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9日開始,上海醫藥(601607.SH)和CVC Capital Partners(以下簡稱“CVC”)正協商聯手競購德國史達德大藥廠(STADA Arzneimittel AG)的消息在業界流傳。隨后,有消息稱復星醫藥也加入了這場爭奪戰。消息稱,復星醫藥的收購心態為,先單獨迎戰,之后隨事態發展而兩手準備,與CVC等收購基金再聯合競購。
兩位業界巨頭的動向迅速在行業引起高度關注。而出乎業界意料的是,兩巨頭迅速雙雙發布澄清公告。復星醫藥稱自己沒有相關收購計劃或安排。上海醫藥的表態則意味深長,稱“近期與多個歐美醫藥企業進行過初步接觸,目前沒有向包括Stada在內的任何一家公司發出過正式意向。”
巨頭們公告背后藏著的心思,讓這場“收購”傳聞撲朔迷離。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上海醫藥或與CVC協商并購史達德,CVC方面由德國團隊操盤,中國區由2016年加入CVC的中國區主管羅一參與。醫療健康領域是CVC資本關注的領域之一。
關于這一消息,記者試圖聯系羅一本人,未取得聯系。記者向上海醫藥董秘辦求證與CVC的接觸,上海醫藥稱,“這件事情不方便說,以公告為準。”
如果上海醫藥真有意競購史達德,并且成功,通過產品線的再度完善,上海醫藥的整體優勢和競爭力將再度提升。
這場“收購”傳聞中的主角上海醫藥,正在書寫其“出海”履歷。新任董事長周軍也曾表態要進軍歐美。
借資本出海
“上藥目前的確正積極做外延擴張,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如果有合適項目會考慮。”關于上海醫藥和CVC聯合競購史達德大藥廠的傳聞,CVC是否是主動聯系上海醫藥,董秘辦人員稱不方便透露。
這位工作人員還告訴經濟觀察報,每年帶著項目找上海醫藥的投行,外資、內資企業以“十”為單位計,“這樣的傳聞也不是新鮮的事情”。而至于哪一個項目能夠落地或者取得進展,要看實際情況……
上海醫藥董秘辦對于未來的國際化并購之路似乎非常篤定。恒瑞醫藥一位人士認為,這和上海醫藥的有錢、有眼光有關。2016年第3季度報告顯示,至2016年9月30日,上海醫藥期末貨幣資金120億元。上海醫藥董秘辦工作人員稱,上藥資金充裕,是一個出海并購的優勢。
上述恒瑞醫藥人士介紹,上海醫藥作為一家國有企業,承載著當地政府殷切的希望。中國希望打造千億醫藥俱樂部,扶持有實力、體量相近的企業集團迅速壯大,且到國際上去走一走。上海醫藥目前市值近600億,又是上海國資委旗下唯一的醫藥產業,當然希望上海醫藥挑起重任。
同樣,上海醫藥本身“多金”,且背靠有實力的國資委,自然會在國際市場中好標的物中挑挑揀揀,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企業去并購。
此次入鏡的德國史達德大藥廠,總部位于法蘭克福,是一家以生產仿制藥和原研非處方藥品為主的跨國企業,還是德國唯一的獨立仿制藥生產商。這家小巨頭還看中生物仿制藥市場,打算在這一領域發力。
2017年3月1日,史達德執行董事會公布了2016財年初步未審計經營業績。集團銷售額上升了2%,達到21.517億歐元,2015財年的銷售額是21.15億歐元。調整貨幣和投資組合效應的集團銷售額增長4%,達到21.8億歐元。
史達德正在謀求新興市場的增長。1996年史達德首度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005年外商獨資企業史達德藥業(北京)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公司在華經銷的主要品種包括史達功糖漿、瑞可糖漿、寶立康液等。
2015年2月,史達德藥業(北京)向CFDA提交了恩替卡韋口服溶液(化藥5類,新藥)的注冊申請,去年10月已制證完畢。這一產品,在審評的還有百時美施貴寶等企業,BMS申請進口注冊,恒瑞在15年已拿到批件。
是否向史達德發出正式邀約意向,上海醫藥方面還未給出明確信息。
在恒瑞醫藥人士眼里,現任上海醫藥掌舵者幾乎是為上海醫藥的國際化而來。
上海醫藥現任董事長周軍,于2016年10月到任。他到任時,上海醫藥4年換了4任董事長。事實上,周軍是兼任上海醫藥董事長之職,他還在上海醫藥上級企業上海實業集團任執行董事、總裁,負責產業購并和基建。
