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4/27 0:00:00 來源:
未知
近日,中國科協發布了2010~2011年度所屬22個一級學會組織進行的學科發展狀況研究和推薦項目的重大進展、成果。其中,藥學、藥理學、生理學、毒理學、心理學和麻風病學6個醫藥相關學科進展呈現喜人態勢,分別在大流感疫苗研發、帕金森病藥物研究、神經變性病研究、創建藥物安全評價體系、建立軍人醫學與心理選拔系統及標準、麻風病易感基因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學科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藥學:創新藥物研發縱深推進
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王曉良介紹說,目前,我國醫藥行業總體保持快速增長,規模不斷壯大。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分子生物學、分子藥理學、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科學、理論和結構生物學、信息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與藥學學科的交叉、滲透與結合日益加強,我國藥學科技工作者利用其他各學科的技術及研究方法服務于新藥研發,發現了一批針對重大疾病的先導化合物和候選藥物,在藥物作用機理的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重大疾病相關基因及蛋白功能轉化領域取得了新進展。我國現代創新藥物研究的學科領域框架和技術平臺體系已經基本構筑,顯著提高了我國創新藥物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水平,為我國創新藥物的前期基礎性研究快速走向國際前沿提供了基礎。
以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為例,世界上銷售前10位的生物技術藥物,我國已能生產8種,已有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技術藥物和疫苗獲得新藥證書,表明我國生物技術藥物研究已步入自主創新開發的新階段;在新型藥物遞送系統研究方面,我國緊跟國際先進水平,在納米給藥系統和納米藥物制劑領域取得顯著成績,“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新制劑與新釋藥系統技術平臺”已通過評審;在海洋藥物領域,我國已成為國際上制備新穎結構海洋天然產物最多的國家,我國科學家已從不同海洋微生物菌株中獲得一系列具有新穎骨架結構的活性化合物,為微生物天然產物及其藥物先導化合物的深入研究開拓了方向。
藥理學:創新基礎研究
最近兩年中,我國藥理學家緊緊圍繞藥物作用相關的藥物靶點進行了藥物靶點的發現和確證研究工作,發現了一些具有藥物靶點特征的功能蛋白質,圍繞一批具有良好表現的生物大分子進行了深入研究,證明了一些生物大分子作為藥物靶點的可能性。此外,對于藥物作用機制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疾病過程中藥物多靶點相互作用和藥物治療作用的多靶點模式,為新藥的發現和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藥理學會理事長杜冠華教授說,圍繞臨床藥物治療學進行的臨床藥理學研究、新藥臨床評價研究、藥物相互作用研究和藥物不良反應研究均也取得積極進展,針對藥物作用的特點和我國人群的特點,開展了基因組藥理學研究,為國人科學合理用藥奠定了理論基礎。其中,臨床藥理學不僅研究能力和條件有了大幅提高,而且一些研究已經與國際接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和藥物治療學研究逐漸受到重視,具有重要臨床使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圍繞新藥的藥物評價模型研究、藥物作用機制研究、新的藥物作用理論和藥物安全性評價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我國的藥物代謝研究在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上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是對一些具有顯著特點的藥物代謝評價,如晶型藥物、生物技術藥物以及新型制劑的藥物,都取得重大進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逐漸與國際標準接軌。
此外,中藥藥理學發展迅速,針對中藥注射劑開展的安全性研究,為中藥注射劑的合理應用提供了實驗基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下進行的中藥復方代謝研究,在代謝機制、相互作用、多成分代謝特點和方法學方面均取得進展;中藥與系統生物學、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結合,擴展了中藥尤其是中藥復方研究的思路;中藥作用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有了密切結合,使新的理論和藥物研發同步前進,組分中藥、有效成分組等新的概念和相關藥物研究均取得重要進展。
生理學:目標“頂天”、“立地”
我國的生理學研究可以追索到80多年前。新中國成立后,特殊是最近五年來,由于國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技政策的保障、國內年輕人才的成長和國際高水平人才的回歸、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等因素,中國生理學在“十一五”期間有了飛速發展,形成了多專業領域百花齊放的局面。
