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27 0:00:00 來源:
未知
“藥品供應鏈體系建設反映了全球藥品流通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是我國藥品流通企業必須予以高度關注和今后努力發展的方向。”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向欣在第65屆全國藥品交易會上如是表示。
4月21日,由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主辦,國藥勵展承辦的“2011全球藥品供應鏈體系建設高峰論壇”在蓉舉行。來自醫藥批發行業百強企業、零售百強企業以及現代物流等眾多行業領軍企業代表參加論壇,探討如何構建和完善我國藥品供應鏈體系,以及流通企業在這一體系中如何作為。
流通 供應鏈體系的關鍵環節
廣州醫藥旗下的銀邦醫藥規模不大,卻得到百特公司的青睞,原因就在于銀邦醫藥能夠做到為患者馬上送藥上門并提供貼身服務。“這就是流通企業在供應鏈體系中的作用和價值。”一位專家如此評論。
“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或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渠道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個功能網絡。在供應鏈中,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被連接成一個整體,不僅實現了產品、信息、資金的流動,同時還實現了價值增值。”向欣說。
在向欣看來,在同質化競爭的時代,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成為重要的競爭手段。通過全面優化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企業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庫存,進而降低成本,獲得價格優勢;還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高運作質量,擁有穩定市場。
“藥品流通行業是整個藥品供應鏈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一頭連著藥品生產企業,一頭連著醫療機構和患者。藥品批發、零售企業都是供應鏈的重要主體,承擔著供應鏈中不同環節相互關聯的重要職能。他們相互之間及與藥品生產企業、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程度,決定著供應鏈的發達程度,也體現著供應鏈的增值能力。”向欣說。
這一點對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來說,頗有感觸。在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王杉明顯感受到醫院醫藥物流面臨的挑戰:首先是供應商、配送商繁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有40家供應商、42家配送商;其次是醫藥物流流水金額巨大、內部配送效率低、透明度低;第三是對于所有藥品,醫院難以做到全流程的溯源、追蹤和管理等。
“僅藥庫管理每年接近1000萬元的費用。”王杉表示,“目前醫院需要的不僅僅是藥企的支持,而是批發企業提供信息化接口,實現整個供應鏈控制。”
現狀 先行者熱情高漲
顯而易見的是,現代醫院管理已經對醫藥流通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很多醫藥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還是采用傳統的商品購銷模式。分析人士指出,我國藥品供應鏈較之發達國家,乃至國內其他行業都有較大距離。
一是缺乏大而強的藥品供應鏈核心企業,行業集中度低。我國藥品批發前三強僅占全國銷售總額的20%,零售前三強僅占全國藥品零售市場銷售總額的5.59%,行業集中度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二是醫藥流通企業信息化水平落后。在發達國家,供應商、批發商、零售商能通過網絡實現信息共享,數據能夠快速、準確傳遞,大大提高了庫存管理、裝卸運輸、采購、訂貨、配送、訂單處理等自動化水平。而在我國,信息技術的運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的物流信息系統缺乏相互鏈接和共享,發揮的作用有限。同時,由于缺乏統一的藥品編碼,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分別制定自己的物流編碼,互不兼容,自成體系。
三是藥品流通行業成本高、效率低。我國藥品流通行業費用率高達7%左右,美國和日本的費用率只有1%~1.5%。
不過,我國醫藥流通領域的先行者已經開始積極實施企業流程再造,探索新的經營模式。
2009年12月7日,“南京醫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浮出水面,南京醫藥宣稱擬聯合南京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南京醫藥藥品營銷有限公司打造成全新的物流子公司——南藥供應鏈公司。
2009年12月8日,“蘇州上藥供應鏈有限公司”在蘇州掛牌,其出資方是當時正處于重大資產重組中的上海醫藥集團和蘇州當地專業物流公司——蘇州物流中心。
就在今年4月23日,華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要為旗下4家控股子公司擔保,其中一家就是“華東醫藥供應鏈管理(杭州)有限公司”。
還有像北京醫藥股份等企業正在實施的承接醫院藥房物流服務的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果。即使像號稱要做基本藥物專業配送商的九州通,其北京分公司也已經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低值耗材的采購、配送、庫存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共識 改賺差價為服務上下游
“所謂供應鏈建設,首先是醫藥流通企業必須轉換經營模式,從傳統賺取進銷差價的方式轉變到為上下游提供全面的服務。”廣州醫藥有限公司總裁于景輝說。
而這一點也得到聯合博姿公司生產商關系總監莊凱龍的認可。他表示,在歐洲,80%的藥品銷售是通過藥店完成,藥品批發只有一級商。傳統商業模式就是藥品從廠家到批發企業到藥店。但是隨著政府監管力度的加大,以及醫療購買方對于降低成本的要求,還有像DHL、聯邦快遞等物流公司、從事家庭護理等專業機構想在傳統醫藥物流中分一杯羹,傳統批發模式日漸式微。
2007年,聯合博姿完成了從傳統批發企業向醫藥服務企業的轉型,對外號稱提供“整體服務模型”,其內容包括針對基層醫療機構的電話營銷、合約銷售、提供信息和培訓、疫苗的分銷、患者服務等。利用電子信息系統,患者實現了足不出戶就能收到聯合博姿送達的每日所需藥品。
“在歐洲,很多生產制造商可以將產品直接賣到社區甚至患者的手里,醫藥流通企業可以做的不再是運輸和配送,而是為這些生產企業做好客戶服務。”于景輝解釋說,“比如說社區有老人需要某種藥品,當這個信息反饋到廠家后,廠家就委托商業公司將產品送到老人家里,包括幫助老人進行家庭護理。”
“歐洲的現在就是我國醫藥流通企業的未來。醫藥批發企業單純靠進銷差價將會難以生存,未來的趨勢必然是靠深度服務來取勝。醫藥流通已經出現多元化態勢。”于景輝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