國稅、地稅等部門紛紛開通“綠色通道”為創業者提供便利。
小欖青年創業孵化基地和“小欖商城”是小欖鎮最近兩年搭建的兩個創業平臺,本鎮45歲以下的創業者可共享創業平臺的公共服務,還可享受免一年鋪位租金、優先申請貸款等政策扶持。
小欖鎮商會也經常邀請各大企業的優秀經營管理者,為創業人員提供項目會診、策劃推介等咨詢服務,提高創業者的經營管理水平。
注重保護草根階層的創業空間是小欖鎮的另一特點。小欖鎮黨委委員馮結紅介紹,曾有一家入圍全國500強的大企業希望落戶,但由于提出了“地方政府低價供地并負責培訓技術工人”等條件,最終遭到了小欖鎮的拒絕。
馮結紅說,小欖鎮并不是絕對地排斥外來大企業,而是要看引進這家大企業是否有利于帶動本地產業的競爭力。“有些大企業往往提出一些土地、稅收、用工等方面的苛刻條件,引進這樣的大企業,一方面確實可以很快提升地方的GDP,但也會擠壓本地草根階層的創業空間。對于這樣的大企業,我們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