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10 0:00:00 來源:
未知
“
2010年1- 1
2月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平均上漲109%。”這是記者1月4日從中國中藥協會信息中心獲取的最新統計數據。
該中心稱,上述數據是在選取了全體代表品種
、并剔除冬蟲夏草等特殊品種后,統計而成,基本上能完全反映去年一年國內中藥材的整體漲幅。
2010年,受自然災害及全球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藥你苦”與“蒜你狠”
、“豆你玩”、“姜你軍”、“糖高宗”等成為網絡熱詞。而109%的漲幅正是去年中藥材“通脹”的鐵證。
記者同時采訪獲悉
,對于
2011年中藥材的市場行情
,目前業內多抱審慎樂觀態度
,認為在不出現大的疫情和災情的前提下
,基于價格及供需杠桿的作用
,2011年,中藥材價格整體雖還將處于相對高位,但同比2010年,漲幅將逐步回落。
藥材價格2年翻2倍多
來自中國中藥協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中有84%漲價,漲幅在5%到180%,冬蟲夏草、阿膠、西洋參、太子參等位列上升榜首。
該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中藥材天地網副總經理賈海彬告訴記者:“從2009年2月份到2010年12月31日,全國市場537種中藥材整體漲幅超過249%。”
這一數字的背后,即意味著老百姓現在抓一服中藥,比兩年前貴了兩倍多。本輪中藥材價格漲幅之大、頻率之快實為罕見。
在去年,中藥材漲價始于3月西南旱情,這一旱情直接導致了三七減產提價,4月部分中藥材產地天氣出現倒春寒,以及“一大戶囤貨惜售”的傳聞則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此后,中藥材漲價品種遍地開花,部分品種在資金操控下,紛紛刷新了藥市神話。
據業內人士介紹,去年若不是國家發改委嚴控藥材漲價,全年中藥材的漲幅或不止109%。
國內一家經營傳統中藥參茸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部分中藥材品種的市場價格漲幅一度超過3倍。其間,受中央調查組前往云南、廣東等地進行調研的影響,價格有所趨穩和回落。但一年下來,因中藥材普漲,其公司損失的毛利率總計“有好幾個點”。
中藥材上漲勢必會直接增加中成藥生產企業的成本,如何消化由此產生的成本壓力、如何盡可能地減小對行業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業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其實,國內中藥企業一直在向中藥協會反映漲價引發的成本壓力。這個問題,我們協會跟國家發改委、國務院醫改辦都反映過。由于中藥材本質上屬于農產品,在國內農產品價格出現上揚的形勢下,其價格不可能獨善其身。現在的矛盾是,中成藥的價格是管制的,無法有效轉嫁藥材漲價的成本。截至目前,受原料上漲影響的企業,尤其是部分品牌藥企已經出現了減產或停產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有可能影響到中成藥的供應。”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王瑛如是說。
據記者了解,2009年,在部分中藥材開始波動前,就有企業聯名向國家發改委提出希望借鑒石油、民航等行業的價格管理思路,參考采取“價格聯動”的建議,但一直未獲回饋。
去年,發改委價格司相關負責人一度曾公開表示,或考慮對中藥材實行浮動價格政策,但截至目前沒有任何試行的跡象。
一位業內資深專家向記者表示,受國家價格管理機制的影響,價格聯動訴求被采納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究其原因,一是,時下提“價格聯動”訴求不符合國務院醫改辦要求
藥品降價的大環境;二是,在公立
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全部實施藥品集中
