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17 0:00:00 來源:
未知
國家發改委網站3月7日公布“關于調整部分抗微生物類和循環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價格的通知”提到下調162個品種、近1300個劑型規格的藥品,平均降幅21%,預計每年為公眾減負100億元,這引發了廣泛關注。
此時,距2010年11月29日公布的抗生素、心腦血管等17大類藥品的大范圍降價,僅過去3個月。事實上,這也是自1997年以來國家針對藥品價格進行的第27次調整——過往數據顯示,歷次降價平均降幅均在15%~20%,部分藥品最高降幅甚至達60%左右。
但如此猛烈、高頻率的降價舉措,老百姓的感受依然有限,甚至有看病越來越貴之感。
“價格調整對整個費用控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確實是治標之策,解決看病貴,還是要深化醫藥體制改革。”國家發改委價格司醫藥價格處處長宋大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按照
藥品的市場渠道分布,我國80%以上的藥品集中在醫院,
藥店等零售環節僅占不到20%的藥品銷售——這樣的強弱勢力分布,導致購銷環節雙向壟斷的醫院,長期把控藥品銷售權。
而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嚴重依賴藥品收入,導致高價藥越高越好賣。業內人士認為,如醫改不從根本的
醫藥衛生體制上下手,即廢除以藥品收入供養
醫院運轉的模式,百姓對藥品降價的實際感受,永遠不會明顯。
宋大才指出,其實百姓能不能從降價中得到實惠,最關鍵要看費用。一個簡單邏輯在于,由于費用影響因素包括價格、數量和結構等多方面,在醫藥體制不分開的情況下,即便藥品價格有所下降,但用藥數量和結構發生相反變化——以前醫生給開3盒,現在改開4盒,費用還是不可能降下來,個人也不會有得到實惠的感受。
此外,不同人群對于降價的感受也不相同,同樣降幅下,具體到每個品種的降幅不一樣,一般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對降價的體會相對深刻。以上一輪降價中的抗菌藥物頭孢曲松為例,價格從90多元降到60多元,長期服用的患者可能感覺到降幅高達30%,而剛剛使用該藥品的人對降價的感受則不太明顯。
歷經27次降價,通過價格調控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依然難有效果。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宛西制藥董事長孫耀志認為,癥結就在于醫改必須改醫,如果不涉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根本,再降價多少次,也不會使老百姓得到實惠。(作者:王蔚佳)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