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2月16日訊 生物材料很早就應用在人類的生活中。早在公元前約3500年,古埃及人就會利用棉花纖維、馬鬃作縫合線縫合傷口。但是,臨床上的首次使用直到19世紀末才發生。在1886年,首例鋼片和鍍鎳剛治療骨折獲得成功。迄今為止,人體除大腦以外的各種器官都可以使用。
中國的生物材料起步相對比較晚,發展至今,仍存在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產品不足等問題。近幾年,生物產業的發展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生物產業被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而預期至2015年,該產業年均增長率會實現20%。
本期理財周報重點介紹生物材料在醫學方面運用以及相關的生物醫用材料研制和生產公司,其中包括冠昊生物、樂普醫療。
生物醫用材料產品占醫療器械市場高達50%
生物材料也稱生物醫用材料,是用于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的材料。在2000年5月份于美國夏威夷州Big-sland島召開的第六屆國際生物材料年會上,科學家們對“生物材料”一詞的定義為“是一種植入生命系統內或與生命系統相結合而設計的物質,與生命體不起藥理反應”。
目前,實際使用的生物醫用材料包括聚合物、陶瓷、金屬等人造材料和天然生物材料,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相關生物材料包括醫用金屬材料,生物陶瓷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材料、生物醫學復合材料等。
據相關研究調查顯示,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研制和生產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起步以來發展迅速,已成為一個新型產業。目前,我國生物醫用材料在臨床應用中主要用作醫療器械,其產品約占醫療器械市場的40%-50%。
而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治療機體組織和器官病變的比例增大,對大量優質的生物材料制品也會有更多的需求。
2012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也強調了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就包括發展生物產業,并且生物
醫藥產業是居于生物產業的首位。而國務院在2012年12月發布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則顯示:未來三年,生物產業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到2020年,生物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冠昊生物:專業“人體零件”供應商
也許你有想象過把動物身上的器官用來替換人體損傷的器官,但是人體的排他性讓你的想象戛然而止。
然而,在中國就有這么一家公司利用屠宰場丟棄的動物膜、骨、血管等,經過技術處理后賣給醫院,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公開資料顯示,廣東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再生醫學材料及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科技
企業。
公司使用的材料生產的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能很地修補和替代人體病變組織或器官,并誘導人體組織再生。
從公司的產品鏈來看,目前公司研發的三個膜類產品已經通過藥監局批準上市,正在研發的產品包括膜、管、骨/軟骨、肌腱/韌帶、蛋白質等類型,共二十多個產品,可廣泛應用于神經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骨科、燒傷科及整形美容等領域。
冠昊生物的創始人之一徐國風其實就是冠昊生物的學術帶頭人、首席技術官,同時也是中國生物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是國內外最早倡導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研究、倡導原位誘導再生的學者之一,擁有數十項中外專利。
他曾任暨南大學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負責人。其帶領的團隊由一批生物材料、病毒學、生物醫學工程、免疫學、力學、臨床醫學、高分子材料學等多個跨領域學科的優秀專業人才組成,同時還聘請了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國內外一流研究機構的權威專家為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而在研發費用上,公司也不惜下重本。據公司2012年年報披露,公司研發投入總額為2206萬元,較2011年度增長9.44%,占報告期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5.01%。
而從今年年初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為了保持和加大產品的技術領先優勢,加大了研發投入,更是導致了公司前三季度業績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該公司前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50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0.57%。
此外,冠昊生物的國家工程實驗室還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授牌“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成為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國家研發中心和產業基地,也是該領域在全國唯一的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擁有發明專利45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專利申請權31項。
公司正在研發的項目包括生物型組織補片、骨誘導型可降解吸收生物活性骨修復材料及產品、透明質酸,人工角膜等截至三季度末,各個項目都已經進行或完成了開展產品設計階段。
而公司三季報顯示,承諾投資額為3800萬元的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項目已經完成,而投入2020萬元的無菌生物護創膜高技術產業化工程建設項目的預定可使用的日期也設在2013年。
“無菌生物護創膜項目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該項目是個生產基地,可以用于所有的產品上。”冠昊生物證券事務代表趙軍會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我們醫院用的是冠昊生物的人工硬腦膜產品,主要是用于神經外科手術之后修補缺損。”廣州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一位醫生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除了神經外科外,冠昊生物的產品還適用于醫院的婦科、普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等科室以及美容院機構之類的下游市場。
“我們產品的原料來自屠宰場丟棄的動物膜、骨、血管,產品類型屬于生物可降解材料。因為原料相對廉價再加上公司擁有組織固定技術、多方位除抗原技術、蛋白質力學改性技術和組織誘導技術這四大核心技術對原料進行處理生產產品,所以毛利率比較高。”上述證券代表跟記者說道。
據申萬研究資料顯示,冠昊生物主打產品生物型硬腦(脊)膜補片自2006年上市以來,以其再生生物型材料優勢,迅速打破高分子材料的進口產品壟斷局面。2010年公司腦膜市場占有率快速提升至43%,成為國內腦膜市場第一品牌。此外,近幾年由于腦外傷增多,開顱手術量增長,也增加了人工硬腦膜修復材料的市場需求。預計國內顱腦修復市場未來將保持20%的年增長率。
樂普醫療完全可降解支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談到生物醫用材料和
醫療器械產業,除了冠昊生物之外,樂普醫療也是不得不提的龍頭企業。
作為國內領先的心血管病植介入診療器械與設備的高端醫療產品企業,樂普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的是冠狀動脈藥物支架、先心封堵器、心臟瓣膜、造影機等心血管疾病植介入診療器械及設備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也是2009年在深交所
創業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業之一。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人工關節年需求量約為100萬例、血管支架約500萬例、人工心瓣膜15萬例,但真正能用上的分別小于需求量的10%,市場空間巨大。
而作為亞洲最大的人工心臟瓣膜制造企業以及國內規模最大的藥物支架產品的制造商,樂普醫療無疑是抓住了中國市場缺口大這一特點,也緊緊抓住了這一機遇。
不過,從樂普醫療三季度的業績來看似乎不太樂觀。
公司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5017.70萬元,較去年同期增幅為26.43%,而營業利潤和歸屬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32322.42萬元、27471.34萬元,下降比例分別是14.47%和15.51%。
公司解釋稱,由于公司核心產品心血管藥物支架占整體銷售收入比例有所下降,使得相應的毛利率有比較明顯下降,而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同比均有一定的增加,導致了本期營業利潤和凈利潤的下降。
確實,公司將重心放在心血管介入支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上會出現盈利結構單一的問題,不利于公司競爭力的增強。
但從公司三季報公布的募集資金使用情況來看,公司正在完善自己的產品鏈和生產鏈上不斷加勁。
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發項目中,完全可降解支架、雙腔心臟起搏器、腎動脈交感神經射頻消融導管等產品都準備或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同時,2013年年初,公司控股了以制造、經營心臟起搏器及相關醫療器械為主的陜西秦明醫學
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為樂普醫療進入心臟起搏器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外,公司2013年7月以3.9億元收購新帥克60%股權。
據介紹,河南新帥克是一家集新藥研發、原料藥生產、制劑生產和行銷為一體的藥企,用藥領域涉及心腦血管、消化系統、抗感染、婦科、呼吸、精神藥物等。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并購有助于樂普醫療心血管一體化平臺的確立,制藥業務的加入能有效提升公司的長期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