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
,國務院連續頒布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等三個文件
,發布密度之大實屬少見。這既體現了政府深化新醫改的決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醫改的進展速度還不夠快,如基藥制度、公立醫院改革、多元辦醫等舉措,還未達到預期目標。
頒布上述政策的目的,是著力于消除阻礙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障礙;是為解決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由于配套措施短期內不到位導致衛生機構可能出現的收支缺口,運行出現的困難;是為在基本藥物采購機制上,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集中批量采購優勢,
招標和采購結合,量價掛鉤,一次性簽訂合同,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購成本,實現基本藥物安全有效,品質良好,價格合理,供應及時。
“十二五”規劃中提到,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還重點提出要增加財政投入,深化新醫改,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
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確保藥品質量和安全。這一點,新醫改方案中亦有提及,足見政府對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的重視。
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中,藥品的配送是非常關鍵的環節。要招標選擇社會誠信度高、質量管理好、控制產品風險能力強的企業來生產和配送藥物,保證藥物安全有效。這樣的指導方向,對
醫藥商業公司來說是非常好的機遇。
二是《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
此次結構調整主要明確了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區域結構和出口結構調整的任務和目標,并提出十余項相關保障措施,這標志著我國醫藥行業由“迅速發展”轉變為“平穩、健康發展”,有利于醫藥行業進一步明確前進方向。
同時,產品結構的調整使基藥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基藥生產龍頭
企業會從中受益。國家亦鼓勵新藥研發,新藥的研發創新將會出現新一輪高潮。
而組織和區域結構的調整,也契合國家鼓勵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的政策,行業整合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出口結構調整方面,國家鼓勵加快開展國際注冊和生產質量體系國際認證,建立國際營銷渠道,培育自主品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在境外投資設立制劑工廠,直接面向終端客戶,目的是加快國際化的步伐,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是《關于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藥品最高零售價格的通知》。
此次降價中,外企原研藥占據了近6
2%的比例,平均大約有19%的降價幅度。從公布的調整價格分析,一些原研藥的價格還是遠遠高于國產藥,普通的國產藥要提高競爭力,必須寄望于制劑質量的升級,而不是單從價格上考量。
從此次出臺的降價目錄來看,均是競爭較為充分的產品,大部分產品在終端市場上銷售價格已經低于發改委最高零售價,產品出廠價格離零售價格仍具有較大空間,由此可推斷,這對制藥企業業績的影響應該不大。而被降價藥品的生產商,可能會改變對這些品種的營銷策略,有可能把市場進一步下沉到基層醫療市場,也有可能傾向大批發。
此外,即將頒布的其他配套政策,特別是中國醫藥流通行業的“十二五”規劃等,也是值得期待且需相關企業深入研究的。
即將出臺的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是,到“十二五”末期,藥品流通企業中的骨干企業規模和行業集中度顯著提高,行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流通效率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升,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藥品流通規范有序,行業步入科學發展軌道。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藥品批發企業要加快兼并重組,做大做強,逐步提高行業集中度”。
未來推想
政策與制度對產業的指導作用不言而喻。
僅就目前正在試點的
醫院體制改革中的醫保支付手段而言,若全面實施預付制或按病種統籌、門診按人頭統籌等辦法,就會給疾病治療方案、處方結構帶來巨變。
醫藥行業若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國醫藥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會帶來行業結構的變化。而一旦政府定價目錄公示、新藥價管理辦法出臺,也會對市場現有格局不可避免地產生影響。
另外,若新版GMP、GSP、新版藥典以及節能減排等新政不折不扣地推進實施,還將直接或間接帶來醫藥產業資本化進度的加快。
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SFDA南方所、中國藥學會等權威機構的歷年統計數據初步預測,
2011年度醫藥工業總產值可能達到14500億~15500億元,增幅在23%~24%。
醫院用藥方面,2011年樣本醫院購入金額約1090億元,全國醫院用藥規模約5500億元。
零售市場方面,2011年藥品零售市場約為1950億元,同比增長約16%。
醫藥商業銷售方面,2010年1~7月,全國七大類醫藥商品銷售總值為2902.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46%,純銷售為1490.58億元,比同期增長4.74%。2011年,中國醫藥市場為8600億元,增幅為23%。
在對總體市場的預測中,還包括“新農合”的擴容
、醫保人數的擴容
、城鄉醫療救助與困難企業職工參保補助新增投入
、城鎮居民個人參保繳費新增數
、醫保資金結余率降低帶來醫保資金使用增量等可變因素的預判。
綜上所述,2011年以及未來幾年內,醫藥行業還將欣欣向榮,行業的朝陽,還將在2011年再次升起。
(作者系國藥控股高級行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