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9/6 0:00:00 來源:
未知
中醫藥為什么要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貫徹和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
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的良好時機。
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是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現實需要,是保持我國領先地位的現實需要,是助推經濟動能轉換的現實需要。
中醫藥如何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發揮科技創新在中醫藥振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圍繞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推進。
堅持中醫藥科技創新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的導向。
加強產業轉型、促進成果轉化、構建創新體系、培養領軍人才、加強科學普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策規劃
作為一場國內中醫藥界的頂級學術會議,每年的中醫科學大會一定程度上都被看成中醫藥發展的風向標,而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大會的主旨報告。9月5日上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作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題為《發動科技創新的引擎,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主旨報告。
閆樹江指出,在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之際,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惠州開幕,必將對促進中醫藥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本屆中醫科學大會的主旨報告關注哪些內容,又釋放出哪些前沿信號?
南方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科技創新”成為本屆報告的主關鍵詞,貫穿始終。報告明確提出,通過發動科技創新引擎,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系統回答了中醫藥為什么要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以及中醫藥如何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兩大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 徐樂樂 羅銳
全面創新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主導作用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準確把握形勢,進一步增強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緊迫感。”報告指出,要貫徹落實好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的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中醫藥科技創新擺在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核心位置,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成果。
報告還詳細分析了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迎來的新機遇。當前,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廣泛滲透到中醫藥領域,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間的相互交叉、滲透融合,讓學界更加認同中醫藥、發展中醫藥,“抓住了就是機遇”。
報告提出,要適應這一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中醫藥全面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系統連續的覆蓋生命全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
何為治未病?“疾病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不能診斷為疾病,但身體發出 不和諧 的信號,說明人們處于疾病前的狀態,這時候就要干預和防控,這就是治未病。”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如是闡述。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谷曉紅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未來十幾年,慢性病在中國將出現“井噴式”爆發。這些慢性病大多數是可以預防或早期干預的。必須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將“末端治理”變為“源頭治理”。
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
2015年,中國中醫藥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其研究成果來自于葛洪著作《肘后備急方》所著制作工藝。這一偉大成果在本屆大會上被廣泛引述和討論。
閆樹江說,要善于從中醫藥中發掘靈感和成果,任何一個重大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有屠呦呦團隊在研發青蒿素中表現出來的安下心來、勇攀高峰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讓中醫藥更好地貫徹青蒿素精神。
報 告指出,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是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現實需要。當前,我國既面對著發達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發展問題,也面對著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衛生與健康 發展問題,同時要看到,現代科技的發展,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適應新需求,開展新實踐,形成新特色新優勢。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認為,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能產生原創成果。中醫藥學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
報 告指出,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既是保持我國領先地位的現實需要,也是助推經濟動能轉換的現實需要。特別是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國際醫學界和醫藥界都 把醫藥發展的眼光投向了中醫藥,這既是對我國中醫藥發展的重大機遇,也對我國發展中醫藥形成了倒逼優勢,“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 略被動,丟失發展先機,我們要做出更多原創發現,取得更多原創成果,始終掌握中醫藥科技創新的戰略主動和領先地位。”
同時, 當前,無論是升級傳統的中醫藥產業,還是發展新興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業,都需要科技創新引領推動,“我們必須緊緊扭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創新服務模式,創 新融合途徑,不斷增加中醫藥健康服務供給,產出更多更好能夠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的產品和技術,提升中醫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和顯示度。”
圍繞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推進
針 對中醫藥如何走科技創新之路,報告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中醫藥振興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中醫藥創新的各項工作目標就是要圍繞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推 進,發動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引擎,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把中醫藥打造為普及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作為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功能。
其 中,要把堅持中醫藥科技創新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的導向作為中醫藥創新重點。報告也提出了系列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理論創新,加大對中醫普及、傳統知識和診療技 術的保護和搶救,加快編撰中國醫藏,建立相關數據平臺,系統傳承歷代醫學流派,不斷吸取現代科技的先進成果,闡發理論內涵,研究關鍵問題,為現代醫學的發 展提供理念和哲學思維的借鑒,為解決世界醫學難題提供技術方法和思路。
同時,要用現代化的語言準確表述中醫藥認知生命的內在 規律,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新性轉化,促進中醫藥與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多領域的技術融合,在突破疾病、風險預測預警等關鍵基礎上下工 夫,在提高中醫藥的診治水平上下工夫,提升中醫藥在生命長周期、健康全過程的技術保障能力。
“互聯網+中醫”構建產業新業態
中醫藥產業發展也是本次大會關注焦點。
報 告強調,要加快推進中醫藥種植養殖等相關中醫藥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形成以中藥資源為核心的大成果、大品種、大產業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加大對中 醫藥診斷設備、治療設備和康復設備的研發,加強服務創新,要推進“互聯網+中醫”,開發中醫數字化和遠程醫療技術,推進中醫藥社會服務的網絡化、定制化, 推動中醫藥與養老、旅游、文化等行業的融合,創新融合途徑,創新發展模式,構筑發展新業態。
記者日前走訪廣東省中醫院了解 到,該院聯合康美藥業推出的全國首個“智慧藥房”已開始運行。醫院通過智慧藥房的系統,將患者的電子處方發送至康美,由康美完成藥品的調配、中藥煎煮與配 送,“患者以前在醫院繁雜的取藥過程,以及回家后煎藥的麻煩,可直接簡化成收快遞一樣簡便,只要在網上選擇“智慧藥房”的中藥代煎和配送服務,即可坐等送 藥上門。”“智慧藥房”的運用正是“互聯網+中醫”的生動體現。
策劃/統籌:陶然 黃沁 曲廣寧
喚醒沉睡在實驗室的成果
本次大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介紹的中西融合治療白血病的科技成果引起極大的關注。閆樹江結合這一案例指出,要促進成果轉化,實現科技創新同市場需求對接,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前沿性的類似青蒿素這樣的科技成果。
對此,報告指出,充分發揮中醫藥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建設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中醫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打破圍墻,組建聯盟,協同創新,實現優勢互補、協作共贏,打造一批一流學科,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同時,要培養領軍人才,加強科學普及。大力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把培育中醫藥領軍人才擺在突出的位置;要用人民群眾聽得懂、學得會、傳得開的方式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
據閆樹江透露,國家中醫藥局正在結合貫徹實施《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會同編制相關規劃,對“十三五”時期 的科技創新進行系統謀劃和設計。目前,相關專項規劃編制進展順利,已形成初稿,并充分征求了中醫藥系統的意見,下一步將盡快啟動實施一批科研項目。
報 告指出,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政策規劃,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和規律,完善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措施,創新中醫藥科研評價方法,更加注重同行評價,注重臨床效果 評價,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評價機制,形成適合中醫藥自身發展的評價體系。同時,探索新的機制,全面總結青蒿素發現的經驗,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