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2/24 0:00:00 來源:
未知
2月23日,阿里健康發布聲明,宣布啟動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移交藥品電子監管網系統事宜,并回應了承接藥品電子監管網運維期間引來的眾多非議。此前,有醫藥連鎖企業就藥品電子監管網問題起訴國家食藥監總局,引發業內關注。
就在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剛剛宣布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的有關規定,同時對《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中有關藥品電子監管內容修正公開征求意見。自此,已經建設運行了10年的藥品電子監管系統將由藥品追溯體系建設取而代之。
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藥品電子監管碼風波暫平
隨著阿里健康發聲回應,關于藥品電子監管制度的前世今生及伴隨的爭議全貌也逐漸浮出水面。盡管藥品電子監管碼風波暫時平息,但未來藥品溯源監管體系將以何種方式存在,仍是業界討論的焦點。
據了解,藥品電子監管碼,是藥品包裝上的20位數字的條形碼,可以實現藥品從生產到流通各個環節的全程跟蹤。
2016年1月25日,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訴國家食藥監總局強制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屬于行政違法,應立即停止。電子監管碼存廢與運營方之爭一時成為焦點話題。
養天和稱,國家食藥監總局在未向公眾公開標準和程序的情況下,將藥品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交由阿里健康獨家運營,不僅違反了《招標投標法》的規定還涉 嫌行政壟斷。而允許阿里健康一方面經營網上售藥,一方面代表國家權力運營全行業數據(其還涉嫌銷售相關數據),屬于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和排除競爭,是對所 有藥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極大不公平。而且藥品電子監管碼屬于重復建設,將大幅增加社會成本,增加患者負擔。
隨后,同為藥品零售行業的三家上市公司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益豐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聯合聲明,反對現行藥品電子監管碼,稱“這一個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完全屬于重復建設的不良政策”。
北京市一中院最終以“訴訟請求不在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為由,裁定“不予受理”養天和狀告國家食藥監總局一案。
2月2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稱,決定暫停執行《關于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有關事宜的公告》中藥品電子監管的有關規定。同 時,國家食藥監總局對《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中有關藥品電子監管內容修正公開征求意見。基本方向是今后將建設藥品溯源體系,以實現藥品來源可查、去向可 追、責任可究。
藥品溯源誰來接單?
事實上,藥品電子監管工作已經推行了10年。2006年之后,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委托中信集團旗下中信21世紀承擔特殊藥品監控信息網絡系統 的建設與運維工作。2014年4月,阿里巴巴入股中信21世紀科技的母公司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同年10月,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更名為阿里健康信息技 術有限公司。
2012年2月底前,國家基本藥品全品種已全部被納入電子監管。2015年1月4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公告,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將境 內藥品制劑生產企業、進口藥品制藥廠商全部納入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同時,所有藥品批發、零售企業必須全部入網。至此,中國所有藥品全部被納入電子監管范 圍。
但電子監管碼從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爭議。實施電子監管碼所需要增加的各種運營成本,引來不少藥企的反對聲,質疑其存在必要性。
在阿里健康交出運營權后,誰將會“接盤”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據悉,食藥監總局計劃把藥品監管網移交給“第三方應該是專業從事IT服 務,但不涉及醫藥服務的企業”。但這個方案也因為資質能力的可行性而受到外界的質疑,有分析認為,從系統的設計水平到對龐大數據的處理能力等來看,能接單 的依然最有可能的是BAT這類互聯網企業。
阿里健康副總裁王培宇認為,雖然此輪阿里健康受到輿論質疑,但并不會改變阿里健康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以商業化的方式改造中國醫療基礎設施的決心和決定。
外界普遍認為,監管網運維權移交后,誰愿意來接這個“燙手山芋”仍是擺在食藥監總局面前的問題。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