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1/22 0:00:00 來源:
未知
■ 核心提示
10月下旬,杭州余杭的大手筆醫改引發關注。有媒體將其醫改路徑形容為“畫了一個圓圈”。
7年前,余杭區政府將下屬所有鄉鎮衛生院,作價7584萬元拋售予民間資本經營;7年后,政府又以近3個億的價格悉數收回。
當初拋售,是因為鄉鎮衛生院普遍虧損,員工吃大鍋飯,人浮于事,而有著工業產值500多億的地方政府又對其投入不足;如今收回,是因為衛生院民營化后,以藥養醫泛濫,民怨沸騰,且衛生部醫改要求:每個區縣必須要有公有的衛生院。
采訪中,郭清教授表示,希望余杭醫改在走完這個圓圈后,當地政府能明白醫療衛生還有它的公共屬性,尤其是對于公民的預防保健,政府必須花錢,必須承擔這個責任。如此,這個圈才不白畫。
余杭鄉鎮衛生院的回購行動自2008年12月開始,歷時21個月。
至今年9月30日,最后兩家愿意歸隊的衛生院與鎮政府簽下回購協議,至此一度放歸民營的28家鄉鎮衛生院,全部被收回。
約半個月后,新華社發布消息,認為余杭醫改7年路值得反思,而引起普遍關注。
10月28日,余杭區“市民之家”大廈5樓,衛生局局長辦公室,局長黃國林掩上門,拒絕采訪,一邊說“該講的我都講過了,再沒什么好說的”,一邊匆匆離去。
浙江省衛生廳農衛處一位副處長很能理解黃國林的心情。他說,報道余杭醫改等于在揭別人的痛處。
經濟強縣,衛生院普虧
2001年余杭財政收入12億余元,投入衛生院90萬,半數以上衛生院虧損,成為將其拋售原因
朱盛珍現在是黃湖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據她介紹,七年前拋售衛生院的那次改革,誘發因素是當年鄉鎮衛生院的大面積虧損。2002年時,余杭半數以上的區屬衛生院都處于虧損狀態。
朱盛珍是1998年中專畢業后,來到黃湖鎮鄉鎮衛生院的。當時,院里共有醫務人員19個,最高學歷就是中專,而大多數員工則轉自赤腳醫生。
在朱盛珍記憶中,當時衛生院基本沒什么醫療設備,只有一臺顯微鏡,一臺最普通的X光機,一臺九導聯心電圖機,“這些設備還都是對口支援的大醫院更新后贈送的。”
衛生院連年虧損,還在吃大鍋飯,普通醫務人員一個月900元上下,即使這點錢也會拖延,“經常這個月工資,要過上兩三個月才會發下來。”
這不是黃湖鎮衛生院一家遇到的問題。
徐步云,余杭區衛生局局長,他在一份“衛生院改制績效評價”中中統計,余杭區共有29家鄉鎮衛生院。2000年,有11家出現虧損,到2002年15家虧損。余杭地域差異東西部明顯,西部山區鄉鎮衛生院虧損最為嚴重。
在這篇文章中還顯示,當時余杭區財政用于衛生院房屋改造、設備購置等集體補助經費,每年90萬元。
“股份制改革前,鄉鎮衛生院自負盈虧,每年就幾萬元的補助,用于職工的人頭費,勉強過日子。”原黃湖鎮衛生院院長沈增福回憶說。
而余杭并不是沒錢投入衛生院,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改革開放后,多次躋身全國百強縣。2001年,余杭財政收入為12.81億元。2003年,余杭區工業產值577億元,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區)第20位。
“政府有錢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投入公共衛生。”杭州師范大學副校長郭清說。
郭清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專家技術指導組專家,從1986年開始,從事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研究。他認為,當時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不足,是因為沒把基層衛生真正當作一項民生工程。
“頂風”拋售衛生院
杭州市衛生局反對衛生院民營化,擔心改制后其無法承擔公共衛生職能;余杭依舊將其“拋售”
時任余杭區衛生局局長的徐步云記得,衛生院股份制改革是在2001年。
改制前,余杭曾派出官員到省外的宿遷和省內的溫州、蕭山等地學習考察。宿遷已于2000年將鄉鎮衛生院全部推向市場,并以價格取向為主,“誰出價高誰得”。 溫州醫改則推行衛生局內部持股。蕭山醫改,只把部分鄉鎮衛生院民營化。
為避免出現宿遷醫改中的“屠夫辦醫院”現象,余杭醫改規定,衛生院只賣給衛生系統內的專業人士。
“一方面想減輕包袱,另一方面也想盤活資源。”余杭衛生局長黃國林此前受訪時曾這樣解釋當初的改制動機。
當時也有反對聲音。原黃湖鎮衛生院院長沈增福就是當初為數不多的公開反對者之一。
“衛生局開會,我就好幾次公開質疑說,衛生院股份制肯定搞錯了。”當時29家衛生院,只有2家反對股份制改革,沈增福還曾寫信給浙江省衛生廳,表達不同意見。
沈增福說,當時反對,主要有兩點考慮,“衛生院搞股份制將增加老百姓看病的經濟負擔”;“股份制改革少數人賺錢,大部分人降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