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6/12/15 0:00:00 來源:
未知
正值廣州中醫藥大學六十華誕,12月12日晚,由省總工會、省文化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舉辦的“中國夢·勞動美”廣東工人藝術團送文藝進校園活動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大學城校區大會堂舉行,省總工會、省教育廳、省文化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中醫藥大學等單位領導和來自廣州地區的1500多名教職員工和學生觀看了演出。
演出當晚,廣州中醫藥大學教職工舞蹈隊,身著炫麗的斗牛服飾,熱情激昂地表演了《斗牛舞》,展現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教職工勇往直前大無畏的的精神風采。“我們的表演隊伍有來自大學城和三元里兩個校區的職工,而且其中七個是退休職工,能整齊利落地完成表演和感受到現場熱烈氛圍表示很欣慰,很開心!”一位參演教職工告訴筆者。
晚會在全場演員和觀眾合唱《歌唱祖國》中圓滿落幕,整場晚會節目精彩紛呈,展現了積極向上的勞動者的精神面貌,為廣大勞動者打造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使其品嘗了這場文明、文化和知識的大餐。“很感謝廣東工人藝術團以及專業的表演者,讓我們觀賞到如此驚艷和震撼的表演!”
工會亮點
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
全方位關愛教職工生活
“廣東省先進職工之家”“廣東省模范職工之家”“全國模范職工之家”……這些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近年來獲得的榮譽,榮譽本身是工作的一部分,而對于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來說,他們的工作遠不止這些稱號。
據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介紹,近年來,在上級工會的指導下和學校黨委的領導下,該工會組織全校教職工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工作,同時,以教職工之家的建設,推進校園的和諧穩定。
不斷改善教職工福利
廣州中醫藥大學黨政領導每學期在基層單位工作調研中深入了解教職工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情況,對于教職工提出的問題都與學校工會工作結合起來考慮,或要求通過工會層面給予協調和解決。學校黨政領導對每年工會工作計劃、工會日常工作的開展也給予指導。
在工會組織的業余文體活動中,學校領導特別是校黨委書記黃斌堅持抽空出席各種職工活動,廣受教職工好評。校紀委書記、校工會主席張建華重視工會工作的制度建設,在學校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力戒“四風”的工作中,要求工會認真做好崗位廉政風險分析,并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
在學校的支持下,近年教職工生日慰問、秋季登山活動、春節慰問金等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在辦公樓教職工飯堂改建后,學校給予所有教職工(含校聘合同工)每月每人200元午餐補助以及420元的交通補助,通過學校財務途徑的其他節日慰問金也有較大的提高,通過這些途徑不斷改善教職工福利。
狠抓工會制度師德師風建設
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以教代會、工代會建設為載體,不斷完善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堅持召開校本部教代會、教代會聯席會議,審議教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大事;加強提案工作的組織和落實,近年教代會代表提案質量有較大的提高,在相關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下,代表提案得到很好的處理。
學校黨委也重視工會參政議政,支持工會負責人參加學校校長辦公會、列席學校黨委會。認真落實教育部《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結合該校工會教代會工作實際,制定并實施了《廣州中醫藥大學教職工代表大會工會會員代表大會工作細則(修訂稿)》。理順二級工會經費的使用管理,有效促進二級工會活動的正常開展。
與此同時,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以育人為核心,深化學校“三育人”工作。全校教職員工立足本職,積極參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實踐活動。
創新活動形式加強教職工交流
引領教職工健康生活,一要有制度保障,二要有活動的載體。近年來,在學校工會努力下,將每天課(工)間活動20分鐘、每周一個小時的文體活動時間通過下發文件方式給予制度化,為二級工會組織教職工開展業余文體活動提供保障。
除了組織好每年學校教職工運動會、登山活動、“兩球”比賽之外,近年來,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還結合大學城校區的實際,精心組織“冬季陽光校園行”,國慶教職工文藝匯演、歌詠比賽、三八教職工廣場舞比賽、綠色環保工藝手工制作比賽等,增添校園生機,豐富校園文化。
廣州中醫藥大學工會還發揮“廣東省教工中醫藥養生保健活動基地”作用,為學校專家學者開展中醫藥養生和健康心理科普講座。近年許多高校邀請該校專家學者舉辦養生或心理健康講座,擴大了學科專業的對外影響。
學府風采
廣州中醫藥大學:
雄踞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六十年
廣州中醫藥大學誕生于1956年,是新中國最早創辦的四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但溯其前身,則是創立于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這是我國近代史上辦學最早、設施最完備、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所五年制中醫藥學校,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興辦、發展和歸宿,是20世紀前半段廣東乃至全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歷史縮影。
六十年來,廣中醫人始終保持著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樹起了一座又一座豐碑,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醫療服務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一直雄踞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列。
新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的領頭羊
經過六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學校形成了以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支撐、以學科梯隊建設為關鍵,醫藥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中西醫結合的學科發展新格局。目前,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擁有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3個,其中省攀峰重點學科1個、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重點學科25個,是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兩所中醫藥高校之一,也是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唯一一所省屬高校。
在總結七年制辦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學校于2015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和承擔“中醫拔尖創新人才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高校,繼續引領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
廣東中醫藥強省建設的排頭兵
學校現有四所直屬附屬醫院,年門診量超過1100萬人次,相當于1/10廣東省常住人口,年出院總量達17萬人次,醫療綜合服務水平在全國中醫藥行業首屈一指。
附屬醫院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大力加強專科專病建設,形成了以50個國家重點專科為龍頭的專科專病技術群,輻射帶動了廣東省醫療綜合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
第二附屬醫院(即廣東省中醫院)是全國年服務患者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中醫院。第一附屬醫院是全國首批三級甲等中醫院和全國示范中醫院,也是全國年門診量超300萬人次的三所中醫院之一。
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先行者
多年來,學校一直與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合作開展抗瘧研究。由李國橋教授團隊研制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4代青蒿素系列復方抗瘧藥,被列為廣東省中醫藥強省建設重點項目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對外合作項目,更是被當作“國禮”贈送給許多非洲國家。
宋健平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科摩羅國合作實施青蒿素復方快速清除瘧疾項目,有效地遏制了當地瘧疾流行,實現了該國歷史上第一次瘧疾零死亡,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充分肯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簽署了中醫藥防治免疫性疾病研究的合作協議。第二附屬醫院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簽署了中醫藥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合作協議,與美國麻省總醫院簽署了在珠海橫琴建設麻省總醫院中國醫院的合作協議等,都是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先行者的姿態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