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網 2011/12/13 0:00:00 來源:
未知
生物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其核心是生物醫藥,實現生物醫藥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是構建現代生物產業體系的重要環節。
伴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創造著自己的黃金時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化起步較晚,在近些年來,產業基地和園區逐漸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盡快實現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平臺,目前全國已有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在我國確定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年來,生物醫藥產業更是廣受關注,各地新開發的高科技產業園區很多都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引進對象。
在新形勢下,園區在解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難題的過程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記者帶著疑問來到我國生物醫藥園區的先行者張江園區探訪。
突破創新難題
生物醫藥產業化現在的難題仍在于如何突破創新。不只是醫藥產品的創新,還包括整個產業鏈的創新。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提出,國內在生物醫藥上已經做到了把國外已經產業化的產品迅速地轉移到國內進行產業化。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創新。創新是永遠的動力,科技突破是生物醫藥行業做大做強的關鍵點,也是難點。
國家藥監局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被譽為“張江藥谷”的上海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新藥創制企業臨床申請的審評獲批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目前,已形成新藥產品229個,新藥證書超過50個;在研藥物品種261個,其中創新藥物品種127個;已報或將報國際臨床研究的藥物品種超過50個。
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化這一問題上,張江正是緊緊抓住了創新突破這個關鍵點。
張江藥谷摸索出了一種以科技創新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表示,目前,張江藥谷擁有10多家國家級科研院所、40多家各級企業技術中心、240多家自主創新中小企業、超過30家高端醫藥制造企業和40多家醫藥研發外包企業的研發創新產業集群,涵蓋了從新藥探索、藥物篩選、臨床研究、工藝研究、中試放大、注冊認證、量產到藥品上市的產業鏈,形成了具有張江特色的“藥物研發與臨床應用”發展模式,具體運營中,則形成了以研發創新為核心、多種企業發展模式并舉的態勢。
此外,為了使企業創新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張江藥谷在研發外包和服務平臺兩方面提供支撐。在研發外包方面,以離岸外包為主,業務面基本覆蓋了全產業鏈,重點集中在臨床前研發服務,據不完全統計,園區內的14家重點醫藥研發外包公司預計將在2012年完成研發外包服務收入近20億元;在服務平臺建設中,張江藥谷形成了擁有比較完整“技術鏈”和“價值鏈”的生物醫藥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構成了從藥物發現、藥物篩選、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到中試生產等各環節的核心技術服務鏈。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丁磊告訴記者,張江藥谷企業在實現自身創新提升的同時,還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對接國家重大專項。在“十一五”重大專項的前兩批項目中,張江藥谷的企業和科研院校等共承擔了99項,占上海172項的58%,占全國970項的10.2%,充分凸顯了張江藥物創新體系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集聚產生力量。匯聚國內外資源,張江藥谷猶如磁石一般逐漸引來眾多“金鳳凰”。截至2010年底,張江藥谷內生物醫藥和相關服務機構的總數已超過400家,企業注冊總資本約75億元。直接從事生物醫藥及相關領域研發、生產活動的生物醫藥企業為294家。銷售超億元的企業有22家,銷售超億元的產品品種有20個。
有數據顯示,2010年,張江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達到129.9億元,占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的22.09%,比上年增長21.4%。張江基地涌現出一批生物醫藥重點企業和拳頭產品,特別是國內企業拳頭產品市場競爭力快速增強,其中新先鋒的頭孢曲松鈉、中信國健的益賽普、綠谷藥業的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迪賽諾的齊多夫定等都是快速增長的品種,年銷售規模都在5億元左右。
丁磊表示,今后張江將通過以張江集團公司為主體的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組織和管理模式的探索,積極整合園區資源,進一步構建面向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生物醫藥企業進一步向園區集聚。
更大范圍集聚與分工
合理的產業布局,需有所集聚,有所分工,在更大的規模平臺上,充分發揮合力。
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張江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由此,“張江”的內涵充分放大,而原本分散在上海各個開發區內的生物醫藥企業開始重新“洗牌”,形成了浦東—周康、閔行、徐匯、奉賢、金山、青浦等六個產業基地集聚發展的態勢。
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表示,合理的產業布局,必須有所集聚,有所分工。目前,在上海全市新引進項目中,落在六個產業園區的項目比例達到92%,各個園區的分工也趨向明晰,比如,浦東將圍繞上藥集團等企業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園區;奉賢將建設國藥控股生物制品產業園區,同時建設醫工院和國藥大學;金山將重點集聚上下游生產企業。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傅大煦說,浦東、閔行、徐匯園區走“研發+產業”的路子,另三個更注重產業,卻也各不相同:青浦偏重中藥,金山偏重化學制藥,奉賢則偏重生物制藥。
經過全新布局之后,生物醫藥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不斷加快,目前,上海的生物醫藥、研發外包分別連續三年實現了20%和25%以上的增速,生物醫藥產業正加速從傳統的低端原料藥、低端化學藥向高端原料藥、生物制藥以及中高端醫療器械領域轉型。據統計,2010年六大產業園區實現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469.68億元。
12月10日,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在滬召開。此次會議上明確,“十二五”期間上海將主要抓好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完善產業政策體系三方面工作,繼續推進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會議期間,12家生物醫藥企業與六大基地所在區政府簽署了項目投資協議。可以說,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實體項目層面,生物醫藥產業在上海又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張江藥谷也將打開新的一頁,丁磊告訴記者,張江藥谷將在上海總體布局之下繼續發揮集聚和輻射作用,并將加速融入國際新藥戰略合作的進程,繼續培育和引進處于市場領先或技術領先地位的引領型企業,同時推動藥谷內跨國醫藥企業加速“中國化”進程,在新的歷史機遇期,重新釋放張江藥谷的引領示范效應。