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7 0:00:00 來源:
未知
導語:卷入“瘦肉精門”的雙匯集團,上周因其舉行的“萬人大會”吸引了眾多關注。但更吸引公眾目光的,是這一起事件與兩年前的“三鹿事件”極為相似——監管不力下,全行業多年奉行著的潛規則,突然被一家龍頭企業的偶然事件引爆。高度雷同的發展路徑,真的是純屬巧合?
一、“瘦肉精門”:潛規則的又一次爆發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潛規則,龍頭企業也“不能幸免”
此次遭遇“瘦肉精事件”的雙匯,是一家經歷了從國企到民企“華麗轉身”的企業。但“瘦肉精”事件的曝光,卻無非又一次認證了“天下烏鴉一樣黑”的結論:除了比別的企業規模大一些以外,作為龍頭企業的雙匯也并未能排除在行業“潛規則”以外。
有人調侃,投放瘦肉精本來就“不是國家機密”。雙匯事件的曝光,不過讓人們手中的又多了一份證據。而此前,媒體甚至早已輕輕松松地舉出這個行業的“劣跡”:以人尿冒充“尿檢”、每頭豬花2元錢就能買到“三證”(豬肉在進入市場前的證明),再花上100元打點查站便可一路綠燈送到定點屠宰場。
“代人受罪”說言過其實,雙匯作為涉事企業本身責任無可推脫
事件曝光后,雙匯年過七旬的掌門人萬隆不斷強調,瘦肉精是他人所為,雙匯集團高管始終強調自己是“代人受過”、指出生豬養殖業秩序混亂和動物檢驗檢疫標準“過于寬松”才是“罪魁禍首”。但強調別人的責任,并不意味著自己沒有責任。公眾依稀記得,三鹿也曾經得出類似的結論,指責“向鮮牛奶中摻入三聚氰胺”的不法奶農才是造成嬰兒患腎結石的“真兇”。
“瘦肉精事件”固然有監管的問題、也有行業自身問題,但正如雙匯自己承認,“瘦肉精”是上游產業鏈中養殖環節出現的問題,雙匯的豬源是在流通環節因為把關不嚴流入的。如果雙匯一心要證明“被違法的養殖戶坑害”,它很可能需要列舉兩方面證據:一是根據此前自己和送豬戶簽訂的《質量保證書》索賠(以證無辜),二是證明自己對于行業內偷放瘦肉精的潛規則不知情。但從目前來看,除了道歉以外,雙匯依然舉證艱難。
二、雙匯的“無奈”
瘦肉精檢驗幾乎撞上所有質檢難題,選擇“自凈”不如選擇“合流”
正如雙匯要證明自己清白將很不容易,要根除瘦肉精也將是個艱難的工程。經濟專欄作者葉檀就略帶調侃地寫道,瘦肉精檢驗“幾乎撞上了中國所有的質量檢測難題”。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中國每年出欄生豬大約6億頭。如果要對每一頭生豬都進行“瘦肉精”檢測,檢驗成本將高得驚人。
抽檢則為所有人找到了退路。在與食品安全監管有關的農業、畜牧、質監、工商、衛生等各個部門,幾乎所有監管環節都采取了抽檢辦法,“漏網之魚”自然難以避免。這也是雙匯一開始所標榜的“頭頭檢”的背景。在很多行業,質檢的責任實際上落到了企業的頭上,實際上更多依靠企業的“自凈”。
萬隆:全行業全檢一年花費6000多億,“代價太大了”
“自凈”畢竟是有代價的。國家規定的瘦肉精抽檢比例是1%、3%、5%,但只要不是100%的檢驗,即使抽檢了10%,另外的90%也很難保證沒有問題。可是在各行各業,幾乎難有一家企業,其實力雄厚到足以保證100%的全檢。一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行業內資深人士甚至透露,很多企業甚至根本不查瘦肉精,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在成本壓力下,選擇“合流”往往比選擇自律誘惑得多。在包括曾經出過事的肉類加工業和奶業等傳統行業,“普遍違法”都隨處可見。萬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如果全行業都進行全檢的話,一年將花費將高達6000多億元,而這只算屠宰環節。如果養殖環節也如此檢驗,費用還要翻番,而“這個代價太大了”。
即使企業做得夠大,也未必能擺脫行業潛規則
雙匯集團那名謙卑的掌門人萬隆每次受訪,都必將“我就是個殺豬賣肉的”作為口頭禪,著意說明雙匯“只殺豬不養豬”。雖然儼然已是行業龍頭老大,雙匯卻始終沒有涉及成本高、風險高的生豬飼養業,濟源出事后,集團也將靶子指向上游農戶供應的“問題豬”。可是,要部分解決肉源問題,加工企業很可能不得不考慮自建養豬場,問題是,他們真的能做到嗎?
據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郭會勇分析,相比新希望、中糧等企業,包括雙匯在內的加工企業在上游建設方面其實很不給力。在中國,“公司+農戶”依然是肉類加工業采用的主要模式,在發現問題豬得河南省,“有一半以上處于農戶自養狀態”。就像奶業企業遭遇的眾多難題,企業要大比例建養豬場,要不拿不到地、要不成本吃不消,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基本不現實。
三、太大而不能倒
“賣雙匯也不能賣老萬”,出事了也要“硬著頭皮上”
在3月31日雙匯在河南漯河市體育館內舉行的萬人職工大會上,漯河市市長、副市長等政界人士也出現在現場。雖然雙匯控股權早已從地方政府轉到外資手中,這家2010年銷售額500億的企業,依然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產值、稅收和就業。此輪風波中,當被問到何時退休時,雙匯年邁的掌門人坦率地答道,“漯河市委、市政府要求我當終身董事長,表示‘賣雙匯也不能賣老萬’”。
出事前的雙匯濟源,也是漯河當地“利稅大戶”。據媒體報道,雙匯對漯河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高達60%以上。出事以后,萬隆在談及企業受到的影響之時也指出,3月份(企業)減少各類稅收8500萬元,“給地方財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他信誓旦旦要增強的安全管控措施將給他的企業增加3億多元的成本。對于這個負擔,雙匯也表示“自己能消化的盡量消化。”
食品安全違規沒有“殺無赦”,不能因潛規則“扳倒”一家大企業
和包括“毒大米”和“地溝油”事件在內的其他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角相比,像昔日的三鹿、今日的雙匯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的結局,往往更難預料——這要看地方政府有沒有“殺無赦”的決心。震驚全國的“毒奶粉”事件,在經歷風風雨雨后,三鹿集團也僅判處罰金4937余萬元,被告人、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被判無期、罰金2000多萬元。18個月后,三聚氰胺超標奶粉“重出江湖”。
瘦肉精事件曝光后不久,河南官方宣布控制32名涉案嫌疑人員,其中28人后來受到了處罰。然而,更高級別的調查報告卻顯示,政府調查和打擊的重點,實際上只集中在上游制造銷售添加瘦肉精環節,對雙匯企業幾乎沒有涉及。瘦肉精事件后,雙匯曾一度臨時停牌,但就在停牌當日廣發證券即表示,如果使用“瘦肉精”飼養生豬是行業潛規則,事件將不會對雙匯產生持續影響,而只會因消費者的顧慮而在短期收入和股價上有一定負面影響。(出品:網易新聞另一面 編輯:陸曉茵)
結語:雙匯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三鹿”,不取決于這家企業有無改過自新的誠意、甚至不取決于責任各方能否被繩之于法。當全行業都在默默地靠潛規則盈利,當一家龍頭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盈利單位,我們該指望它“潔身自好”、抑或要求它繼續為地方發展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