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6/23 0:00:00 來源:
未知
在上海某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實現一年銷售收入1個億的水平下,“基本”兩字顯然需要更多的內涵注入與辨別。
第二批結果的出爐,將上海基藥招標瞬間推上風口浪尖。這場政府與包括外企、國內企業在內的利益群體間的博弈,在十里洋場上演得格外激烈。
大批外企主流品種的進入引發了外界對于上海基藥模式的關注。包括絡活喜、波依定、拜新同在內的60多個大品種悉數進入,宣告了外企在上海基層用藥市場“并未失守”。而在年初,醫藥外企代言人外商制藥協會一度非常悲觀,預期“價格問題將導致外企忍痛放棄絕大部分上海基層市場”。而結果最終出乎意料。局勢的逆轉源自政府與外企間的相互妥協。一方面外企價格有所松動;另一方面,較高的用藥和醫保水平也促使上海方面最終放棄“在基藥招標中抑制高價藥進入”的初衷,當然也不能忽視其強大的政府公關力量。
這一結果引發了各方爭論。一派觀點認為,在對頗有“唯低價是取”意味的安徽基藥模式進行反思的當下,強調“質量優先,價格合理”的上海模式顯得理智不少;而另一派觀點則表示,中標的同一類產品價差太大,在國產藥價格被猛烈壓縮的強烈對比之下,外資產品的所謂價格妥協仿佛只具有象征意義。更有人士發出驚嘆:“質量優先的原則是貫徹了,但價格是否合理呢?是什么籌碼能讓外資藥比國產藥享受十幾倍、幾十倍的高價呢?”爭論的焦點依舊輪回到“非國民待遇”的亙古話題。當然,也有評論人士提醒,“上海和其他地方的醫療消費、醫療條件以及醫保水平都不一樣,并不具備可比性和復制性”。而外企人士則再三強調這是他們所能承受的最低價,也委婉地表示由于外企的核心品牌都中標,也并沒有因此增加外資個體間的太多競爭優勢。
上海基藥招標,究竟誰是贏家?這顯然不是一個能立即做出“非黑即白”式答案的簡單命題。
讓我們回到原點。在2009年發布的《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中,基本藥物被定義為“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而“基本醫療衛生需求”本身內涵并非十分明確,再加上各地醫藥消費水平的差異,更不能一概而論。在上海某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實現一年銷售收入1個億的水平下,“基本”兩字顯然需要更多的內涵注入與辨別。而國家層面在基本藥物制度制定之初就考慮到各地情況的差異,所以給予各地自行增補的權利。遺憾的是,良好的初衷在落地實施中卻留下了太多操作空間。
網站聲明:
1、本網部分資訊為網上搜集轉載,為網友學習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業用途,且均盡最大努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第一時間與本網站聯系,聯系郵箱:tignet@vip.163.com 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妥當處理。對于本網轉載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虎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虎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虎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