對于現任董事長周軍,上海醫藥董秘辦的評價是:“周軍在資本運作和融產結合上有豐富的經驗,能給上海國資旗下唯一的醫藥平臺走出去對外擴張,做好存量業務,提供資源和幫助。”
上任兩個月后,周軍就在“2016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對外透露他未來的規劃,未來3年到5年在國際化方面有一批新舉措。而國際化的抓手之一就是資本運作。
上海實業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資本運作史。通過大約35至40次收購兼并,形成了三大產業——醫藥、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我們想法是在將來資本市場和產業融合中起到作用。將資產組合不斷變化,通過金融投資,收購兼并,利用資本市場。未來也是一樣,通過兼并收購建立起我們的業務。”周軍稱,上海醫藥未來五年會在美國和歐洲建立基地,將收購兼并的前沿陣地放入歐美。
拓展新陣地
10年來,上海醫藥不斷在買買買。前八九年的并購標的主要集中在醫藥流通領域,也都集中在國內。相比復星醫藥以及其他醫藥集團出海并購紀錄其實并不算多。
上海醫藥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并購,是去年8月斥資9.38億元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Vitaco,進軍保健品領域。上海醫藥董秘辦告訴本報,“這絕不會是唯一的嘗試。”
更早些時候,上海醫藥其實也有幾次出海嘗試。2016 年5月,上海醫藥全資子公司上藥藥材與日本國日本津村(TSUMURA & CO)共同設立合資公司。上藥以現金出資人民幣3.06 億元,占合資公司51%的股權。而在2001年7月,上藥藥材就與日本津村和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資設立了上海津村制藥有限公司,上藥藥材占上海津村34%的股權。上海津村主要是為日本津村生產醫療用漢方制劑的中間體浸膏粉末,并從中國向日本出口。
2015年,上海醫藥通過子公司上海實業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參與天大藥業有限公司定向增發,以現金認購天大藥業此次擬發行的全部股份2.81億股,認購價格為0.39港元/股,耗資1.09億港元。上海醫藥稱,天大藥業增發是一次戰略性投資。上海醫藥通過此次投資,可承接國際優質高端保健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而天大藥業在香港、東南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及地區的營銷經驗及銷售網絡,有助于上海醫藥業務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今年2月28日,上海醫藥公告稱,其境外全資子公司上海實業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2000 萬美元參與投資設立美國白沛思創投基金第五期(“A. M. PAPPAS LIFE SCIENCE VENTURES V”)。上實醫科是PAPPAS第五期基金的基石投資者及有限合伙人。公告顯示,PAPPAS 第五期基金主要關注有關生物技術、特殊藥品、診斷、醫療設備、藥品配送等領域的投資項目。這是上海醫藥設立的第三個基金。
關于出海動作帶來的業績貢獻,上海醫藥董秘辦稱,“對于新設立的海外公司、基金類的公司,是一個工具,有可能會未來新業務增長帶來爆發式增長點,希望媒體和投資者給更多時間。”
上海醫藥在3月11日的澄清公告中,強調了國際化戰略,稱“國際化發展是公司十三五規劃期間的重要戰略舉措,公司持續關注海外優質資產的并購機會。”
“拓展新邊疆,聚焦大健康。”周軍在“2016上海國資高峰論壇”演講稱,“醫藥產業,它已經有一個中國地位,我們希望它將來有一個全球地位,所以全球地位概念需要保持10%以上增長達5年之久,上海醫藥集團如果順利,在未來5年成為世界500強企業”
老樹遇新機?
