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2/3/20 0:00:00 來源:
未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看病難”、“看病貴”再次成為廣大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隨著“醫改”進入深水區,各地患者涌入大城市就醫的現狀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實行醫藥分開、管辦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明確了公立醫院改革的任務。但如何厘清各方利益關系,均衡公共醫療資源分配,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醫療衛生支出僅占GDP的1.35% 財政投入不足問題依然存在
本月初,來自河北的患者王華琳來到北京某三甲醫院骨科看關節病,為了看上專家號,她從來之前的兩個星期就開始預約。從掛號、做核磁檢查、開藥,整個過程下來,醫藥費共用了近4000元錢。
“現在看病太貴了,醫生給開的兩種藥都不屬于醫保范圍報銷的品種,只能自己承擔了。”王華琳說。
隨著“醫改”的深入,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較大成效。財政部新聞發言人戴柏華指出,政府公共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從2003年16.96%提高到2010年的28.56%。
然而,財政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管理處副處長李蓉指出,根據財政部《中國財政基本情況(2008)》和《中國財政基本情況(2010)》的統計,1978年-2009年,全國醫療衛生總費用從0.011萬億元增長到1.754萬億元,人均從11.45元增長到1349.23元;而2009年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為3994.19億元,人均為307.24元,財政人均支出占人均衛生費用的22.77%。“因此,除去社會支出,居民個人支出比例依然較大,是全球看病個人負擔最重的國家之一。”李蓉說。
而在2011年,全國醫療衛生支出6367億元,比上年增加1563億元,增長32.5%。雖然增長比例驚人,但是卻僅占47.16萬億GDP總額的1.35%,低于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發達國家的政府衛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為6%—8%,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2%—6%。
以沿海某家附屬三甲醫院為例,2008-2010年,國家財政補助占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9%、2.66%和4.44%,而某市的一家三乙醫院,近三年的財政補助,僅占醫院總收入的1.5%、0.36%和0.45%。
由于國家財政補償不足和物價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公立醫院運營成本逐年增加,使公立醫院依靠業務收入維持收支平衡,醫院這種收支結構導致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加劇了老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也嚴重制約了公立醫院的生存和發展。
“政府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總投入嚴重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黃峻表示,我國2009年衛生事業總開支約1.3萬億,僅占GDP的2.3%,低于聯合國對發展中國家要求的3%。看病貴與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密切相關,總體上來看,衛生事業開支這一塊太薄弱,與實際需求相比遠遠不夠。
對此,李蓉建議,要加大財政投入,調整投入結構。要根據醫療服務社會平均成本和市場需求,堅持公益性原則,建立相應的籌資方式、量化指標和投入機制。同時,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力量,逐步完善籌資投入機制、補償機制、醫保政策和價格體系。
抗菌藥使用率是英美的2到3倍過度醫療狀況如何改變
“最近看病的經歷讓我非常生氣。”前不久,北京居民申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就醫的過程:“我頸椎不舒服,就去一家二級甲等醫院做檢查。醫生什么也沒說,就先做了B超、血液檢查,之后又開上數百元的消炎藥。”
“醫生會問我有沒有醫療保險,我老實地說有,于是她就開了好幾行字的中西藥,一算有六百多元,”申女士深感不滿。
申女士的經歷是我國醫療衛生行業存在的過度醫療問題的典型案例。調查發現,抗生素使用、植入性
醫療器械、大型設備檢查及重癥監護已成為過度醫療的重要領域。
在北京某
醫院的一張清單上,記者看到,“髖關節置換手術”入院8天治療費用總共為50045元,而“心臟支架手術”住院9天的費用則為78639元。其中,兩個手術中代表醫護人員勞動的診療、手術、護理費三項總計分別為2.66%和1.25%,而兩個手術中材料費及化驗檢查費分別占了83.87%和93.49%。
“這種價格結構畸形的現狀,一方面導致了個人承擔的費用過高,另一方面,國家要花5-11年培養一名專業醫生,而這樣的人力和智力資源勞動,價格如此低廉,在世界少見。”李蓉說。
據統計,2009年我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于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高于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而我國近5年內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率在67%-82%之間,是英美發達國家的2-3倍。
“過度檢查、過度用藥、過度診療成為過度醫療的突出表現。”全國政協委員,民盟重慶市主委吳剛說,而過度醫療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則是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主要靠醫療服務收入、
藥品耗材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長期以來,由于財政投入不足,補償機制又未建立,醫院只能靠藥品盈利來運行。”李蓉說,據統計,2002年-2009年,北京市直屬醫療機構工資總額的構成中,財政撥款比例只占10%,90%的工資經費要靠醫院的盈利收入解決。
“要遏制過度醫療,就要逐步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全國政協委員、福州市政協副主席林紹彬說,要逐步明確政府財政投入的責任,加大對公立醫院基建、大型醫療設備專項投入力度。
吳剛則提出,國家要出臺政策,破除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體制機制,促進公立醫院
醫藥分開,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藥品銷售加價率,建立藥價公示制度。
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怎樣破解
北京海淀區的花園北路常年擁堵,街道上站滿了操各地方言的人們。路的北邊是北醫三院,中國最繁忙的幾大醫院之一,路的南邊是塔院小區和郵科小區,這里的地下室、社區里的招待所和賓館,都擠滿了等待看病的人們,甚至連民居也大部分被出租一空。
在北京協和醫院、北醫三院、北京兒童醫院、積水潭醫院等周邊,都形成了類似這樣規模不一的“看病村”。在這里,常年聚居著外地來京看病的家庭。
隨著“醫改”的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然而,大城市和地方之間醫療資源供應缺口和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況還未得到根本扭轉,因此,外地人涌入大城市看病就成了當前人們就醫中的一個大問題。
以北京市為例,2010年,每千人口擁有床位5.29張、9.75名衛技人員、3.79位執業醫師、3.84位注冊護士。除注冊護士外,全部超過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但三級醫院里依然是“一號難求”,擁擠不堪,而很多社區衛生機構和一、二級醫院則是“門可羅雀”。另據統計,大醫院里外地就醫患者約占60%。
“這就說明,我國看病難問題源于區域間和三級醫院服務網絡間的發展不平衡。”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陳勛儒指出,目前,我國很多省會城市大型公立醫院盲目擴張,這也在加劇了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均衡。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50.32%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但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2009年,全國鄉鎮衛生院門診、住院工作量分別占全國的16.8%和29.2%,雖然服務人數由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廣有所增加,但4.8日的平均住院天數和60.6%的病床使用率均大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因此,陳勛儒建議,國家應制定科學的區域規劃,統一規劃布局醫療衛生資源,加強綜合調控,優先發展和保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重點加強西部薄弱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成衛生資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和規模數量日趨科學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只有持續深入地從體制上加以改革,才能真正解決"看病貴、看病難"這一老大難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李鉞鋒說,要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縣級醫院
標準化建設,優化公立醫院地區布局,特別需要加強對城鄉統籌薄弱地區的公立醫院建設。
“在此基礎上,國家應加快建立規范嚴格的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制度,制定適當的調控政策,如對中小醫院接診給予補貼,降低基層醫療機構起付線,提高基層醫療機構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等,促成基層首診,真正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和鄉村,合理分流病人,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陳勛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