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25 0:00:00 來源:
未知
弗蘭茨·胡沫:羅氏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歐洲企業家圓桌會議成員,在葛蘭素公司、先靈葆雅公司等大型生物醫藥公司任職多年。
“在未來的5到10年,中國在生物醫藥方面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我們也希望參與其中。而要參與進來,我們現在就要和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大學合作。當中國的科研發展更加成熟的時候,我們可以排在最前面。”
他在發言的時候習慣摘下眼鏡,這樣顯得他的雙眼更有神。偶爾做諸如擦擦眼鏡、看看手表這樣的小動作,但這不影響他在傾聽時的認真。
實際上,對于羅氏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弗蘭茨·胡沫來說,中國已經絲毫不陌生。近幾年,他頻頻現身于上海,出席羅氏在中國一個又一個標志性活動:2004年,羅氏在上海建立了世界級水平的
藥品研究中心;2005年,羅氏又成立了采用國際
制藥行業最先進的技術和設施的高致敏生產基地;2007年10月,羅氏
藥品開發中國中心在上海成立。而就在不久前的11月1日,羅氏宣布上海工廠擴建,并在滬成立亞洲
藥品合作部。
瑞士羅氏公司于1994年投資4500萬美元,與上海醫藥集團成立其在華首家合資企業——上海羅氏
制藥有限公司,目前有22個創新
藥品在中國上市,產品群集中在抗腫瘤藥物、移植
藥品和抗病毒
藥品三大領域。不到15年,羅氏便在華率先完成醫藥價值鏈的布局,2008年預計銷售額達到30億元,純利潤達到3億元以上。
顯然胡沫對這樣的發展速度是非常欣喜又充滿期待的,尤其是在目前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下,羅氏公司在全球尤其是中國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胡沫博士11月1日在上海接受了媒體采訪,始終表達了這樣的信心: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羅氏在全球的一個重要戰略市場。“中國現在正在經歷一場醫學科學領域的革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造一些最先進的技術設備來吸引更多的全球科研力量流向中國。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工程,我相信未來20到25年,就會像美國的醫藥硅谷一樣,是一個效率非常高的市場。”
記者:現在每個人都在談金融危機,而且有人說金融危機會上升為經濟的衰退,根據您的經驗,對于一個公司領導人而言,目前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到目前為止整個
制藥行業還是不錯的,也沒有受到金融風暴太大的影響,羅氏公司有什么樣的應對策略?危機也會帶來很多的機會,現在對于
制藥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樣的機會?
胡沫:首先我想就這次金融危機說幾點。毫無疑問,我覺得美國和歐洲應該是處于衰退之中了,而且我認為這次的衰退應該說是非常深也是非常嚴重的,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幸免于難,沒有一個公司不受其影響。當然,對于公司或者國家而言,大家也會采取不同的措施,中國未來或許也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相對很多其他的國家來說,中國的應對方式或者說應對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中國已經通過推出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包括促進內需來應對這樣的一個環境。
另外,其實您說的也非常對,相對其他行業來說,
制藥行業受到這次危機的影響并不是十分嚴重,而且在整個
制藥行業中,可能羅氏
制藥受到的影響比其他公司會小一些。第一個原因是羅氏的產品——
藥品是用來應對一些嚴重威脅人類
健康的重大疾病,比如說移植、腫瘤疾病、病毒疾病等等,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也不會影響這些病人和患者所需要的治療,或者說高品質的治療。第二個原因就是羅氏
制藥保留了大量的現金,所以不像有些公司,完全依賴金融信貸市場來進行后續的發展。同時,危機也帶來了機會。毫無疑問,這樣的一次經濟危機對于像羅氏
制藥這樣的企業來說,其實會面臨很多的機會,比如說可能會有機會讓我們收購其他的公司或者其他的產品,或許在6~12個月之前大家不可想象的一些研究機構的項目,比如說我們對其他生物公司的收購或者是合作,將成為可能,我們也可以利用這次危機很好地發展。
目前我們可以繼續在亞洲,包括主要在中國的一些拓展計劃,所以我們的計劃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可能對于其他很多行業,包括對我們這個行業的一些公司來說,現在他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的計劃,因為他們可能沒有這么多的錢來應對現在的情況。但是對羅氏公司來說并非如此,所以我們還可以繼續在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發展,繼續為我們的
藥品合作部或者其他部門尋找機會。
記者:上海羅氏工廠擴建項目投入的資金是多少?在很多
制藥企業都在生產外包的情況下,羅氏為什么還要擴建?羅氏在華有診斷和
制藥兩個方面的業務,請問在中國這兩項業務的發展情況如何?哪個發展得更好更快一些?
胡沫:目前我們的投資大概的金額在4億元人民幣左右。但是,從張江廠區成立以來,羅氏
制藥在國內的投資已經超過了10個億的人民幣。
關于產品外包的問題,其實我本人是不太信任產品外包生產的,原因非常簡單,我覺得把生產外包出去的時候,其實對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就很難進行控制。對于我們這個行業,包括對于很多其他的行業來說,產品的品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的產品在全球銷售,如果產品品質很差的話,會影響到公司的聲譽,所以我覺得生產外包的風險還是很高的。特別是對于羅氏生產的產品而言,它所涉及的都是最先進、最高端的技術,所以我不是非常信任生產外包這樣一種方式。這就是我們為什么不斷擴展我們自己的生產設施的原因,我們在未來還會繼續這樣做。
我們中國的診斷部每年的增長率大概在30%到40%,相對于
藥品來說,診斷所占的比例是比較小的,整個全球的診斷市場也要比
藥品市場小。其實我們這兩個部門越來越多地相互聯系了,簡單來說,未來一個合理的醫療環境應該是在做出正確的診斷之后,再決定最佳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現代的診斷技術和診斷產品應該是最優秀的治療方法的前提。
記者:為什么要把
藥品合作中心放在上海,是不是因為有類似于日本中外
制藥這樣的合作伙伴?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相對于歐美來說,可能是一個相對可以保證一定增長率的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氏有沒有調整對中國的戰略?您剛剛也提到了,羅氏也在積極尋找一些并購的計劃,我知道諾華已經持有羅氏公司33%的股份,那你們有沒有可能被諾華控股,你們在尋找并購伙伴的時候,有沒有偏好,在中國有沒有什么意向?
胡沫:我先從最后一個問題開始回答,也澄清一下這個情況。羅氏大股東一直是一個大家族,而且這個大家族也會一直是我們的大股東,對于諾華所做的事情,應該說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至于為什么我們把
藥品合作部放在中國,這是因為我相信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非常快,而且也是現在創新效率最高的地方之一,我們看到中國大學當中有非常多的創新科技和創新的科研活動。在未來的5到10年,中國在生物醫藥方面會有非常大的發展,我們也希望參與其中。而要參與進來,我們現在就要進入,和中國的科研人員和大學合作。當中國的科研發展更加成熟的時候,我們可以排在最前面。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就投資美國的硅谷,現在中國可能是處于美國當時的情況,所以現在進入中國市場非常重要,現在就要和中國的科研人員、科學家們進行合作。說到第三個問題,我們在中國進行
藥品合作方面的工作重點,可能和在日本是不一樣的。在日本,我們主要是找到一家公司作為我們的一個合作伙伴,而在中國,我們的重點不是尋找一家公司,而是尋找到科學科研的項目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