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3/30 0:00:00 來源:
中新浙江網4月8日電
本期主持張妍婷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醫生,他的名字叫扁鵲。有一次,扁鵲遇見蔡桓公說:“國君,你的皮膚有病,不治怕要加重了。”蔡桓公笑著說:“我沒有病?!北怡o告辭走了以后,蔡桓公對他的臣下說:“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便夸耀自己有本事?!边^了十幾天,扁鵲又遇見蔡桓公,他看看蔡桓公的臉色說:“國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間,不治會加重的。”桓公聽著很生氣沒有理他。再過十幾天,蔡桓公出巡,扁鵲遠遠地望見桓公,轉身就走。桓公好奇派人追趕問其因,扁鵲說:“如今國君的病己深入骨髓,無力可治了。”蔡桓公還是不相信。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連忙派人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往秦國躲起來了。不久蔡桓公便去世了。
“扁鵲見蔡桓公”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是教導我們面對危機要提早預防。而我們是否可以假設,如果名醫扁鵲注重一點溝通的藝術,站在國王的立場上去勸醫,很可能蔡桓公不會產生“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便夸耀自己有本事”的想法了。如果把扁鵲看成企業的員工,把蔡桓公設想成一個企業的老板,那么,透過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溝通”在企業管理中是何等的重要。
向“創業直通車”投來的求助信中,我們發現很多是因為沒有進行很好的溝通而釀成的苦果。身為老板每天都在與人“溝通”,比如:和員工溝通、和顧客溝通、和供應商溝通、和競爭對手溝通、和政府部門溝通等等,在企業管理中我們認為“有效溝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人際關系矛盾的產生。人和人的心里“冷戰”,用什么辦法去解決呢?
我們先看看3個典型案例:
案例一
某企業在開會的時候,老板說:“我今天這個薪資改革的想法,各位有什么意見和建議請各自提一下吧。”結果會場鴉雀無聲。為了打破尷尬局面,老板說:“那么今天的會就到這里,大家有什么意見不方便說,會后可以找機會和我談—下?!崩习迦f萬沒有想到,員工在散會后采取了各種方式“百家爭鳴”,他們采取的方式有:QQ抱怨、電話泄憤、聚餐聚會一起牢騷、郵件來往、手機信息頻頻發送“最近比較煩”……,而唯獨沒有采取的方式是“和老板直接溝通”。員工說:“我們敢說嗎?上次小張提了一個意見,結果有色眼鏡就戴上了……”
案例二
某公司舉辦“新產品發布會”,突然有一客戶氣沖沖地沖進現場投訴產品質量。員工小王措手不及,只有耐心聽取意見并記錄。在安頓好客戶后,小王就打電話給分管該片區市場的業務經理小李。
“好吧,謝謝你,小王,我立刻向香港辦事處主任匯報。”小李說。
“好的,我立刻向大區經理匯報?!毕愀坜k事處主任說。
“好的,我立刻向營銷總監匯報?!贝髤^經理說。
“好的,我立刻向副總經理匯報。”營銷總監說。
“好的,我立刻找分管質量的副總經理?!备笨偨浝碚f。
“好的,我立刻派質量專員去?!狈止苜|量的副總經理。
“好的,我立刻申請出差,差旅費申請要品保部經理批準,品保部經理出差了。”
……
在熱火朝天的匯報中,可憐的小王遲遲沒有得到公司的答復,只好一個勁地向客戶道歉,可是客戶因為沒有及時得到答復很惱怒。結果在公司開會的時候,老板公開說:“我們某些人,處理顧客投訴不靈活,不知道請他們吃個飯呀喝個茶什么的消除顧客的怨氣,錢可以回來報嘛……”
然而,此時的小王已經下定決心做兩件事,一是再也不管別人的閑事,不是自己的業務客戶一律不接待。第二件事情,決心再也不向領導匯報,因為匯報多了是給自己添麻煩。
結果幾個月后,老板在開會的時候又說:“我們有些員工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責任心,沒有顧客是上帝的概念,什么事情也不匯報,你們到底在想什么!!”你說做人難吧?!
案例三
某廠老板知道手下的二位副總經理為了工作產生了爭議,于是準備給他們調解一下。在周一的例會上,老板想讓兩個經理人化干戈為玉帛,于是語重心長地和一位副總說:“大家都是為了工作,不要對個人有什么成見,黃副總脾氣是急了點,你要原諒他嘛,他現在夫妻關系緊張,心情不好照常上班,應該同情他,上個禮拜我主動去看望他給他假期休息呀……”
此時的黃副總非但不感謝他,還分外惱怒,認為老板在眾人面前暴露了他的個人隱私……
本期坐診:中小企業創業指導師吳海峰
以上案例是很多老板都遇到過的,我們來分析一下案例一。為什么在會場上員工不愿意表達,而會后卻說長道短呢?
原因在于老板的心態。企業老板是否真的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廣開言路的心扉,員工很明白,企業是老板的企業。因此,老板需要積極地和員工溝通,“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即使員工不具備老板的創業素質,不表明他不具備軍師的能力,所以老板的“心態”決定了他以什么樣的角色去溝通。
從案例二,“始終沒有一個說法”的原因在于,我們的老板沒有策劃一個有效的溝通渠道。遇到情況,層層上報,流程繁瑣,溝通的方式不靈活,長此以往員工會“以不變應萬變”。老板不需要“被授權”去處理事務,而員工則需要一個做事情的“平臺”,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給員工一個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若一味怪罪員工“不去想辦法”,員工就會感到無辜,從此“沉默是金”。畢竟員工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可能和老板一樣。所以這個案例是在“溝通渠道建設”上出的問題。
溝通的渠道可以分為正式的渠道、非正式渠道。正式的溝通渠道適用于公司的決策、協調、研討、培訓等活動;非正式渠道適合談心、鼓勵、增進了解等等。
案例三中適得其反的“調解”原因很明顯是溝通渠道的“選擇”錯誤。本應采取“非正式”溝通的事情卻采用了“正式”溝通的方式進行。什么場合說什么話,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是大有講究的。假設,把“員工晉升和裁員”的重要決策在沒有“正式渠道”溝通前,就有“非正式渠道”——小道消息開始蔓延了,那么除了給老板帶來“謠言彌漫”、“人心渙散”的負面影響和矛盾激化外,還能帶來什么呢?因此這里講究的是“溝通渠道選擇”的問題。
溝通的關鍵是“解決問題”而不是“針對人”。老板和員工、部門之間、會議、提案、下達命令、商討計劃等環節的溝通都要做到有效,這些溝通都是有一定的藝術性的。溝通藝術十二字真諦就是“技巧、心態、傾聽、渠道、角色、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