采購的機制下,在一個采購期內,整個價格通常只能降不能升;三則與國家對藥品價格的管理亦有關系,目前中藥、西藥尚未分開管理。“中藥、西藥其實應該分開管理。天然原料的成本與西藥原料的成本不應一塊計算。很多中成藥原料,比方說三七,去年大旱,連續多年減產,已經是產量不足兩千噸了,還按照五六千噸來定價的話,廠家怎么能忍受得了。目前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國家應該對這塊做出改進。”該位資深專家如是指出。
低限投料催生質量隱患
時下,因國產基本藥物降價傳聞再起,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有近半數為中藥,這讓已經“死扛”許久的中藥
企業倍感壓力。
在“價格聯動”極有可能落空,降價風險高企的情況下,向內挖潛,壓縮日常成本,及投資上游產業,增加
藥材種植量,以提高自給率,成為“吃下黃連”的企業自救的主要方式。2010年,白云山、康美藥業均大手筆投資開建了新的中藥G A P種植基地。此外,一些擁有定價權的企業,如東阿阿膠則采取了提價、向下傳導壓力的做法。
但這些企業畢竟是少數,在原材料上漲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唯有低限投料,而這無疑將對行業和消費者的用藥安全造成傷害。
前述資深專家告訴南都記者:“目前,除減產或停產外,成藥企業若要繼續按照原計劃生產,一些企業只能用代用品或劣質的藥材。現在對中成藥管理這塊,標準比較單一,通常只監測其中一個含量。比如說雙黃連注射液,只測試黃芩苷。類似低限投料的做法,雖降低了成本,但也降低了質量。”
業界盼宏調大棒遏游資炒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通過正常手段轉嫁原料漲價成本,可行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的情況下,擠掉中間資本炒作的成本空間成為業內一些企業的新訴求。
“一直以來,業內都希望價格不再往上提,但實際來說,這個壓力,我們其實真的頂不住了。我們的價格與其他的連鎖只能夠同步。我們同行交流后認為,去年中藥材漲價確實會有資本炒作的比例,一些資本運作的人,在炒房受限后,把一些高端乃至普通的中藥材當成了炒作的對象,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情況。”廣東大森林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潔平如是對記者說。
記者注意到,目前業內的中小企業已多將希望寄托在了國家宏觀調控上,一些企業則希望2011年天氣情況會比較良好,漲價的步伐會逐步降下來。
杠桿效應或促漲幅回落
來自中國中藥協會的最新預測顯示,2011年中藥材的走勢,相對前10年來說,還將處于相對高位,但漲幅將有所回落。
“鑒于通貨膨脹已經到這個程度了,國內中藥材的價格還是會隨著整個國際國內的農產品價格的上升而處于相對高位,但是相比2010年漲幅一定會下降。之所以會有所下降,原因主要在于預計中藥材的需求會因高價而萎縮,包括成藥企業以及老百姓對中藥飲片的需求,現在抓一服中藥的價錢已經是兩年前的兩到三倍。但回落的前提是,不出現大的疫情和災情。”賈海彬如是預測。
有專家則向記者表示,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中藥原料生產、供應不夠重視的做法,亟待改變。即“以往,相關部門總是抓研發和自主創新等后端。但中醫中藥研究必須建立在原料的基礎之上。實際上,中藥材價格暴漲問題的根本原因很簡單:就是出現了疑似原料生產供應薄弱,中間環節太多的問題。在兩年藥材暴漲2.5倍的情況下,有關部門必須重視這兩個前端問題。”
相關新聞
廣州中藥材價格年末繼續“翹尾”
“太子參都已經漲到350-400塊錢一斤。”日前,廣州中藥材價格年末在繼續“翹尾”,來自中國中藥協會信息中心和中藥材天地網的監測數據證實了這一情況。
隨著冬令進補旺季到來,廣州中藥材的價格一路看漲,年尾漲幅更高高在上。這讓中藥企業也倍感成本壓力。此次漲價潮以太子參為代表。去年的進貨價為每公斤30元,如今已猛漲到約350元
/公斤以上,漲幅高達11倍以上。
對此,有專家指出,有關方面應加強中藥材市場經營秩序的監管,堅決打擊哄抬物價
、囤貨居奇
、自買自賣
、惡意炒作等種種不法經營行為,以促進中藥材價格回穩。
(馬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