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30 0:00:00 來源:
未知
新一輪基藥增補又至。3月16日起,目前全國增補種類最多的上海市規定,轄區內基層醫療機構只能在307種基藥目錄和增補的381種社區基本藥物內配備使用藥品。幾天前,吉林省也宣布了增補240個基藥品種的計劃。
與之形成共鳴的是產業界舞動的熱浪。3月18日,在廣州吉禮醫藥與中山大學聯合舉辦的2011年醫藥行業發展論壇上,業內精英就基藥制度下的營銷變局進行了激烈的智慧碰撞。就在此前不久,農工黨中央也就基藥制度展開了大討論。
增補潮涌現
2009年8月,國家規定允許地方在基藥目錄外再做增補,以滿足其實際用藥需要。此后,各地不斷推出基藥增補計劃。第一個亮相的江蘇增補方案,共增補292種基層醫療使用的基本藥物,并從同年12月起,全部配備和使用基藥目錄藥品,不再使用其他藥品。緊接著,寧夏、湖北、浙江等地根據自身實際,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基藥的比例。
此外,有些省份還進行了更多的探索。寧波在省級增補150種非基藥后,地市再增補50種。同年11月,株洲增補88種基藥。而兩廣的做法是,規定增補的數量和銷售額不得超過基藥使用總金額的30%。
“基藥市場放量已無懸念,尤其是增補品種給區域性藥企發展預留了空間。”盈天醫藥集團OTC事業部總經理楊澤的語氣很堅定。不過,他同時也直言:“增補品種劑型較新,且這些藥品的價格、毛利較高,醫院樂于使用,廠家樂于供應。因此,省級增補要防范過度使用的風險。”
“因為實施基藥制度后,一些常用藥不在目錄內,結果造成部分病人流向縣醫院,這與新醫改首診下沉到基層的初衷是背離的。而各地需求不一樣,其增補的品種構成差異性較大,且增補的數量、使用和報銷比例等方面的依據還很模糊,后續配套缺位,建立全面推廣體系等工作很緊迫。”楊澤指出。
基層市場并不簡單
針對業內反映“基藥數量和品種不夠用”的問題,衛生部表示今年將研究調整基藥目錄,并在此基礎上,適時啟動完整版基藥目錄制定工作。
消息傳出,業界卻并不輕松。廣州敬修堂藥業副總經理肖淋分析說:“由于進目錄意味著產品具有某種排他性的優勢,尤其是中藥獨家品種。現在各地紛紛開展增補計劃,市場潛力很大。不過,很多企業難以邁步。”
“難以邁步”源自對降價的預期。
“在量價之間,企業面臨考驗。基藥降價是遲早的事情。價格限定后,原料成本的上漲要求企業必須通過內部管理提升挖潛來解決,可持續發展壓力很大。”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認為。
“陷入兩難的還不僅如此,已在OTC市場有所作為的企業也很困惑。有獨家中成藥產品的企業,多年來在OTC市場耕耘,現在進入基層醫療市場,將面臨零差率的沖擊和醫保全額或部分報銷的沖擊。此外,怎樣在基層鋪貨也是一個現實的選擇。”匯仁集團營銷總監涂小明向記者坦言。
而基藥市場的環境還遠非這么簡單。值得注意的是,3月16日起,上海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實施零差率銷售的基本藥物中,有20多家外資或合資企業的拳頭產品,而且神經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等主要處方用藥領域均有外資獨有產品。
“外企逐步轉戰基本藥物,釋放的是一種信號。更深層次來講,基藥在處方藥領域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胡善聯認為,目前完整版基本藥物目錄制定已被提上日程,雖然還不能確定品類設置,但依臨床需要,對抗乙肝藥、兒童用藥、抗精神病用藥將會有所考慮。
營銷待轉型
SFDA研究所給出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民醫保支付所帶來的藥品市場規模達到2350億元。而從另一個現實來分析,目前農村人均用藥水平僅為25元/人,而城鎮卻達到1500元/人,在今年中央財政追加投入的背景下,這意味著未來基層藥市潛力巨大。
在楊澤看來,“從地方增補的品種來看,正折射出中國分散而多元化的醫藥市場格局。對藥企來說,重新思考銷售模式的創新是當務之急。”
楊澤分析指出:“基層報銷體制的改革和支付方式的變化,帶來了營銷模式的改變。農村第三終端量小、面寬、點多,在此過程中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要解決進貨問題。目前基藥的覆蓋基本上都是通過二級分銷體系,這是整個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因為在廣覆蓋中,配送企業的業務員其實就是你的業務延伸,抓住他們才有利于實現廣覆蓋。二是要解決藥房采購的問題。完成上述部署后,就可以對一些銷量有潛力的衛生院進行實戰推廣。”
對此,肖淋認為,應重視醫保、基藥的增補工作,從營銷的角度來說,要側重發展企業地方性公司的職能,加強分銷商的合作。產品線多的企業容易搶占先機,而小企業可以通過結盟或委托等方式進軍基層。
事實上,基層的變化也引發了商業企業對未來的構想。
中康福藥業董事長唐賢敏認為:“未來醫藥商業連鎖模式可能發展比較快。在基層,商業公司要么擁有很好的平臺網絡,要么有獨家經銷品種。基于此,我覺得工商企業應該加強合作,從新藥戰略、資本戰略和品牌戰略尋求共贏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