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衛生計生委公布了《重慶市中醫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市將建立起功能更完善、特色更明顯、服務更方便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藥總體發展力爭達到西部前列和全國中上水平,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中醫藥服務,提升群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
2016年以來,重慶市中醫藥系統以人民健康為核心,堅持深化改革,提升能力,改善服務,繼承創新,不斷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切實提升了群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全市中醫藥事業呈現持續強勁的發展勢頭。
深化改革,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為了讓廣大群眾有地方看中醫、看得起中醫,重慶市持續深化中醫藥改革,著力強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該市穩步推進公立中醫醫院改革,2016年新增市中醫院和11所區級公立中醫醫院納入改革范圍,區縣公立中醫院除中藥飲片外,全面執行藥品零差率政策,積極推行臨床路徑和單病種付費。持續深化墊江中醫綜合改革試驗縣建設,中醫骨干“縣管鄉用”經驗被全國醫改辦納入典型經驗推廣。中醫系統積極參與分級診療改革試點,推進中醫藥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豐都、沙坪壩、渝北、九龍坡等區縣均建立起以中醫院為核心的醫聯體,積極探索中醫分級診療新模式。
據了解,圍繞中醫內涵建設,重慶市積極開展等級醫院評審和大型醫院巡查工作,2016年新增三甲中醫醫院2所、新增和復評二甲中醫醫院5所,督導醫院堅持中醫辦院方向,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改善群眾就醫感受。同時,開展中藥飲片管理專項檢查和處方點評,加強中藥飲片購進、保管、使用、配送等環節管理,促進中藥飲片合理使用。
2016年重慶市28個國家中醫重點專科門診人次和出院人數同比增長23.3%和20.8%,并新增市級中醫重點專科建設項目42個。通過加強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工作,6所區縣人民醫院通過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評審和復評。據統計,黔江區中醫院中草藥收入同比增長24.3%,永川區中醫院門診中藥飲片處方占比達35.9%,大足區人民醫院中醫藥服務量達本院總服務量的30%以上。
為切實做到“把中醫藥服務帶到群眾的家門口”,重慶市扎實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市9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9%的鄉鎮衛生院、78.4%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3.3%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全市建成基層中醫館833個。通過積極實施中醫藥健康管理,全市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50%以上。
順應形勢,服務范圍不斷拓展
重慶市通過印發《關于推進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服務的實施意見》,有針對性地出臺17條措施,積極開展工作試點,進一步鼓勵社會辦中醫,規范社會辦中醫。2016年,全市新批準設置民營中醫醫療機構46個,全市在冊民營中醫醫療機構達2191個,社會辦中醫漸成遍地開花之勢。
為促進中醫健康服務發展,重慶市放寬市場準入,落實鼓勵政策,創新監管方式,鼓勵各類資本投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支持社會辦中醫醫院與養老、康復療養機構開展合作,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市場在健康服務領域資源配置中的主要調節作用。
據介紹,2016年重慶市向國家推薦了該市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2個、示范基地10個、示范項目16個。創新中醫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墊江中醫院等中醫院開展中醫醫養結合試點。推進中醫“治未病”建設項目試點,全年開展中醫健康干預22.9萬人次。積極引導、規范、支持社會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開展現狀調查,培訓從業人員2812人次。該市南川區政府印發中醫藥產業等專項規劃,打造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和金佛山中醫旅游精品。武隆區制定中醫健康養生旅游規劃,提升中醫健康旅游形象。
“今年,我們將進一步豐富中醫藥健康服務內容。”重慶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人表示,通過制定面向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中醫治未病健康服務包,建設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啟動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示范基地、示范項目建設,推動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推進中醫藥養生、養老保健服務,開展中醫醫養結合試點。
同時,深入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于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做好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進一步加大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6個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宣傳中醫預防保健知識,擴大政策受益范圍,積極探索新的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當前,重慶市中醫藥系統正以貫徹落實中醫藥法和發展規劃為主線,以完善管理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和優化人才結構為重點,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重慶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進一步群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