《2010~2011生理學學科發展報告》中指出,就目前而言,我國生理學研究在整體上與國際研究基本保持同步發展。在基礎研究方面,神經生理、循環生理、內分泌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生殖生理等已經達到了與國際同行并駕齊驅的水平,部分工作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比如,在神經生理領域,我國感覺系統的研究與國外差距不大,某些領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尤其以視覺、痛覺和聽覺的研究較為突出;在循環生理研究領域,我國在國際上最早發現并提出H2S是心血管調節的新型氣體信號分子,其對整個心血管穩態調節作用具有普遍性意義。
不僅如此,在生理學學科中偏重應用研究的領域,如運動生理、中醫生理和應用與比較生理不僅加強了基礎研究,還重視了滿足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的工作。我國的應用生理與比較生理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方面,在高原醫學、極地醫學、航天醫學、航海醫學、航空醫學、勞動作業醫學等領域,緊密結合我國實際,為我國在這些領域沖擊世界先進行列保駕護航。
我國生理學今后發展的關鍵是如何實現“頂天”、“立地”,即在科學前沿上引入高技術、新思維,開展能夠在國際一定范圍內起到引領作用的工作,研究成果能在國際生命領域高端刊物上發表(頂天);同時,緊密結合國家需求、發現需求、創造需求、引領需求、滿足需求,為國家的經濟、國防建設和產業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立地)。
直擊此次發布的重大學科進展
藥學(中國藥學會推薦):
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評中心、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完成的“大流感(H5N1、H1N1)疫苗、診斷試劑研發和評價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創建了大流行流感疫苗和診斷試劑研發和質量評價關鍵技術和新方法,在人禽流感H5N1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診斷試劑研發中成功應用:1.首次引入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評價毒種的遺傳穩定性,檢定了反向遺傳學技術制備的H5N1和甲流流感毒種,從源頭上保證了疫苗的質量和安全;建立流感佐劑疫苗體外效力檢測方法,將效力試驗檢測周期從30天縮短為2天,用于H5N1疫苗質量控制;首創了疫苗血凝素含量測定替代方法,率先研制了甲型H1N1流感血凝素參比品,保證了國際最大規模臨床試驗提前1個月開展;首次建立了針對不同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通用抗體和相應的定量檢測技術,為應對流感病毒變異株大流行儲備了關鍵技術等。該項目總體成果與國際先進水平一致,部分關鍵技術和方法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該平臺技術支持下,我國H5N1和甲流疫苗分別于2008年和2009年獲得國家Ⅰ類新藥證書并完成國家儲備任務。該研究榮獲2010年度中國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藥理學(中國藥理學會推薦):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圍繞神經細胞保護和中樞神經遞質平衡理論,采用高通量藥物篩選技術,采用互補性多模型和整合性多靶點篩選的策略,從50000余種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具有調節中樞神經遞質平衡,保護神經元功能,防止神經元損傷,促進受損神經元恢復,副作用較小,并且能夠有效解除帕金森病動物模型震顫癥狀的化合物,目前已完成臨床前研究,有望開發成為治療帕金森病的1.1類新藥。
哈爾濱醫科大學藥理實驗室近來在微小RNA與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發現微小RNA是調控心律失常的重要靶點,并揭示了該靶點的作用及機制;發現微小RNA-1和微小RNA-133是調控心肌細胞凋亡和心肌保護的靶點,兩者對心肌細胞凋亡的作用截然相反發現了微小RNA是傳統的β受體阻滯劑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新靶點;提出微小RNA多靶點沉默技術,該技術通過組合多個微小RNA反義寡核苷酸于一體而起到多個微小RNA沉默的作用;確定微小核苷酸-328為心房顫動發生的關鍵調控分子,從微小核苷酸分子水平上闡明心房顫動的發生機制,尋找到治療房顫的新靶點,并為心臟疾病的防治、診斷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生理學(中國生理學會推薦):
以首都醫科大學王曉民教授為首席科學家開展的“973”計劃項目——“神經變性病的機制和防治的基礎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的病因、發病機理、早期診斷和治療策略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建立了PD患者臨床數據和標本庫,新發現并確認了兩種中國人家族遺傳性帕金森病基因,新確認和發現兩種中國人家族遺傳性PD基因;發現甲醛可能是AD致病因素并建立了甲醛誘導的“Tau蛋白錯誤折疊球形中間產物的分子模型”;發現了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是保護細胞免于凋亡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神經細胞退行性變性死亡”的新概念;初步建立了較完善的疾病早期預警和早期診斷綜合體系,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診斷率;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導化合物,為進一步研發神經保護藥物奠定了良好基礎。由于項目進展突出,中期評估與結題評估優秀,并獲得2010年度“973”計劃項目的進一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