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記者行】職工得實惠 老板得效益
《工人日報》(2011年09月27日 02版)
□本報記者 關明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工會第一次和醫藥行業的老板們進行工資談判,當時就談崩了。說實話,那時工會心里也沒底,只是把老板們召集過來說要“開一個會”,會上剛講了工資集體協商的事,幾個老板當場就發作起來:“我發工資還要你們做主不成?干脆你們來替我當家吧!”
兩年過去了,9月21日,還是在同一間會議室里,還是那些老板們,在面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記者行”采訪團時,竟對工資集體協商工作交口稱贊。呂梁博愛醫院院長李補順說:“工資集體協商讓我們也受了一次教育,這項工作不僅對職工有好處,對經營者也有好處。”
同樣內容的話語,也出現在霍州市家具裝飾行業工會主席吳國波的口中。經過工資集體協商之后,該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從過去的600元至800元普遍增加到了1200元以上。吳國波說:“得到實惠的是職工,得到效益的是老板。”
分析兩個市(區)相似的工資談判經歷,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工資談判之初,這兩個行業也和其他地方一樣,普遍存在著職工不敢談、老板不愿談、工會不會談的問題。解決這“三不”的過程,也是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工作水平提高的過程。
針對“不敢談”的職工方,呂梁采取了推選職工談判代表的方法,單個職工面對自家的老板談工資,搞不好有被“炒魷魚”之憂,但是行業工會推舉出來的職工代表,代表的是全行業職工,面對的也不是自己一家的老板,加上經驗豐富的工資協商指導員的輔導培訓,自然提高了談判能力。呂梁康源新特藥店的員工張麗說:“當初見到老板說話都不敢高聲,但是成為代表后,就敢于據理力爭了。”
面對“不愿談”的老板,霍州家裝行業工會主席吳國波采用的是“軟辦法”,一家家上門做工作。“不提高工資就留不住員工,沒有員工你還當什么老板?”……呂梁市總工會副主席卜新宇把《工會法》、《勞動合同法》往桌上一放:“你們不談,職工拿著法律把你們告下,可能付出的更多。”幾次交談說動了大多數老板,把他們拉到了談判桌前。
為解決“不會談”的問題,兩地工會采取的是同樣的措施:學習法律法規,請來專家講課,參加各種培訓班,建立工資協商指導員隊伍……短時間內,許多工會干部都成了工資協商的行家里手。
在此基礎上,談判中的若干實際問題也都迎刃而解。比如“和誰談”的問題,離石區醫藥行業職工有了工會聯合會,老板們卻還沒個組織。工會甚至幫著老板們成立了“醫藥行業商會”——給自己“制造”出了一個談判對手。再如“談什么”,工會制定了“行業談標準、區域談底線、個體談提高”的思路……
經過認真談判協商并簽訂了集體合同和工資專項協議之后,效果無疑是明顯的——員工增收、老板增效自不待言。“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吧。”離石區醫藥系統工會主席李米蓮對記者說,“前年工資集體協商時,有家藥店老板不僅不參加,還把協商的職工罵了一頓。如今,那家藥店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