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5/23 0:00:00 來源:
未知
拆招
5月20日,上海醫藥終于在香港完成掛牌上市。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醫藥H股融資成本遠遠低于同行企業貸款成本,這將有利于其在
藥品流通市場的進一步擴張。
作為近五年內地藥企在港最大IPO,上海
醫藥首日開盤價為23.25港元,當日收盤報于23.00港元,持平于IPO發行價。
上市儀式上,上海醫藥董事長呂方明表示,目前市場氣氛不是太好,拖累了公司股價表現。
但股票能夠如期上市,對呂方明來說已是彌足珍貴。
在上海醫藥掛牌上市前4天,5月16日,華潤集團旗下的安徽華源將一紙舉報信遞交香港聯交所,稱上海新先鋒與上海華康所生產的藥品有嚴重質量問題,并涉嫌虛報原料來源。
舉報實體為上海醫藥的母公司上藥集團旗下的兩家制藥公司。一位上海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安徽法院已在上個月就頒令凍結了上述兩家公司部分資產,而這起糾紛也有數年之久,但選在這個時間點舉報并大肆宣揚,意圖十分明顯。
上海醫藥副總裁葛劍秋也對媒體表示,這是明顯惡意的行為。有市場人士分析,上海醫藥H股上市首日曾破發,與這起舉報一事不無關系。
面對質疑,安徽華源極力為母公司華潤辯護:“舉報上藥是我們公司自己的決定,與華潤無關,事實上這件事我們自始至終沒有跟華潤匯報過。”安徽華源醫藥股份公司董事長王軍對媒體表示。
而上藥對于安徽華源也不曾嘴軟。一位上藥高層稱,安徽華源旗下聚集著幾百家私人“藥販子”,是圈內最大的“過票”公司。
華潤與上藥兩大國企如此“掐架”,在業內看來實屬罕見。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對新金融記者說,這與醫藥流通行業“十二五”規劃的刺激有關,預計華潤、上藥等巨頭之間在未來醫藥流通市場的競爭更加白熱化。
圈地戰
5月5日,《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醫藥規劃”)正式頒布,意在鼓勵企業規模擴張與提高行業集中度。
這對于之前長期存在于流通領域的地域限制,政策顯然是放開的,這也給了上藥這樣的地方企業在全國兼并重組的利好機會。
“得資金者得天下。”一位藥品流通領域的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這也正是上海醫藥選在這個時間點上市募資的原因。
國藥和上藥分別在港交所有所斬獲,讓“并不缺錢”的華潤也分外眼紅,今年1月,華潤北藥集團總裁李福祚公開表示,華潤北藥將在“十二五”期間計劃在香港主板整體上市,并爭取進入香港藍籌股。
上述人士表示,醫藥巨頭籌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構建分銷網絡實際上就是并購當地的醫藥商業公司,相較于并購醫藥工業公司,將更容易在公司業績上有所表現,而且會更直接地執掌流通領域的話語權。
“動作一定要快!”一位藥品
代理公司的負責人告訴新金融記者,在每個區域中,擁有優質資產的醫藥商業公司就那么一兩家,落手慢就會被競爭對手搶購走。“一些好的公司在股權變動中,這三大巨頭幾乎同時在談判。”
郭凡禮分析稱,作為全國最大的醫藥流通集團,國藥在城市商業布局中享有絕對優勢,未來主打鄉鎮一級的基層醫療市場;華潤未來主要依托旗下的北京醫藥和三九醫藥南北兩個中心,向四周擴散;上藥將走出大本營華東市場,未來主要向西南、東北拓展。
華潤和上藥在擴張版圖中出現眾多交集,競爭關系可見一斑。
這種競爭在山東市場上顯得尤為激烈。
早在2000年,華潤就將山東列為與上海、東北等制藥基地同等重要的地位:2005年收購山東東阿阿膠之后,又在2009年通過確立對北藥集團的控股地位,間接控股了北藥注資控股的山東魯抗。去年11月16日,華潤北藥與濟南中信醫藥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山東北藥中信醫藥有限公司,總投資達5億元。
面對華潤實現對山東省醫藥流通市場的占領進程,上藥也不甘示弱。
“我們將用3年時間整合山東其他資源,進入山東醫藥分銷市場前列。”上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葛劍秋日前表示,今年4-5月,上藥集團及其下屬公司完成了20天內3度出手山東市場,即入股濟人藥業、收購青島國風藥業26.39%股份、與山東商聯生化藥業共同組建山東上藥商聯藥業有限公司。
上藥集團的北伐進程并沒有止步山東,進而攻破華潤的北京大本營。
今年1月11日,上海醫藥董事長呂明方在人民大會堂宣布,正式進軍北京市場。在去年斥2.25億元收購愛心偉業52.24%股權后,又通過了收購CHS股權的議案,CHS 的實質性資產為中信醫藥100%的股權。
今年年初上海醫藥設立了北京代表處,并預計,中信醫藥和愛心偉業2011年將為新上藥貢獻銷售收入達100億元。上海醫藥在北京醫藥分銷市場的占有率,將超過國藥控股,躍居第二,僅次于華潤的北藥集團。
位次之爭
“商務部今年提出了在5年內培育1-3家千億規模醫藥銷售
企業的規劃,主要刺激華潤和上藥的神經。”郭凡禮表示。
去年國藥銷售額有886億,今年完成千億目標將非常容易,而華潤和上藥去年的銷售額都接近400億,兩者在奮力爭奪醫藥流通第二的位置。
5月5日,上海醫藥宣布與若干基石投資者簽訂投資協議,總投資額為5.5億美元,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醫藥公司美國輝瑞公司和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之一淡馬錫。
“這讓華潤倍感壓力。”安邦咨詢醫藥行業研究員邊晨光對記者說,盡管2006年,華潤被國資委賦予了打造央企醫藥平臺的使命,但在重組華源集團上的失利,讓華潤近幾年在并購速度、上市圈錢上,都不及上藥。
2006年華潤入主華源,看重的就是華源控股的一南(上海醫藥)一北(北京醫藥)兩大醫藥平臺。但在控股上海醫藥途中,遇到了上海市國資委等方面的阻力,最終不了了之。
“當年并購不成,如今倒成了競爭對手,這讓華潤很上火。”一位業內人士稱。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華潤最終會失利于對手。上述人士表示,相較于上藥,華潤畢竟是央企,并與國資委關系密切,背靠金融、房地產等主營大業,資金實力不可小覷,往往在并購談判上,給出更好的條件。(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