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0/12/20 0:00:00 來源:
未知
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已經落幕,但影響力卻在持久釋放。四川除了簽下60個生物醫藥項目大單,金額73.37億元外,一系列收獲也被同時收入囊中中醫藥機遇的再認識等理念收獲,直奔產業鏈高端的產業收獲,林林總總。通過大會,一種信號正在強烈釋放四川中醫藥正在謀求“轉型”,蟄伏多年的傳統產業試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西醫的困境中醫的機遇
“西醫發展到現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11月25日舉行的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報告會上,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陳凱先直面西醫的困境。他解釋說,隨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出現,西醫遭遇史無前例的挑戰,治療這些病并不像以前“找到一個靶點,開發一種藥物,治療一種疾病”那么簡單。
西醫的困境,或許正是中醫邁步國際市場的機遇。陳凱先進而指出,基于豐富經驗基礎上誕生的中醫,對這些困擾人類健康的病癥,能達到許多西醫所沒有的療效。
20世紀末,75位諾貝爾獎得主匯聚法國發表《巴黎宣言》。《宣言》認為,醫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于健康的科學。這一觀點,正和中國先哲提出的“上工治未病”不謀而合。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西方對中醫的熱情空前高漲。2009年,澳大利亞頒布法律承認中醫的地位,目前已有南非、加拿大等八個國家承認中醫地位。
川內知名企業也都看到了這一趨勢。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生態城“跑馬圈地”,意圖把研發和生產基地拓展到沿海。要打開國際市場,降低物流成本很重要。一手忙“外”,另一手也在忙“內”。他們和江油市簽署協議,在江油建毒性中藥飲片研發及生產基地。“只做產業鏈的前端不行。”他們把眼光放在了“全產業鏈”。
跨越“藩籬”全產業鏈突圍
盡管機遇重重,但四川中醫藥走向國際還面臨著種種“藩籬”。
據統計,世界天然藥物市場年銷售額已超過160億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遞增。在世界天然藥物市場中,歷史最悠久的中藥只有不到10%的份額,往往以膳食補充劑和食品的身份上市,而非處方藥。
“中藥應作為處方藥被國際市場認可。”荷蘭應用科學研究組織生物醫藥博士王梅說。
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漢方醫學中心主任渡邊賢治認為,中醫藥受東方哲學影響,綜合、全面、動態地看待人體,有時對人體生理和病理的定義比較模糊,很難被西方生物醫學界所理解,這是阻礙中藥國際化的一個攔路虎。“陰虛、清熱,這些在國內中藥使用說明中常見的詞語,外國人很難看得懂。”王梅說。
“中藥標準還沒有與國際接軌。”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告知,標準化對中藥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限制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的瓶頸。
如何把機遇變成現實?省科技廳有關人士說,要讓中醫藥真正走向國際,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
為此,“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重點推動六大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工程、大品種培育工程、大企業培育工程、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工程、市(州)縣基地示范工程、中醫藥服務與健康工程。
全產業鏈突圍,成為“破題”之舉。
“兩只手”合力勾勒國際化路線圖
一方面,政府之手高位推動;一方面,市場之手探路先行,四川中醫藥正在勾勒走向國際的路線圖。
政府層面,與會21個國家的政府官員,知名專家學者在推動中醫藥標準化和國際交流合作上,取得廣泛的共識和積極的成果。在區域合作方面,吉林、廣東、西藏與四川簽署了中醫藥合作發展框架協議,甘肅、四川與香港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
同時,科技廳介紹,“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圍繞打造中藥千億產業的核心目標,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創新為動力,培育大企業、打造大品種,創立川產中藥品牌,推進中藥現代化、國際化進程。到2015年,力爭全省現代中藥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實現利稅200億元以上,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市場主體企業更是蠢蠢欲動。通過大會,在成果轉化、國際合作、風險資本等方面,簽署了“青蒿及復方青蒿素產業的非洲本地化”、“中醫師(美國)遠程再教育平臺”、“毒性中藥飲片研發及生產”、“CRO服務(新藥臨床研究外包服務)”等合作協議。
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一線藥,非洲,尤其是沙哈拉沙漠以南,每10秒就有一個孩子死于瘧疾。由于藥物昂貴,很多孩子得不到治療。
成都恩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下了該公司歷史上對外合作最大單。他們將和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一道把青蒿素產業在非洲本地化。“要讓非洲孩子吃得起藥,只有一條路本地化。”代勇代表恩威集團簽約,他先后多次去過非洲,認為那里是他們大展拳腳的地方。中國是青蒿素的原產地,恩威集團的想法是到非洲建基地進行種植,建廠進行生產,建網絡進行營銷。“我們不做簡單的原料提供商,全產業鏈征戰海外才能謀求價值最大化。”代勇說,全產業鏈“出國”,可以把青蒿素的成本降低到現在的20%,那樣非洲的孩子將擺脫瘧疾的影響。
成果盤點
推動中醫藥成果轉化
首次設置了“生物醫藥產業對接洽談暨重大科技項目簽約儀式”,共達成合作意向60項,金額73.37億元。通過項目發布、企業路演、對接洽談等,有效推動了科技與產業結合,有力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在區域合作方面,吉林、廣東、西藏與四川簽署了中醫藥合作發展框架協議,甘肅、四川與香港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在成果轉化、國際合作、風險資本等方面,簽署了“青蒿及復方青蒿素產業的非洲本地化”、“中醫師(美國)遠程再教育平臺”、“毒性中藥飲片研發及生產”、“CRO服務(新藥臨床研究外包服務)”等合作協議。
推動中醫藥生產和貿易
“數字中醫藥與教育技術信息化研討會”推出了“道地中藥材溯源系統”,以物聯網絡技術實現中藥材質量的全流程第三方監控。全國道地中藥材產業發展縣長論壇聚集了100多個道地中藥材主產縣代表,探討了道地中藥材的生產現狀、困境和破局之路,圍繞“中藥材電子商務平臺和現代化中藥材生產流通體系建設”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將對中藥農業生產和貿易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
在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創新性提出了中醫發展新的思維模式。如把詮釋學等哲學思想應用于中醫藥領域,應用哲學方法論對中醫理論進行現代詮釋,闡明中醫學所蘊含的科學理念、原理、規律的本質內涵;傳承了中醫藥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經驗,展示了中醫理論的研究成果和發展水平。
中醫臨床急控防治
在中醫臨床方面,展示了中醫藥防治慢性疾病及重大傳染病、以及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應急防控能力和防治成就,總結經驗為行業研究提供了參考。如中醫藥對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應急防控經驗等。
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
在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方面,充分展示了我國中藥材的資源優勢。首次展示了森林藥用資源的培育與開發利用研究成果,有利于森林藥用資源的培育與開發利用,擴大藥源,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環,保證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藥創新與產業發展
在中藥創新與產業發展方面,開展了中藥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成果的研究,同時開拓了創新中藥研發的新思路、新方法,如滿足臨床需要為根本目的的中藥新藥研究、面向臨床的中藥標準化研究、通過代謝組學方法研究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基于“功效-毒性-物質”的新型中藥質量控制模式、運用一測多評法進行質量評價等。
民族醫藥發展與創新
在民族醫藥發展與創新方面,開展科技部基礎專項“藏醫古籍整理與信息化平臺建設”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第一次開展了大規模的藏醫古籍整理,也是第一次開展的藏醫信息化平臺建設。同時,“名老民族醫醫技醫術學術思想搶救性整理研究”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搶救與保護了名老民族醫醫技醫術學術思想,是民族醫藥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