有近130年歷史的上海醫藥是上海國資系統的唯一醫藥企業。先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港交所上市,是A+H 上市公司。在2010年多項表現公司業績的指標達到巔峰后,近5年,上海醫藥的經營利潤與投資回報一直平穩增長,但估值一直沒有什么變化。上海醫藥近幾年的營收增長速度依然是兩位數,相比同行九州通(600998.SH)增速較低、但與國藥控股(1099.HK)、華潤醫藥(3320.HK)相當。
2016年前三季度,上海醫藥實現營業收入905億元,增長14.5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5 億元,增長12.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3 億元,增長11.1%。
去年前三季度,醫藥分銷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13億元,同比增長16.44%。毛利率6.00%。醫藥零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7.65億元,同比增長7.42%,毛利率15.44%。醫藥制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93.96億元,同比增長5.76%。上海醫藥預計全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大品種有25個。
醫藥流通正步入“寡頭時代”。今年年初,國務院醫改辦會同國家衛計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同時《“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政策也發布。按照規劃,要培育超過5000億元規模的醫藥流通企業。未來要形成3家年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的全國性大型藥品流通企業和25家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區域性藥品流通企業。
與此同時,大型流通商數量基本穩定,新入者基本很難打破市場競爭格局。無上游資源、無下游網絡小商業公司被淘汰,大型流通渠道商依賴自身渠道、體量優勢,通過兼并收購流通企業,進而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其實,在2015年,醫藥流通市場的集中度已經大幅提升。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行業前3名的市占率達到整體市場空間的1/3,且不斷提高;而前100名的市占率也達到68.9%。
上海醫藥作為流通領域前三的大國企,可謂有機遇。老大是銷售額超過2000億的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后兩位上海醫藥與華潤醫藥的銷售額不相上下,2015年全年銷售額接近千億。
醫藥分銷業務分為批發 (調撥)、純銷(直接面向醫院)和快批(面向基層與農村市場) 三類,其中醫院純銷需要建立自己的渠道優勢,進入壁壘較高,毛利率相應也較高。上海醫藥稱其分銷業務中61.42%來自純銷。
從區域市場看,上藥在上海醫藥流通市場的份額超過50%,穩坐頭把交椅。在華北地區,通過2011 年完成對中信醫藥實業有限公司的全資收購, 一舉進入華北乃至北京市場,并超過國藥控股,躍居第二。在華南地區,上海醫藥的市場份額為3%左右,但華南是全國第二大市場中,華南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2%。在東北及西南地區,上海醫藥也并沒有絕對優勢。
截止到2015 年底,公司分銷業務覆蓋省份已達18 個,共計20970 家醫療機構,其中三級醫院1271 家,占全國三級醫院的72.39%。上海醫藥稱未來將通過并購等方式將提升覆蓋省份的數量提升至26-28 個。
雖然醫藥商業獨占江山,但毛利率較工業差遠了。工業毛利在五成左右,重點產品的毛利率近70%。而商業板塊,分銷僅6個點,零售也不足20個點。
2009年,醫改分水嶺之年,也是上海醫藥主營結構分化執念。此前,其商業板塊毛利高達9成,此后不斷下降,同時工業板塊毛利則迅速上升。如今,從營收角度看,工業與商業的比例是9:1,但從盈利角度看,工業與商業比例幾乎是1:1。工業每年提供大量的資金流。這也是上海醫藥不斷尋求做大醫藥工業的原因之一。
2016 年4 月28 日,上海醫藥召開第一季度業績電話交流會。在回答關于研發相關問題是,上藥稱其研發主要投資于五個方向:惡性腫瘤,自身免疫,心腦血管,精神神經類以及代謝類疾病藥物。而按藥品種類分,上藥主要投資于三個領域:首先是創新藥,公司的小分子創新藥每年申報一個1.1 類的化藥,大分子每年申報一個全新的抗體藥物。其次是仿制藥,上藥的仿制藥品種豐富。還在中藥二次開發中有所投入。
另外,國資國企改革,或也是上海醫藥的發展新契機。今年2月份,上海國資委發布《上海市國資委黨委2017年工作要點》,擬在今年完成2-3家競爭類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推進5-10戶符合條件的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試點員工持股。
“上海醫藥整體上符合條件,我們管理層非常有積極性,但是什么時候操作,具體怎么操作,還要看上級部門。”上海醫藥董秘辦稱。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